奇葩 (散文)
文/施福明

我们家乡在淮河中游,我们家乡的花鼓灯舞蹈被称为“东方奇葩”我们又是全国的大禹治水之乡和石榴之乡,这都萦绕于心。我们家乡的淮河连着长江黄河和大运河,最早我知道运河是我读初中时在课本里一些简单常识,听老师说运河在安徽省淮北也有段经过的历史,那年我和大运河真是个缘河,是我的一个淮北好兄弟朱先明先生邀请我去了解观察的,他为了想让我创作上能打开大视野,带我去隋唐运河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那古运河柳子口出土的古船等文物让我立刻就着了迷,那年我刚成为一名民革支部新党员,他为淮北煤师院一个著名的教授和市政协副主席身带着我们学习考察,他和文物馆解说员一起将那文字图片中一一作祥细地介绍,他指着墙上运河图说,那前方有古桥有古渡又有水有河,古桥很气派,河不畅,泥肥水瘦,黄沙飞扬,人言运河,我半信半疑。这是贯通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运河?咋看咋像一湾死水潭,岸上河堤泥土散乱,开荒的菜地这一片那几块,长着或青或白的蔬菜。车窗外的运河古河道与我一闪而过,没看到运河的气势,没看到运河的脉动,没看到运河的美景。这初见的运河,让人惆怅莫名,挥之难去。
我感悟运河的初见实景,与当年课本上运河风景所对比,从此在我脑海中彼此映照。这运河两重之景,或者我是我爱上运河的情结,直到我百度中方得以开解,让我更加爱上了大运河。我刚参加文化馆工作时,接待我们的尚平主任,也是位慈眉善目果敢风行的历史通,他常给我讲运河和长江和黄河和淮河大禹来治水的故事,我感觉受益匪浅。他说话慢言细语,发言条清缕析,办事雷厉风行敢做敢为。几天下来大家都情感交融,有时我们宣传文化工作展开也会循序渐进,我们从对尚主任称职务,不知不觉私下地喊“尚平哥”,直到后来入乡随俗,与访谈乡村干部一样叫他“尚兄”,听说他当年也是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他的学很渊博我很喜欢他,那时候我刚十八岁一个毛蛋孩子,他负责宣传报道工作,他每遇到哪个乡村里发生了新鲜事,就立刻告诉我,让我前去采访调查。也可让我好好锻炼一回。我曾把写好的稿件给他审阅,他修改后,也经常在《安徽日报》上发表,他工作认真群众威信很高,他带着我徒步进村入户调研或寻亲访友,了解各种农村政策,给群众带来的收益变化。调查研究各种数据方方面面材料,他常出乎意料的冒着热气滴着露珠,我们参与的调研报告也会顺畅提前形成。最后由他带队领导上报定稿完成,其他人或房间看书,或走廊闲聊天。区长闻讯,当即派人调车直奔码头接我们回单位休息。他说到淮河历史,那是走马观花,但真正人间烟火味历史重要性,还是中国南北大运河历史,那时候没有科学器械,全都是人工干劲而挖而成,这是古代农民的干劲智慧的结晶!为接通老百姓的地气,他有幸带我参观去过大运河几段旅程,但却没沾上大运河的古壮阔景观什么福气。心中暗暗也称妙。历史书上的运河,初见的真运河,眼前的运河,历史的运河,我这次定要看个清楚、问明白。船从一个码头起航。解说员激动地说起初见运河的往事,张区长年轻时最善农业水利用工作,他年年冬天都带领群众为地方上修水利,他说他治理过的老牛汪三叉河长达十年之久,虽不是咱历史性大运河的主航道那样广阔,但也费了很多精力。说话间见运河水面上渐宽,岸上有绿柳,水中出翠苇,远方生绿荷,只是水体是暗黑色的,时不时有白色漂浮物出现。船行一会就往回返,胖姐见我若有所思的样子,轻声说将来国家发展了,运河早晚会河清水阔,那时如古代,说不定游船可通京津冀,或者直达南方扬州杭州呢。一船人闻听,有人鼓掌,有人大笑,有人不语,我喜忧参半,亦担心亦期待。
尚平兄真乃金口玉言。新时代的运河,作为淮水及北京都相接,千年工程一日千里。历史文化活化石大运河,疏通航道修复码头,引来清泉活水,扩建新建两岸公园不计其数,所经地段日新月异,让喜欢旅游的人心动变行动,刚刚看过新闻播报大美画面,文友们趁周末早早驾车带我去游览运河。原说游览绿心森林公园,我多次见过辽阔运河当即变道,直奔漕运码头上船观景。眼前的京北通州,一湾运河水,船舫荡水湾,高楼临湾建,森林绿岸边。水上游运河,风柔水清,潮阔两岸,花香弥漫,鸥鹭飞翔。举目环望,一片大森林,一河碧水清,一处新天地,一船快乐人。春风里,艳阳天,船顶观景,心旷神怡。“各位游客:您正在大运河上观光。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约有1789公里,穿越华北平原,中原腹地,江南水乡,是流动的文化,是闪亮的明珠,是民族的瑰宝。……”一阵悦耳声音传来,我一边听着解说,一边回味运河历史。记得一次在国家图书馆,我翻读史书时看到: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2500多年,中国大运河是目前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是中华民族流动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展现巨大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工程。“各位游客:大运河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大运河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和农业灌溉,通州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发展成为繁荣的水上集散中心。现在的通州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一东一西,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北京艺术中心、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城市图书馆“三大建筑”陆续亮相,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地标。”伴着悦耳声音,在水上在船上,我心在风景上。想起在长江边见到的运河,一片白水,一抹天际,一岸村舍,舳舻蔽水,交通繁忙。白水阔似大海,天际苍穹如盖,村舍楼台俨然。这一联想,惊我一个激灵,不知不觉里,竟然多次到大运河沿岸城市。在杭州、在扬州、在洛邑、在汴梁,我遇见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船行在历史的航运大动脉中,让人心潮翻涌感慨万千,思民族古往今来历史,念中华水运南北龙脉。

四在书本上,运河离我遥远;在生活中,运河咫尺在眼前。朋友给我介绍:他上班的西城区枣林前街70号院,西门正对南北走向的南运巷。历史上南运巷连通护城河,从西城过东城进通惠河入大运河。细细想想,曾听过课的东城角楼图书馆水岸,常常跑步行走的碧波公园龙潭湖,都是大运河的水系支流之地,都典藏着运河水运的故事。年初机关第二批搬迁副中心办公,从此我只要去北京朋友那玩去。新的朋友就开车带我去旅游见通州那段古运河风光,运河与我情感天然相联,在北京学习的那段时间,从此大家可以天天看运河,月月行走运河两岸,或上下班出行,或健步河畔行走,或带家人周末休闲游……这么说来,运河与我真的很有缘,我和运河情牵,运河离我越来越近。思念潮头源起通州,潮起潮落在我的心坎上。河在淌,水在运,情在动,思绪扬:西东走向的长江黄河淮河三条大川,南北通航的京杭大运河瘦金一长“横”,书写出中国的“州”字,这“州”是国家的富饶土地,这“州”是百姓的风调雨顺,这“州”是华夏文明吉祥如意名称。嗯,小时候。做本工的爷爷喜欢给我讲古。他曾告诉我:“早在明朝时代,我们家乡属于江南省凤阳府,我们地方很大,仅凤阳府就九州十三县,比现在的台湾省还要大一些!”我那时感觉我们家乡的地大物博物博,感觉生活中的先辈一定会万分荣幸,爷爷又说:“那时候全国就三个都,也就是三个中心大城市,南京市属南都,凤阳是中都,北京市北都!朱元璋皇帝就注重建这个三个中心,和历史上始终不变的南北大运河修复大工程!”古代历代皇帝也都重视中国的水运水利发展,毛主席刚刚中国解放时就说过:“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一定要把回合修好!我们家乡父老千军万马就上了淮河,我在阅读中了解到有水的地方,就有更多的文明,最近我们家乡淮河流域双墩子文化遗址公墓又发掘出7300年前远古悠悠历史遗迹,比远古文明上下七今年又多了2300年文明,我为我们家乡的历史文明而感到自豪,多少代的农历终于成为如今的美丽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