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韩斌、武豪)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8月27日,平顶山市委原书记宋守卿,平顶山市孝善文化发展基金负责人韩斌,河南省雅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鹏昱,企业家朱虹儒一行深入宝丰县观音堂示范区滴水崖村,就孝善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展开专题调研。这场汇聚了老领导、文化学者与企业家智慧的考察,为这个偏远山村带来了发展的新思路与新动能,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文化如何赋能乡村治理的生动样本。
调研首站,一行人来到了滴水崖村的“暖心枢纽”——老年大食堂。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食堂里,一日三餐免费向全村老人开放,柴米油盐中蕴含着深厚的敬老之情。对于青壮年外出务工、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山区村落而言,“吃饭难”是许多空巢老人面临的实际困境。滴水崖村两委以食堂为支点,不仅撬动了养老难题的解决,更营造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温暖氛围。宋守卿书记对此深感触动,他指出:“在偏远山区能坚持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这不仅是一顿饭的事,更是孝善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落地实践,体现了基层组织的为民初心。”
随后的座谈会上,调研从感性的观察深入到理性的探讨。宋守卿书记站在宏观视野指出,在国家智能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基层支部需要主动思考如何融入大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他特别强调,观音堂示范区拥有深厚的“观音文化”底蕴,其核心之一的“慈悲孝善”精神与当代乡村治理需求高度契合。他建议,应以文化为魂,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将观音文化与孝善理念系统结合,使之成为统揽全局、以点带面的“助推器”,探索出一条文化引领的振兴之路。
平顶山市孝善文化发展基金负责人韩斌从实践层面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认为,滴水崖村的探索证明,孝善文化是凝聚人心、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它不仅能增强本村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更能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在外务工、创业的乡贤关注家乡、反哺家乡,为村庄发展带来亟需的资金、资源和新观念。他鼓励滴水崖村要持续深耕,将“观音故里·孝善之乡”打造成一张拿得出、叫得响的文化名片。
企业家代表们的到来,则为文化传承带来了市场化的新视角。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如何通过文旅融合、特色农产品开发等方式,让文化产生经济效益,反哺乡村建设?这些思考为滴水崖村的未来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面对各方的肯定与期望,滴水崖村党支部书记胡旭豪的表态坚定而务实。他表示,村两委将牢记嘱托,以老年大食堂为起点,但绝不止步于此。下一步将计划“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并“融进来”本地特色,探索更多将孝善文化融入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的具体路径,让文化软实力真正成为带动村民增收、促进乡村和谐的硬支撑。
此次调研,是一次对传统美德的致敬,更是一次对未来发展的启迪。它清晰地昭示:在机器轰鸣、网络互联的时代,源自乡土、基于人本的孝善文化非但未曾褪色,反而愈发显现出其凝聚人心、教化乡邻、促进和谐的独特价值。滴水崖村的实践仿佛一泓清泉,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振兴、环境的改善,更是文化的复兴与精神的传承。在孝善文化的滋养下,在社会各界的合力支持下,滴水崖村这样的偏远山村,必将在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中,绘就独具温情与底蕴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