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级领导的 《领导》
王 军

铁道兵风采人物李尔重
本文原载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
中国共产党的一位高级干部,早年由北京大学赴日 本留学,但始终被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所牵绕。在1929 年白色恐怖的危难关头,他毅然放弃学业回国参加革命。他参与和领导革命群众暴动, 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抗击日本侵略者,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在戎马倥偬的战斗缝隙, 创作了诸多文学作品,鼓舞军民斗志。
新中国成立后 ,他任武汉市委第二书记,曾陪同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担任过改革开放后第一任河北省省长, 创作了长篇小说《新 战争与和平》,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为其作序。他就是被伟大领袖毛主席称为 "我们的作家和才子" 的李尔重。
作为国家省级重要领导人的李尔重同志, 与铁道兵有着不解的渊源, 曾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初创时期政治宣传战线的领导人和元老。
1948年辽沈战役前夕,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 (后改称铁道兵团 ),李尔重担任党组成员、 宣传部部长。初创时铁道纵队共设 四个师级的支队(后改称师 ),在战斗生活中,李尔重与二支队支队长刘震寰结 下了深厚友谊, 同时对他带领的这支部队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支队的前身是抗日战争中诞生在河北沧州东部一带的渤海回民支队,刘 震寰是这支部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渤海回民支队初创时只有 18人, 部队成 立后得到了回汉两族群众的热烈拥护。热血青年积极踊跃报名参加这支抗日队 伍,短时间内队伍迅速扩大,发展成为一支拥有 2600余人的抗日武装力量。
抗战胜利后,渤海回民支队挺进东北, 先是参加平泉阻击战,后又参加了 攻打长春飞机场的战斗,与全副美式武装的国民党军队较量,均创下优良战绩, 但部队伤亡也较大。这引起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高度关注,为了减少回族指战员的伤亡,保存回族干部力量, 于 1946年 6月决定,抽调所有回族同志组建东北 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回民支队,开往哈尔滨后方;汉族同志另组一个团赴前线野 战攻坚。这就是回民支队历史上有名的 "回汉分家", 回汉战友难舍难分,抱头 痛哭, 用鲜血凝成的民族情义感人至深,但大家都理解这是我们党对少数民族 干部战士特殊的关怀和保护,是民族工作实践中一次高瞻远瞩的决策。
东北回民支队成立后,先后开展了维护秩序、发动土改、剿匪反霸、动员 支前等工作,后改为护路军五团 (对外仍称回民支队 ),再后来改编为铁道纵队 二支队。李尔重深深被这支部队的独特经历、传奇色彩和勇敢坚强的战斗作风 所吸引 ,萌生了创作一部以这支部队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的愿望。 为此,他不断 向刘震寰了解渤海回民支队的有关情况,准备相关素材。但回民支队所涉及的 民族宗教、 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独特,对敌斗争和面临形势复杂严峻,险象环 生, 需要花费巨大精力投入创作。 当时, 铁道纵队所面临的任务异常紧张,先 是为辽沈平津战役铺路搭桥,尔后又一路南下为解放全中国秣马厉兵确保军需 物资畅通,时间、精力都不允许李尔重去完成这样一部作品。

作为担任着繁重而艰巨任务的 宣传部部长, 李尔重以自己一贯的 作风深入各支队调研了解情况, 开 展相关工作,他去得最多的还是二 支队。他了解到二支队刚由战斗部 队转型为工程部队,缺少施工经验, 为抢修吉长铁路土门岭山洞和两座桥梁,部队在学中干,干中学,磨破了双手,磨肿了双肩,挑断了上千根扁担和 几十万米绳索,挑破了数万只箩筐,齐心协力,不到一个月就修复通车的事迹, 他十分感动。李尔重积极协调东北人民电影制片厂(后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于 1948年在纪录片《民主东北》中 ,展现了当时回民支队真实场景的影像资料。
他亲眼看见了在历时 52天的辽沈战役期间, 二支队先是克服重重困难修 建了松花江大桥,后又冒着国民党飞机的扫射和轰炸,提前完成了彰武大桥抢 修任务,战士们边修桥边战斗, 击落敌人飞机一架。这一切又一次催生了李尔 重以二支队现实战斗生活为题材,创作一部文学作品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在辽沈战役结束后的战斗间隙,李尔重多次前往二支队体验生活。起初先 是和刘震寰睡一个炕上,私底下他开玩笑称刘震寰为"刘回回", 刘震寰则称他 为 "秀才"。 后来就直接下到班里吃住, 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李尔重每次都 是只身而来,连个警卫员都不带,刘震寰就让自己的警卫员跟着他。这个警卫 员叫张景明, 是从家乡带过来的兵,人很机灵, 在基层当过班长,后来又跟了 首长,上上下下的同志都熟悉。
张景明领着李尔重首长,这里待待那里看看,给首长讲了很多有趣的人和 故事。 当时,铁二师既有老红军、老八路, 也有解放战争刚入伍的新兵,有男 兵也有女兵,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也有名气较大的模范。但李尔重却关注到一 个普通年轻的战士——姜明山。这个姜明山曾经是张景明当班长时的兵, 1946 年参加东北回民支队,起初是个并不出色甚至有点落后的战士,后来在革命队 伍的大熔炉里逐渐锻炼成长起来, 当了班长,成为支队的模范。
就这样,李尔重选择了姜明山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并直接用真名实姓, 开 篇就介绍了姜明山 1946年在哈尔滨参加了回民支队,随着小说情节的进展, 写了回民支队改编为护路军,又由护路军改编为铁道纵队的二支队(二师 ),在 多个有名有姓的战士中 ,张景明作为姜明山最初的班长也以真实的姓名出现在 小说之中。战斗和生活场景真实感人, 一直写到全东北解放为止。

作者作为一个文学大家, 比谁都清楚小说的创作一般都是通过虚构来完成 的,而用一个真实的部队、真实的战士名字和故事创作一部小说,无论在当时 还是后来都是十分罕见。 它寄托了李尔重对回民支队和铁二师这支部队的深厚 感情和由衷热爱,其创作初心不言而喻。 "文学是人学",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品没有像报告文学那样写轰轰烈烈的大场 面和惊天地泣鬼神式的英雄人物,而是以姜明山在 二支队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描写了一大群普普通通 的战士,他们在小说中陆陆续续登场,虽着墨不多, 却个个形象生动细腻、形神兼备,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既不高大全也不高大上,但真实再现了铁道兵战士在革命队伍大家庭中不断成长进步, 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的群体形象。
李尔重为小说命名为《领导》,却没有描写二支队的任何一位领导, 《领导》 的真正含义源于刘震寰对这支部队多年来一贯的要求: "领导是关键,领导必须做表率,哪怕你只是个班长,也是重要领导。" 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小说真实再现了姜明山带领着全班战士连同自己一起,在上级的帮助教育下,不断克 服自身不足,一点一滴地共同成长起来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历程,姜明山成为主人公的典型意义正在于此。
现在我们能读到的李尔重撰写的长篇小说《领导》,是 1954年 7月由作家 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的版本,共印刷 19万册。但出版说明提到该书此前由三联 出版社出版,此次经作者修改后出版发行,被翻译为多国文字。
《领导》一书出版发行之时,恰逢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二师从朝鲜胜 利回国之际,大家听闻自己的战斗生活被老首长李尔重写进了小说,欢欣鼓舞, 奔走相告。限于当时的条件,许多战士虽然没有读过这部小说,但它却成为战 士们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精神礼物永远珍藏于心间。同时它也鼓舞着后来的铁道兵战士在和平年代的祖国建设中继续踔力前行,英勇奋斗,做出了新的永不磨灭的伟大贡献。

今天我们终于查阅到这部尘封了几十年的小说,对伟大的铁道兵战士充满 了无限敬意, 对革命老前辈、被毛主席称赞为 "我们的作家和才子" 的李尔重 同志充满了无限怀念之情。无论在当时,还是其后几十年, 以至今天,担任重要党政现职而能同时发表那么多作品的领导干部, 实属罕见, 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李尔重, 一位党的高级领导人、一位才华横溢、廉政清贫的领导人、 铁道兵早期的宣传干部,如您所愿:七十多年前《领导 》中描写的一群基层铁道兵主人公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瓜瓞绵绵薪火相传,创 造了许多人间奇迹,成为享誉世界的 "基建狂魔" ! 李尔重,他的远见卓识, 为功高盖世的英雄铁道兵留下了一部早期小说——《领导》。
高山仰止,仰之弥高……

作者王军 , 生于 1960年, 曾任河北省沧州 市民族 宗教局党组书记、 局长、 二级巡视员 , 现已退休。 外祖 父刘震寰为铁二师首任师长, 父亲王者兰曾任铁二师干 部科科长, 均于 1955年元月转业。
责编:槛外人 202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