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招生岁月”
汉江科技学校 曹楠
今年6月中旬,我出差来到了均县镇,看到这里熟悉的一草一木,20年前的那段“招生岁月”立即在脑海中浮现。
2005年春,一纸调令将我调入丹江口市经贸科技学校(汉江科技学校前身),从此,我就成为一名真正的“职教人”了。那个时期,全国职业教育转型,学生人数锐减,招生工作就成了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
我清楚的记得,那年5月份,学校就启动了招生方案。我作为一名新调入人员,主动报名到乡镇招生,我和谢洪老师,俩人负责整个均县镇片区的招生工作,招生任务数是10个。
5月12日一大清早,我和谢老师一起骑个摩托车,从丹江口城区出发,绕道六里坪,进入均县镇。当时进入均县镇的道路就这一条,还是土路,高低不平,坑坑洼洼,很是难走,一百多公里路程,我们巅跛了3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时,我俩累得全身痛疼,没吃午饭,就倒下睡觉了。第二天天刚亮,我俩就骑上摩托车,带着学生名单,走村窜户,一家挨着一家走访,找学生面谈,做家长思想工作……就这样早出晚归,在均县镇一住就是半个月。这次来,仅仅是打前站,摸学情,探意向。进入七月,各中职学校掀起了“招生大战”,一个学生往往被其他中职学校“抢来抢去”,整个暑假都在忙招生。
在均县镇黄家湾招生,有一次翻过一座山岭时已经是傍晚时分,旁边有许多坟墓,周围没有一个人,只能听到一些虫鸣鸟叫,我和谢老师是连走带跑,好不容易来到一户人家,我们全身都被汗湿透了。天已经黑了,只好硬着头皮走进农户的家,农户接纳了我们,并让我俩在他家住上一宿。后来我们才知道,我俩睡的那张床,是一位去世不久老人的,现在想起来都害怕。
骑一辆破摩托,顶烈日、冒酷暑,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汗、一身灰,到农村、进农户,走田埂、翻大山……想起这些,招生老师都是满腹辛酸,苦不堪言。
招生工作苦点累点还能忍受,最受不了的是遭人白眼和讽刺。招生工作一般是先给学生家长打电话预约,然后再上门。在外招生,尤其是农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有时候走一家要跑几十里山路,一次不行两次,有的要去好几次才能做通工作,吃闭门羹、冷嘲热讽这是家常便饭。有的家长前脚联系好,后脚就翻脸,更多的时候是碰了一鼻子灰。有时好不容易等到那家人回来,笑脸上门介绍学校的有关情况,可家长不冷不热,甚至连凳子也不让坐一下,内心倍受煎熬。
记得那年七月中旬,我和谢老师一起来到均县镇的寨河村,有2个男生和1个女生报名缴费,我俩很高兴,有了收获。晚上,在返回住地的路上,我接到一个电话“你给老子听好,你要敢从我们寨河招走一个学生,打断你的腿,那是我们的地盘!”我顿时感觉当头一棒,遭遇其他中职学校招生老师的威胁。
付出总有回报!在我和谢老师的辛勤努力下,2005年我们超额完成了招生任务,招了22名学生,首次实现了均县镇片区招生人数两位数的突破,受到学校的表彰和嘉奖。
光阴荏苒,岁月悠悠。20年过去了,但那段艰难的“招生岁月”,却在我人生长河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挥之不去,难以忘怀。
(曹楠,男,58岁,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科技学校教师,
联系电话:13707280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