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还有谁
蒋海荣/安徽淮南
唐朝有魏征
敢于犯颜直谏助成贞观之治
宋朝有包拯
铁面无私公平正义执法
明朝的海瑞
平反昭雪多少冤假错案
清朝的刘墉
浓墨宰相以清廉刚正闻名
历史反复证明
忠奸,贪腐清廉
正邪,对错
许多年后终会大白天下
现代文明的传播
是否有遗漏的背影
黯然失色的角落
如今还有谁
能有谁
匡扶正义为民除害
铲除巴根草的力量
一个民族复兴
忠于爱国实干者到处谨慎躲着
歼孽小人娼,痞子当道
请问读书何用
只有别寻方外去
自有别洞天之前得活下来
贤德若莲池一片
岂会有落寞佳诵
文教若能芬芳百园
怎会有大批的学子无处安放
在最美好的时光
埋头于生存的找寻
请问读书何用
文明的凝聚何在
教育兴国之本何处
不知否
未来知否
可以肯定的是
若几代读书人风霜了
复制了教育丢人了
不知九泉下
忠君爱国文人烈士何感啊
魏征是否有照妖镜
包拯有龙,虎,狗三铡刀
现代人有什么
可震恶压邪
唯有正气满乾坤
各行其道扬善正
日月星辰于其轨方可生生不息
万里长城永不倒
这首《现代社会还有谁》像一声带着历史回响的叩问,以古今对照为刃,剖开对当下世道人心的忧思,字里行间是滚烫的赤子心,更是沉甸甸的现实追问。
开篇铺陈历史:魏征的犯颜直谏、包拯的铁面无私、海瑞的平反冤狱、刘墉的清廉刚正——这些刻在史页里的名字,是“忠奸终辨、清廉留名”的标杆。诗人特意点出“历史反复证明”,不是念旧,而是为后文的追问埋下伏笔:当这些历史背影成为“过去式”,现代文明里,是否还藏着这样的光?
“如今还有谁/能有谁”的叠问,像重锤落在纸上。“匡扶正义”“铲除巴根草”的渴望,对应着“实干者谨慎躲着”“歼孽小人当道”的现实,反差里藏着刺骨的无奈。而“请问读书何用”的反复叩问,更是戳中痛点:若贤德者落寞、学子为生存奔波,教育的“兴国之本”何在?文明的凝聚又寄于何处?这追问里,有对教育失重的痛惜,更有对“读书致用”理想落空的怅惘。
诗人的忧思不止于当下,更望向未来:“若几代读书人风霜了/复制了教育丢人了”,这份担忧连着“九泉下忠君爱国文人烈士何感”,把个体的忧思拉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历史上的正气骨血,若见此刻光景,该是何等唏嘘?
但诗未止于悲叹。结尾转向破局的念想:魏征的照妖镜、包拯的三铡刀,是古人的“震恶之器”,而现代人能凭恃的,唯有“正气满乾坤”。“各行其道扬善正/日月星辰于其轨方可生生不息”,这是诗人的期许:不用神兵利器,只愿人人守得住正气,让善与正回归应有的位置,文明才能如“万里长城”般立得住、传下去。
整首诗以史起笔,以问穿线,以盼收束。没有华丽辞藻,却凭着直白的追问、强烈的对比,把对正义的呼唤、对教育的忧思、对文明的守护,揉得真切又沉重。这“问”不是绝望的抱怨,而是带着痛的警醒——毕竟,追问“还有谁”的背后,藏着“愿有这样的人”的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