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 "燕" 追寻 "长江"魂
姜活兴

铁道兵风采人物朱海燕
本文原载: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
1999年5月12日12时,中央电视台播《新闻30分》, 我见他在办公室对着中央台记者的话筒,强烈谴责 "北约杀害中国三位记者"的暴行。荧屏上的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
迈上中国铁道建筑报社二楼,推开 "204总编辑室"门,见老战友朱海燕正执笔伏案审改一版大样。他指着《铁朱海燕 路通喀什西游不再难》的头条消息说: "不能浪费这个好题材, 我想改成精品,控制在800 字以内。"我见他圈改过的大样,像四溅的 焊花密密麻麻。
暂不打扰他的思路, 我先环视四壁。西墙书架上三个镶框的大彩照引我凝 视:中间一张是江泽民总书记接见朱海燕等人的照片, 右边一张是李鹏夫妇与 朱海燕合影,左边为吕正操老将军头戴安全帽察看隧洞的镜头。
在他宽大、插有小国旗的办公桌右侧, 竖着一块金光闪闪的奖牌,凸显出 "朱海燕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98年 8 月"的字样。 我掂量这块只有课本大小的奖牌,沉甸甸的。
"高品位" 的提名奖
"范长江新闻奖" 是我国中青年记者的最高荣誉奖,每三年一届,奖项两个档次:新闻奖和提名奖。本届共有 10 人获 "新闻奖", 30 人得 "提名奖"。
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朱海燕捧到 "提名奖"牌,何言 "高品位" ? 因为: 这是全国 68家产业报的唯一!
这是我国 2000多家企业报林中的一枝独秀!
这是中国产业新闻界近 30000名同仁的佼佼者!
读者想知道吗? 是他的实力折服同行,是他的业绩震撼社会。他专事新闻 15年, 已发表新闻 500多万字, 出版了 10本新闻作品及理论专著,并为吕正 操等6位老将军撰写了 120 多万字的回忆录;还推出一大批精品: 10余篇作品 获省部级以上新闻奖, 《北方有战火》报告文学集荣获中国最佳图书奖和中宣 部"五个一工程"奖;他四次跟随江泽民总书记、两次跟随李鹏总理进行重大 采访,都出色完成了任务;他采写的多篇重大报道、 宣传的多个典型,陆续在 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时代定格。他因为两次应邀参加亚太地区报刊、科技、 社会发展研讨会,两次演讲又备受关注。
读解范长江的人
14年前, 刚涉足新闻领域的朱海燕,就听说范长江的两本名著《中国的西 北角》和《塞上行》。由于偏居一隅,他无缘读到此书。 1984年 6月 ,他幸运地 考入苏州铁道学院新闻系。大学图书室陈列了这两本书,他就像饥饿者扑在面 包上:借了还, 还了借,一篇篇、一章章,泛读、通读、精读、反复读,此举深深 地感动了图书管理员。
1989年,新版精装范长江新闻作品集面市,朱海燕一次就购买了 100套, 陆续送给了崇拜范长江的新闻界朋友。这 10年间,他又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朱海燕曾告诫新闻界的后生: "若精读了范长江的作品, 就可能成为名记 者了。"他自己更坚信不疑。
在反复品味范长江的文字时,越发感受其作品博大精深。他认为, 范长江 的作品,起码矗立着两座丰碑。一是, 文化丰碑。范长江知识丰富,对地理、历 史、文学、军事、社会、民族、农业、水利等方面的知识,无所不知,读其作品, 如同走进一条历史再现的长廊;范长江观察事物忌表面肤浅,能深入事物的内 部矛盾,从而看得深、全面;范长江对事物的判断也不限于局部和一时, 而能 综合比较,减少盲目性,增加准确性。二是,令人仰慕的精神丰碑。范长江具有 坚定的政治立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都能高举真理的火炬,在夹攻 中奋斗, 为坚持真理而斗争,也为保持记者正确的立场而斗争。范长江的精神,就是为民族、为人民服务的一种记者精神,就是坚持真理的一种奋斗精神。 范长江的两座丰碑,一直激励着朱海燕奋勇前行。
"写稿机" 的来历
从 1986年 7 月进入《人民铁道》报起,朱海燕就立志走范长江之路, 当个 有追求、有实力、 有成就的记者。
他博览中外新闻理论书刊, 熟读中外名记者作品, 像海绵一样拼命汲取养 分,对新闻的认识在发奋中得到升华,业务能力在实践中得到磨炼,逐渐扬名。 因而,他有了 "写稿机"之称:写稿从不打草稿, 一气呵成;他每小时可写2000 多字;平时每天 7000 字连续写过 100天;两天曾写过 24300字的长篇通讯。 他随铁道部部长参加党的十四大采访, 一周写出《十四年与十四大》 《十四大 与铁路的历史使命》 《十四大与中国铁路的明天》等四篇长通讯,计 34000 字。

朱海燕陪同新闻泰斗、新华社社 长穆青同 志参观大路影展
先发制人, 后发制人
朱海燕当记者的实力,体现在 "两个制人" 上。
1995年 12 月 , 广梅汕铁路开通,江泽民、 田纪云、邹家华等中央领导出席 剪彩。中央国家级各报台、广东和港澳记者云集, 强手如林。庆祝会 15时在汕头举行, 17时结束,他 20时就给报社发去传真稿《广梅汕铁路开通运营》。这 篇消息 "先发制人"体现在,时效快——从采访结束到发稿只用了三小时,以及 背景材料用得精妙绝伦。
这篇消息发表在《人民铁道》报,却意外地获得了广东省当年新闻一等奖, 且名列榜首。对这篇消息最后一个特殊细节: "15 时 31分, 当主持人宣布: 由 广梅汕铁路建设先进代表汪庆芳、蓝迪林、陈世彬为全线通车剪彩时,主席台 上, 江泽民将双手举过头顶,带头热烈鼓掌,并微笑着和田纪云、邹家华交谈 了一会。" 专家评价,这是用了 "顶天立地"的细节:让铁路建设者剪彩,实为 平凡,实为 "立地";江主席带头鼓掌,将双手举过头顶,实为出奇,实为 "顶天" 的细节,除了朱海燕捕捉到之外,其余上百家报台的记者都忽略了。
京九铁路会战三年,大小报台报道不断。朱海燕为了写出一篇力作, 24次 下京九铁路, 4次走完京九铁路全程, 反复深化主题,于1996年 9月 2 日全线 开通时,他在《人民铁道报》一版头条推出长篇通讯《京九精神颂》。 "后发制人" 的当天,报社就接到 100多个电话。首都新闻界一知名人士说: "全国各报反映 京九建设过程有数百篇报道,没有一篇能超过此文。"这篇长达 13500字的通 讯,阐述了 "京九精神" :它是时代正气交响乐中一段昂扬的音符,是改革开放 思想的主旋律,是市场经济海洋的一段波涛, 是伟大的创业筑就的又一座民族 精神库。通讯大气磅礴,震撼神州, 感召时代,实现了朱海燕 "短得精粹,长得 辉煌"的追求。
笔下典型时代定格
朱海燕从事新闻的15年, 正是改革开放风起云涌之期。他挥动大笔,展现 时代,讴歌时代,成功推出一批批典型,影响了一个时代。
1989年11月 ,福州火车站民警陈善采与持枪歹徒搏斗负重伤。朱海燕赶 到福州,采访了110多人,长篇通讯《同在苍天下》见诸《人民铁道报》,数十 家报刊转载;根据通讯素材,剧作家创作了电视剧《神鹰》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福建省话剧团创作了话剧《陈善珉》。陈善采因此荣获国家级英模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97年 8月 , 朱海燕深入南昆线,采访了铁十七局南昆指挥长王宜强权重 位高不谋私、勤政廉政的事迹, 以《我是共产党员》为题,在《人民铁道》报一 版头条推出, 反响文章如雪片飞到报社。铁道部党组授予王宜强 "廉洁勤政楷 模"称号,并组织报告会在全路巡回宣讲。他笔下的共产党员有极强的冲击力、 感召力、征服力,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党的凝聚力、人民群众对党的向心力。
朱海燕采写的许多重大典型人物,都是时代的骄子、时代的楷模。 他采写 的若干个重大题材,不仅反映了决策, 而且参与了决策、影响着决策,直接推动了全国铁路改革发展的进程。 《在没有铁路的地方》一文,他尖锐地指出:铁 路是维护民族团结、繁荣西藏经济、保证西藏稳定的重要纽带。为此大声疾呼 进藏铁路必须早日上马! 这篇报道引起西藏自治区党委、铁道部和国务院的高 度重视,并着手抓好铁路建设规划,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专程赴京面谢朱海 燕。长篇通讯《咽喉的忧患——中国铁路困境剖析》,从管理、决策的角度,深 刻地揭示了困境的原因 ,并对铁路如何通过改革摆脱困境进行了探讨,在全路 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铁道部一位领导说: "我可以拿这篇文章向国务院 要政策了! "
他采写的南昆铁人马鸿臣, 江泽民总书记给予高度评价:一个身患绝症的 人,如果没有崇高的信仰和伟大的奉献精神,很难做到这一点。
他报道过的贵阳车辆厂, 已成为全国 12家国有企业改革试点最成功的单位之一;他参加党的十四大采写的系列报道,被铁道部党校编印成册,作为学 习党的十四大文件的辅导材料;他采写的 "民工要有序流动" 的深度报道,提 出了不少有独到见解和操作性的意见,使国家及时制订出台了相关的方针政 策……
总编岗位更显为
1997年10月1日 , 朱海燕调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他一上任,对该 报就进行了 "洗脸换装,强身健体"。
一招: "解决办报方向问题" ,即报纸如何对企业、行业在市场发展指点迷 津。他说:"没有指导性,就没有服务性。贯彻中央政策,指导性是第一的。" "行业报总编辑不仅仅是政治家,还要是企业家,要关注市场风云。" 因此, 当人大、 政协会议传出 "将加大对铁路建设投入"的消息,许多工程局局长纷纷打电话 问 "是否属实"。接着,他又在 "第二次创业"这个新闻眼上再做大文章, 连续 策划发表了数篇评论,为中国铁路建设单位解释疑点,化解难点, 引导方向。
二招: "小报办出大气来",增加涵盖量。抛弃报道基层一时一事一物的 "小 家子气"办报风格,重点放在写战略、 出思想、 求思考、拓前景上。不论是策划 专题评论,还是筹划系列深度、 重大典型报道,都起到了影响舆论的作用。如: 《明天的饭碗在哪里? 》《明天的饭碗在市场》,给读者以思考、以启示, 直接引 导人、鼓舞人。读者评价:报纸由 "小"变 "大"了,变活了。
三招: "先抓编人,后抓编报,在编人中抓好编报,在编报中培育编人。"他 认为只有最大限度地盘活编辑记者知识的 "存量资产",各显其能,纷纷拿出 "一 招鲜",才能提高报纸质量。
他要求编辑做 "高级裁缝" :在一般性报道中提炼高价值的信息;站在全 局的高度搞版面策划, 向大局、向政策、 向生活要深度:编稿要"锦上添花"而 不能 "花上添污"。
他对记者要求: 一是 "猴子快上树"——新闻要及时写出来;二是 "猛虎下 山"——下基层及时 "逮"到大题材;三是"狮子蹲窝"——宏观把握方针政策, 能点评大局。他介绍自己当好记者的"四要点":思想积累、生活积累、感情积累、知识积累 ;要有 "三感" :使命感——如何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责任感—— 帮忙不添乱;危机感——时刻提醒自己要被人 "炒鱿鱼"。
目前, 中国铁道建筑报正进入中国行业报一流行列。

最高的奖赏
朱海燕获得 "提名奖"之后说: "我从未想过,从不敢有此奢望。"他认为, 记者的竞争在于实力,而不是得奖。他动情地说: "要让历史给自己定位,让读 者给自己打分。记者最辉煌的桂冠, 不是在记者的头上, 而是在读者手中 ,读 者给予的奖励是最高的奖励,尽管没有专家的参与……"
因此,他特别珍惜这种 "特殊奖赏" :
——江泽民总书记赴南昆铁路视察, 朱海燕采写了消息送审时,江总书记 对铁道部部长韩杼滨说: "消息写得不错,有思路,有力度。"
——朱海燕采写的《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太原分局》和《总书记拜年来了》的 新闻,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曾庆红说:"在总书记没有讲话材料的前提下,《人 民铁道报》记者把握得这样准确,报道得这样有力度,很不容易。"
——他采写的《铁路面临的挑战与发展问题》一文,原铁道部部长刘建章 在大会上说: "我搞了一辈子铁路,但对这个问题说不到点子上,记者却说得清 清楚楚。"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吕正操准备视察京九时说: "叫朱海燕跟我走,他是 个 '京九通' ,弄不明白的事,让他给我解释。"
——他写出《在没有铁路的地方》的长篇通讯,原《人民铁道》报领导认为, 在没有铁路的地方写出重大的新闻,这是 "国家级高手", 并在报上批示: "有 深度、有力度、有思想,是一篇非常好的作品。"
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接见朱海燕时说: "你看的书真多! 你怎么 什么都知道? "穆老翻阅近期的《中国铁道建筑报》说: "报纸抓工程质量的问 题宣传对了,抓准了。"
——铁道部副部长蔡庆华说: "近年来, 《中国铁道建筑报》我读得更多。 这张报纸有大量的信息,许多重要言论我都认真地看了,一些新的思路、新的 观点,对我很有启示,很受教育。"
——原中国记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杨子才,看了朱海燕写的《"春光号" 迎朝阳起跑》时说: "我多少年没有见到这样好的消息了,令我眼睛一亮,神情 为之一振。"
——中国记协在济南召开 "深度报道研讨会"。会上, 《人民日报》一名高 级记者发表了不少观点。朱海燕说: "遇到强手我特别有挑战精神。" 于是,他 俩在会上时常辩论。代表评价:刮起了朱海燕旋风。
现在,一届又一届的 "小范长江们"苗壮成长。笔者不禁发出感慨:范长江 前辈, 您就像一座磁性的泰山, 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记者不停地登攀。您应该开 怀一笑哩!
补 记:
此文写就于1999年。此后朱海燕继续在新闻战线左冲右突,成就斐然。2002年获中国记协授予的"抗击非典优秀记者"称号; 2004年获得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 2006年被中宣部入选全国宣传系统 "四个一批"人才, 享受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2007年,被中组部确认为 "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 家" ; 2010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确认为 "全国新闻出版战线领军人物"。作品 曾获中央宣传 "五个一工程"奖。新闻作品 8次荣获中国新闻作品的质量最高 奖——中国新闻奖, 90多次获省部级新闻奖一、二等奖, 是中国产业报协会首个 "新闻金笔奖"得主。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新闻通讯集、新闻评论集、新闻论文集、艺术评论集、散文集、诗集计45部, 总字数2000多万字。

作者姜活兴, 1973年入伍铁八师四十团 , 任报道 组长、新闻干事。曾连续三年获《铁道兵》报发稿一、 二等奖; 一次获铁道兵政治部颁发的国家级报刊发稿二 等奖。1984年2 月转业回江西, 曾任报社科长、常务副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从事新闻工作 40年, 获国 家级、省部级新闻奖43次, 省部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49篇。著有 48 万字专著《新闻自析集》。
责编:槛外人 202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