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后裔赵盛与作者杨金高合影
作者:杨金高
编辑:黄晓明
监制:对韵翁
配乐:没马的骑手
宋太祖后裔藏在东乡人未识
世人已认可江西省东乡县确实存在王安石后裔(黎圩镇上池村),白居易后裔(黎圩镇候桥村)、黄庭坚后裔(甘坑林场社令关村),却不知道在该县马圩镇桥西村委会四位村小组还默默生活着一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
2013年10月12日上午,笔者与东乡县舒同书法院院长陈凤鸣、县博物馆馆长何永安一行6人驱车马圩镇一探究竟。上午10点,过马圩,到桥西,沿着乡间水泥公路,我们抵达花园新村,然后步行约1华里,进入空空如也的四位村。50岁的村小组长赵永昌陪同观看正在哭泣、已经衰败的古村。但见该村7栋明、清老屋一律坐北朝南,人去屋空,摇摇欲坠,十分荒凉。村里杂草丛生,四周围墙仅剩残迹。村前有长约100米、宽约20米,面积近2000多平方米的池塘,池塘北面6米处是古村南边围墙,每相隔25米就有一个高约3.5米的门楼,共有3个门楼,保存较好的是正中的门楼。
据介绍,古村后面曾有18间总长约100米的粮仓,粮仓旁边还有赵家书院,均在民国时期被毁。村后一大片参天大树,毁于20世纪中后期“大炼钢铁”。全村鼎盛时有60户计200多人口。进入6栋古屋,笔者看到多为三进两厅堂,面积在300至400平方米,每栋可住6至12户人家。门前绿水、屋后大树,典型的江南古建筑见证过这里的神秘幽雅。这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古村,因为眼下无一人居住,真正唱着空城计;这是一个尚未完全消失的古村。毕竟明清建筑和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的旧房还在。截至1998年,该村60多户人家全部搬迁到村子东边约1华里的山岗上修建起花园新村。新村通水通电通水泥路有高架灯,清一色的四层楼建筑,乍看,还以为是某个小城镇。约1公里长的街道清清爽爽,西边街道房屋基本上是四位村民所建。从房子结构造型来看,他们不愧是宋太祖后裔,家家户户腰缠万贯,但却一直低调生活。村里男女老少都知道自己是皇族血脉,却从不在外面张扬。来到新村德高长者赵从内家里,老赵从祖宗牌位下开锁,从暗红色木箱中捧出《赵氏宗谱》,其中有部现代版《赵氏群英谱》,里面记载着100多位当代事业有成的赵氏家族志士贤达。
翻开《赵氏宗谱》,《皇宋赵氏帝王纪》开篇记载:东乡第一世祖赵伯逵字安道崇宁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生系宋太祖赵匡胤第七代子孙(赵德芳的第六代子孙)德芳乃太祖之四子。
推敲赵氏宗谱,我们发现:东乡赵氏家族第一祖赵伯逵是于宋高宗皇帝时,临军江西驻军抚州直至宋孝宗皇帝,因中原讲和罢兵,赵伯逵不忍此辱,游玩山水,看见临川东境(今四位村)有大片荒陂,土旷民稀,因而在此经营,至今已有800多年。景德镇年逾古稀的正处级退休干部赵宝昌回乡修谱,目睹村中有价值的对联、石匾、石墩等文物被盗,仅剩残壁破墙,痛惜不已。他与市文物局领导谈及此事,均感遗憾。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展示宣传”的要求,赵宝昌于今年4月向东乡县文化局递交反映信函。
众所周知,东乡建县于明正德七年(1512),因县辖区域绝大部分位居临川东边故而得名。此时距东乡赵族始祖赵伯逵经营此地晚300多年。业内人士感叹:300多年前,东乡马圩一带人烟稀少,赵伯逵及后人在此勤学经营,分居多处,为东乡建县打下坚实基础。赵伯逵应是一位东乡极为重要的开拓人!(可惜县志无此记载)这对东乡历史沿革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史实。更有意思的是:民间流传着“赵家天子杨家将”的说法,赞美杨家满门忠烈辅佐宋朝皇帝一统天下。而在东乡县马圩镇桥西村委会四位村小组周围,居住着70户的山下杨家村、80户的杨锡村、30户的聚塘村,这3个村庄相隔不到1公里,均为杨姓,成三角形护卫着赵姓四位村。据传,杨姓家族每年祭拜祖先时,祖先牌位一面是赵字,一面是杨字,他们都是先拜赵再拜杨,似乎在无言印证着宋太祖赵匡胤后裔落户东乡真实不虚 。
【相关链接】
东乡赵伯逵是1000多年前宋朝民国皇帝赵匡胤的第七世子孙(八贤王赵德芳第六世子孙),而赵匡胤是被毛泽东写进诗词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宋太祖结束了中国五代时期混战了上百年的局面,统一中国让百姓进入休养生息的开明时代。他重建中央集权大帝国,使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史学家汤恩比感慨:“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有识之士认为,把东乡宋太祖后裔与北宋王安石故里等宋时抚州知名古人遗迹资源联合起来探讨,开发出具有历史涵意的项目,对东乡乃至抚州市经济提速,知名度提升,均有深远的意义。
(注,本文写作得到宋太祖后裔、区科协原副主席赵盛支持。发表于《玉茗花》杂志及《今日东乡》)
杨金高,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人,1965年9月出生。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会员,现任抚州市东乡区作家协会顾问、区关委报告团成员。自1983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有700多篇(首)约8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作家》《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人才报》等近百家报刊,并入选20余种选本。著有格律诗词集《龙山行吟》(三人合集,中国电影出版社)。报告文学集《东乡之光》(40万字,待出版)、《赤子心歌》(待出版)、《金高读书》(待出版》,《杨金高散文随笔选》(待出版》多次在全国征文赛中获奖。参与编著《品质东乡》系列丛书(4本)《亲历抗美援朝》《回忆人民公社》《龙山师水总难忘——纪念舒同诞辰110周年》《王震在红星》《王安石故里上池村》等书。信奉:说真话,抒真情,写真文,做真人。但愿众生都离苦,诗光普照度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