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儒将苗可秀(纪实文学)
作者/关加强
在本溪市南芬区下马塘街道办事处有个偏远的小山村——苗家堡子,一条清亮亮的小河在村头静静的流淌。夏秋时节,走近苗家堡子,进入眼帘的是满目的青山绿水,听到的是满耳的鸟语,嗅到的是满鼻的花香。这里有一处小四合院就是抗日民族英雄苗可秀的出生地。因苗可秀人们记住了苗家堡子这个地方,也记住了这孕育了抗日英雄的大山深处。
当回放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镜头,人们就可以看到一个伟岸的身影在抗日的战场上横枪立马,枪炮声就会在耳畔响起,使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早期抗日战争岁月。
苗可秀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北大学文学院文学系预科,以后又升入本科。1932年5月,苗可秀从东北大学毕业后,谢绝了任辽阳县知事的官职,毅然全身心的投身到救国运动中,从此踏上了抗日征程。“九一八”事变后,作为爱国青年,他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一九三二年七月,苗可秀回到东北三角地带,在北大营子民众自卫军总部与邓铁梅司令相见,并被任命为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参议,兼军官学校教育长,培养了大量抗日骨干。他向学员提出校训“不爱钱,不扰民,军民一家,抗战到底”。在邓铁梅、苗可秀的努力下, 使东北民众自卫军成长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苗可秀率领部队在凤城、岫岩、庄河及安东一带进行抗日斗争。那年八月,日寇多次向邓铁梅、苗可秀进行劝降,并散布邓、苗准备投降的谣言。为了揭露敌人的阴谋,邓、苗将日寇的谈判代表友田参事、县公署秘书西辰喜及翻译刘大周等六人,诱至凤城刁家堡子,实行就地枪决示众,从而安定了民心,巩固了部队。
这位文质彬彬的大学生,在抗日斗争中逐渐成长为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优秀将领。那年冬天,苗可秀率300多名学生军与数百来犯之敌在凤城六区遭遇,他组织部队在大量杀伤敌人后,转移到安全地带。一九三四年春,日寇向地处龙王庙的自卫军指挥部进犯,苗可秀率部在凤城的老鸹窝开设阻击阵地,激烈的战斗进行了两天两夜,杀得日寇鬼哭狼嗥,使敌人死伤十余车。1934年邓铁梅蒙难后,苗可秀继任自卫军总司令,率部坚持抗战。在一九三五年的一次战斗中,他组织部队击毙日寇15人,缴获步枪10支、机枪一挻。在蝲蛄河战斗中,缴获日军汽车一辆,轻机枪一挻,步枪4支,打死日军8人,其中包括一名叫西伏的日军指挥官。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三日,苗可秀带领47名战士来到岫岩一个叫哨子河羊角沟的地方,因奸系刘因安向日特股长提茂和侦探长张兴五告密,日军连夜调集500多名日军和30多名伪警包围了羊角沟。在激烈的突围战斗中,先后有10多人永远的倒下了,苗可秀因臀部受伤,被战士们抬到一个叫二道河龙爪沟的地方养伤,敌人又包围上来,1935年6月16日早晨苗可秀被捕了,并被敌人押到凤城的监狱中,不久又将他送到安东的医院进行治疗。在为他治疗过程中,日军曾以驻辽东警区中将司令的要职为诱饵进行劝降,被苗可秀断言拒绝。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日寇对其进行严刑烤打,但仍动摇不了苗可秀的意志。他在战场上抗日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威震敌胆,日寇对苗可秀恨之入骨,曾贴出告示悬赏百万。
在狱中关押期间,苗可秀先后给老师、同学和好友写信,表达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他在写给东北大学的老师王卓然的信中,拜托老师帮他寻找不知流亡何处的妻儿,并在信中为儿子起名苗抗生。他在给好友的遗书中则勉励他们“不要忘了我们要做新中国的主人,要做重整山河的圣手”。 日军军官曾威胁苗可秀说:“你打死了那么多日本人,这些人的家属都要求对你处以极刑,你要是投降,还有生机,如若不投降,你必死无疑。”面对死亡威胁,苗可秀坦然地说:“打死日本人是一个抗日军人的天职,死是我的最后归宿。”日寇无计可施了,于1935年7月25日将苗可秀押至凤凰山下,他壮烈殉国,时年年仅29岁。在刑场上,苗可秀大义凛然,向群众大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使在场的当地群众纷纷流下了热泪。

苗可秀就义后,日本鬼子架上大柴,并浇上煤油,对苗可秀遗体进行焚烧。当天夜里,当地老乡偷偷捡起遗骨,埋起一座新坟,并在坟前立了一块石碑。当天,镇内的商行、店铺自发全部停业,以示对烈士的遵敬和怀念。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苗可秀的光辉事迹曾激励、鼓舞着一批批热血青年走上抗日的战场,杀敌卫国。苗可秀充满了浩然正气,表现了一名青年知识分子伟大的家国情怀和为国为民族视死如归的决心。这位文质彬彬的大学生在抗日战场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辽南义勇军杰出领导人。
英雄倒下了,但其精神却得到了永生。1983年8月1日,国家民政部批准苗可秀为革命烈士。家乡的人民为深情缅怀这位抗日儒将,于2008年7月建成占地5800平方米的苗可秀烈士陵园,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苗可秀,下马塘中学于2006年3月正式更名为“苗可秀学校”。作为抗日民族英雄苗可秀将军的故乡,苗可秀这个名字,己牢牢的刻在了家乡人民的心中。他是南芬人的骄傲,是山城本溪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