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山谷林话欧苏
作者/冯贵章
扬州大明寺旁,一座堂名平山。
堂前垂柳茂竹,远眺山与堂平。
堂主大名鼎鼎,乃是文章太守。
我来平山堂上,重温一段佳话。
世人皆知苏轼,诗文天下独步。
苏轼家在眉州,峨眉钟灵毓秀。
峨眉金顶下来,我曾直奔眉州。
眉州地处天府,古来有祠三苏。
祖上当属一般,故事也是平常。
无非熟读成诵,自幼出口成章。
老师不是孔孟,也非司马扬雄。
老父少不喜学,有子方懂发奋。
归来更添疑惑,天何独幸苏门?
唐宋八大名家,倒有父子三人?
来到平山堂上,我欲探个究竟。
原来堂后有堂,后堂名曰谷林。
谷林苏轼后建,追思恩师欧翁。
欧阳道德文章,堪比深谷高林。
少慕醉翁文章,主考幸遇欧阳。
初阅惊若天人,再读直呼避让。
欧翁文坛泰斗,一扫绮靡文风。
提携勉励后生,欣喜后继有人。
苏轼出人头地,果然不负恩公。
赤壁一赋前后,赫然大有欧风。
心心念念恩师,常思杨柳春风。
三过平山堂下,再睹壁上蛇龙。
常叹伯乐少有,人才常埋草根。
当年若无欧翁,恐无苏氏文名。
前朝即有先例,谎报野无遗贤。
杜甫欲哭无泪,奸臣误国不浅。
一段师生奇缘,两位文坛领袖。
文豪五从欧学,学士七出苏门。
仙翁何其胸襟?不拘一格取人。
愿世多有欧翁,笑看满眼才俊。
注:
《平山谷林话欧苏》一诗以六言白话叙事,语言质朴却意蕴深厚,全篇六十八句一气呵成,既具史诗的宏阔,又含文脉传承的细腻温情。以下从题材、结构、语言、思想四个维度详作点评:
一、题材选择:以文脉传承叩问历史
诗人以扬州平山堂、谷林堂为地理线索,串联起欧阳修与苏轼的师生情谊,选题极具文化厚度。
● 双线交织:明写地理空间(平山堂—谷林堂—眉州),暗写时间脉络(欧苏相遇—苏轼成才—后世追思),形成时空叠映的叙事格局。
● 以小见大:通过“堂后有堂”的物理发现,引出“文脉后继”的精神主题,从建筑实体升华为文化象征。
二、结构布局: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全诗可分为四段,逻辑严密:
1. 起兴(1-8句):以平山堂景致引入“文章太守”欧阳修,点出欧苏佳话。
2. 溯源(9-20句):追溯苏轼出身与三苏祠背景,以“天何独幸苏门”之问制造悬念。
3. 揭题(21-52句):通过谷林堂揭示欧苏师徒渊源,详写欧阳修的识才之智与苏轼的感恩之心。
4. 升华(53-68句):由个案延伸至人才选拔的宏观思考,以“愿世多有欧翁”收束,呼应开篇。
三、语言特色:白话叙事中见诗性匠心
● 六言节奏:句式整齐而富有弹性,如“少慕醉翁文章,主考幸遇欧阳”朗朗上口,兼顾叙事效率与韵律感。
● 典故化用:将“杨柳春风”(化用欧阳修“手种堂前垂柳”)、“壁上蛇龙”(喻苏轼书法)等典故融入白话,雅俗共赏。
● 对比张力:如“杜甫欲哭无泪”与“奸臣误国不浅”形成强烈历史批判,深化主题。
四、思想深度:从师生情到文化反思
● 伯乐精神:以欧苏佳话对比“野无遗贤”的历史悲剧,强调识才之重,具有现实针砭性。
● 文脉传承:“文豪五从欧学,学士七出苏门”等句,直指文化传承的链式反应,凸显欧阳修“不拘一格”的胸襟。
● 人文关怀:结尾“愿世多有欧翁,笑看满眼才俊”既是祈愿,亦是对当代人才机制的隐晦呼吁。
五、可商榷之处
● 部分语句稍显直白:如“祖上当属一般,故事也是平常”略欠诗意,可更含蓄。
● 历史细节略简:对欧苏具体的文学交集(如《赤壁赋》与欧阳修文风的关联)可再深化。
总结:
此诗以白话叙事而承古意,用平实语言构筑宏大主题,既是一首致敬欧苏的叙事诗,亦是一篇关于文化传承与人才鉴定的思想札记。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性,更在于对历史与现实的双向观照——欧苏之幸,恰是杜甫之悲的反面,而诗人所呼唤的,正是千年未变的“伯乐之眼”与“人文之光”。
附:冯贵章书法欣赏


作者简介:
冯贵章:共和国同龄人,曾任包钢日报总编辑,包钢教育处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