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作者:雪丰谷
写诗,如同架桥
句子与句子之间,铆足了劲
尤其拱弯眉毛的地方
需要诗眼,从内部洞察
这桥,我自己也常溜达
想看看有没有队伍
一行大雁似的
用阳光抬花轿,吹亮唢呐
偶尔,也会露出一些马脚
把一阵阵热风当亲戚
见谁都以为是知己
拿天边的彩虹,做护栏
有时,伫立在桥头眺望远方
一个人静悄悄地发呆
恨不能,纵身一跃
让两岸的红杜鹃,飞溅成水花
2025年8月30日于墨尔本
雪丰谷的《桥》以“写诗如架桥”为核心隐喻,把诗歌创作的巧思、诗人与作品的互动,乃至创作中复杂的心境,都藏在“桥”的意象里,读来既有创作的真实感,又有诗意的灵动。
“句子与句子之间,铆足了劲/尤其拱弯眉毛的地方/需要诗眼,从内部洞察”,这几句把写诗的“搭建感”写得很鲜活。句子是桥的构件,而“诗眼”是桥的关键支撑——就像拱桥最吃劲的拱弯处,得有个能“洞察”的核心,才能让句子不散落,让诗意立得住,把创作中打磨字句、寻找灵魂的过程,用“架桥”的细节说透了。
后面写“自己也常溜达”“看有没有队伍/一行大雁似的/用阳光抬花轿,吹亮唢呐”,又转得很柔软。诗人成了桥的访客,期待作品里能长出鲜活的意境——“大雁队伍”“阳光花轿”,是盼着诗句能有生命力,像有仪式感的景致般动人,这是创作者对作品最本真的期待吧,带着点孩子气的张望。
“露出一些马脚/把热风当亲戚/拿彩虹做护栏”更有趣,写的是创作里的“不完美”与“天真”。有时可能过分热情,对灵感不加分辨(“热风当亲戚”),或把虚幻的美好当依靠(“彩虹做护栏”),这哪是“马脚”,明明是创作中坦诚的可爱,像把诗人和文字相处时的小迷糊摊开给人看。
最末“恨不能纵身一跃/让两岸的红杜鹃,飞溅成水花”,是全诗最跳脱的一笔。从“架桥”“溜达”到“纵身一跃”,是诗人想打破桥的“界限”——桥本是连两岸,此刻却想让自己化作连接的力量,让两岸的美(红杜鹃)突破形态,成更灵动的“水花”。这是创作欲的极致:不满足于“搭建”,更想融入作品,让诗意从“连接”变成“绽放”。
整首诗以“桥”为线,串起创作的理性(架桥、诗眼)与感性(期待、跃动),把抽象的写诗过程,变成了可触可感的“桥边故事”,既有对创作的清醒认知,又有藏不住的诗意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