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晶清,安徽省作协会员。《吃百家饭的故事》曾获中国知青作家杯第二届征文大赛一等奖。擅长散文创作。
闫秀珍考入北京市师范学校。
幼童,老师,军嫂,母亲
--- ---献给军嫂们
文/胡晶清
闫秀珍
生在燕山①脚下一小院
清秀高雅知识女性
童年,父亲倭统下消失
母亲缝补织衣生计
沐浴三千年古都文化
顺天和平解放
考入北平师范学校②
园丁三尺讲台
启蒙孩子尊老爱幼
认知数千年历史文化
为生病学生支付医药费
岁月划过数十年
仍然不忘恩泽
新中国成立五周年大阅兵
相识高大可爱的人,刘平③
子夜返回朝鲜继续战斗
你随后把灵魂献给和平
演唱动听歌声中
成为“炮兵之神”的军嫂
随将军离京赴金陵
相夫教三子一女
孩子生龙活虎向上
病入膏肓牵手将军悄悄话
岩儿考进北京读大学不容易
小棉袄陪伴你
两个弟弟保家卫国考军校
衷心感谢,婚后至今宠我
遗憾44岁,无法与您牵手伴行
注:①燕山,北京市房山区、怀柔区以及河北省承德、张家口等。
②首都师范大学前身。
③刘平,志愿军某部炮兵610团副团长兼参谋长,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后任南京军区高炮群副群长(正师级)。
作者于2025年8月30日上海浦东新区。
闫秀珍毕业后分配北京工作留影。
1956年初冬,军嫂闫秀珍赴朝鲜探亲,与“最可爱的人”刘平合影。

1958年,闫秀珍、刘平与长子刘岩(中)合影。
作者胡晶清(左)与刘岩合影。
一个家族托举下一代的写照
今音评论:
安徽省作协会员胡晶清创作的《幼童,老师,军嫂,母亲》是一首即兴叙事诗。是为叫“闫秀珍”的人而作,所以,作者把人名结构在第一段的第一行,为全篇起凝练作用。这就和纯技巧的诗歌严格的区别开来,目的是充分围绕所要表达的对家族情感,分别从思考和觉悟两个层面上展开。于是,诗歌就出现了倾向性,那就是思考。而这种思考的情绪,是随着作者自成一家的轨迹逐渐形成的形式活泼,就是自由、奔放和洒脱,表现在诗歌的起、承、转、接。这首诗歌的陌生是在于像这样的表达方式,采取的人并不会多,因为,作者暂时把技巧放在了一边,而不是不会技巧。这是一种有意识对诗歌进行把控的能力。
比如,这首诗有一条家族史的历史线索,它紧紧与共和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觉悟,而觉悟出自燕山脚下一小院。这是诗歌的一个核心。“一小院”是诗歌的破节奏处理法,属诗歌技巧当中的一种。它由三个音节组成,和大多数作家喜欢习惯常规的尾音双音节处理,是一个颠覆。这时候,不知道有的人在认知这方面,能不能跟上。
比如,解放初期,能够考上北京市师范学校的,在全国有多少。然而,其中的家族所给予的教养和资源,并非一般家族能比的事实,始终与共和国发展紧紧贴连的魂系,更是令人感慨与敬佩,主要表现在诗歌的第三段和第四段。诗歌第四段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把故事放在诗歌里提示,在操作层面上不是很容易。而作者规避了所谓的那些不容易,一个是把故事的核“五周年的大阅兵”作为提示和展现,另一个是控制了故事的横向边际和长度的无限性排铺,他而是点到为止。作者是一位散文创作的大家,他还有一篇散文是专门描写610团从朝鲜战场被召回参加建国五周年的大阅兵经过。
只不过,这首诗歌是为了纪念和突出人物“闫秀珍”而作,从一个侧面,不仅对这个人物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思考人物的背景所需要的文化底蕴和积累,对一个人才培养和走向成功是多么重要。
每一个人物走向成功,总有家族在其背后托举的影子。其中传承的脉络源远流长。这些家族培养孩子注重的是,让孩子对生命有追求,内心有良知……
2025.8.31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2025.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