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潮汐间的绿色诗篇
作者:谢述连
潮水退去后,红树林便显露出它最原始的模样。那些盘根错节的树干像被海水雕刻过的艺术品,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姿态扎根在咸淡交界的泥滩上。红树的气生根从枝干垂下,如同老者的胡须,又像是大地伸向天空的触手,探寻着生命的奥秘。它们不似陆地上的树木那般挺拔,反而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匍匐生长,这种生存的智慧令人肃然起敬。
红树林是海岸线上的绿色诗人,用根系书写着潮汐的韵律。每当涨潮时分,整片树林便淹没在水中,只露出顶端的树冠随波摇曳,宛如一群涉水而行的绿衣仙子。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赋予了红树林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它们既不属于纯粹的海洋,也不完全属于陆地,而是游走于两者之间的精灵,林语堂曾称红树是海与陆的媒婆,这种边缘性让红树林成为了自然界的哲学家,教会我们如何在矛盾的夹缝中找到平衡。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漫步于红树林间,观察这些奇特的植物如何与潮汐共舞。红树的叶子表面有一层蜡质,可以反射强烈的阳光;叶背则布满盐腺,能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最令人称奇的是它们的繁殖方式,红树果实成熟后会从母树上脱落,插入泥中生根发芽,这种胎生的现象在植物界实属罕见。看着这些小小的幼苗在潮起潮落间顽强生长,我仿佛看到了生命最原始的坚韧与智慧。
红树林的生态系统是一曲微妙的交响乐。招潮蟹在泥滩上横行,留下密密麻麻的小孔;弹涂鱼在退潮时蹦跳着觅食,像一群不安分的音符;白鹭则优雅地踱步,时而低头啄食,时而振翅高飞。这些生物与红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网络,彼此依存,彼此成就。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只白鹭站在红树的气生根上,长喙猛地刺入水中,瞬间叼起一条小鱼,那画面宛如一幅动态的水墨画,将红树林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潮水每日两次的拜访,为红树林带来了丰富的营养,也带走了它们排出的废物。这种自然的循环让我联想到人类社会的代谢过程。红树教会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有时候,看似不利的环境反而能孕育出独特的生命形态。就像那些在红树林中生长的生物,它们适应了咸淡交界的特殊环境,反而形成了陆地与海洋都无法复制的生态系统。这种在限制中找到自由的智慧,正是红树林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雨后的红树林尤其迷人。水珠挂在树叶上,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如同撒落一地的钻石。空气里弥漫着海水的咸腥和树叶的清香,偶尔还能闻到腐烂植物发酵后的独特气味。这种气味对于不习惯的人来说或许难以接受,但对于生长在这里的生物而言,却是生命的馈赠。我闭上眼睛,能听到树叶摩擦的沙沙声,远处海浪的低吟,以及不知名昆虫的鸣叫,这些声音交织成一首自然的催眠曲,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恼。
黄昏时分,红树林的景色最为动人。夕阳将整片树林染成金色,气生根在水面上投下长长的影子,随着波浪轻轻摇曳。这时,整个生态系统仿佛放慢了节奏,准备迎接夜晚的来临。我常常想,红树林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见证了无数个潮起潮落,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它们不需要人类的赞美,只是静静地在那里,执行着自然赋予的使命——保护海岸线,净化海水,为无数生物提供栖息地。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红树林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每当我看到被填埋的红树林遗址,心中就不免感到一阵刺痛。这些沉默的卫士,正在用它们的生命为人类的无知买单。红树林是海岸的守护神,它们的根系能够减缓海浪的冲击,保护内陆免受风暴的侵袭;它们也是碳汇的能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是热带雨林的三倍。我们应当像珍惜自己的肺叶一样珍惜这些绿色的屏障。
站在红树林中,我常常感到一种奇妙的平静。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类的纷争,只有最原始的生命律动。红树教会了我接受不完美,在限制制中找到自由。它们告诉我,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占据多少空间,而在于如何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这种智慧,或许正是现代人所缺失的。
潮水又涨起来了,红树林渐渐被海水淹没,只露出顶端的树冠。我知道,当潮水退去时,它们又会重新站立起来,迎接新的一天。这种周而复始的坚持,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红树林不仅是地球的肺叶,更是一本打开的自然之书,等待着有心人去阅读其中的奥秘。它们用沉默的语言诉说着生命的真谛,教会我们如何在变幻无常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025年8月31日






作者简介
谢述连(笑章爷),江西兴国人,中共党员,经济师。曾在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种类型的文章,多次获得各种奖项。退休后喜欢摄影和写作,容易触景生情,喜好借景抒情,用景物抒发不一样的情怀,用素笔书写不一样的人生,不唯书而书,只为抒而书。
(图文供稿:谢述连)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