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阜敏
杨青云(范曾研究会创建人、会长)是一位独具风格的民间文化学界探索者。他深耕范学研究,又借由与法国汉学专家鲁克若娃的深度对话,开启了跨文化交流新篇,持续挖掘 “范学”新学背后的文化价值。
一、范学研究缘起:与范曾先生的精神邂逅
温阜敏:杨会长,您最初是如何与范学研究结缘的?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决定深入挖掘这一领域?
杨青云:最初接触范学,是源于我在《中国广播网》(后改为央广网)撰写《骂不倒的范曾》,突然被多家媒体纷纷转专发,我才意识到撰写范曾特有学术力量的诱惑,就有作“范曾研究”(也拓展叫范学研究)的触动。范曾在绘画、国学等领域的深厚造诣,以及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诠释,像磁石一般吸引我。我发现范曾的创作与思想,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鲜活呈现,其中蕴含的 “诗书画” 融合、国学精神传承等内容,极具研究价值。我从对其艺术作品的欣赏,逐步深入到对范曾文化理念、学术思想的探究,便开启了范学研究之旅,一晃十多年。这不仅是对一位文化大家的剖析,更是透过研究范曾,探寻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所以决心深耕,希望挖掘出更多可资借鉴的文化养分 。
温阜敏:在范学研究初期,您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杨青云:初期困难不少。一方面范学涉及领域广,涵盖绘画、书法、诗词、国学等,要全面梳理、深入理解,需补充大量跨学科知识,知识储备的不足是第一道坎。另一方面相关系统研究资料相对零散,整合难度大。为克服这些,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恶补国学经典、艺术理论等知识,阅读大量古典文献与现当代艺术评论著作。同时广泛搜集资料,从范曾的作品、演讲,到他人对范曾的研究文章,逐一梳理、分类归纳,慢慢构建起研究框架。还积极向学界前辈、艺术领域同仁请教,在交流探讨中,拓宽思路、化解困惑,逐步在范学研究里站稳脚跟 。
二、杨鲁对话:跨文化交流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温阜敏:您参与的 “杨鲁对话”(与法国汉学专家鲁克若娃对话),最初的契机和愿景是什么?想通过这样的跨文化对话,实现怎样的文化交流目标?
杨青云:契机源于文化交流的时代需求与双方对彼此文化的好奇。我长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范学等,鲁克若娃女士作为法国汉学专家,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且有深入研究。我们在交流中发现,可以搭建一个平台,让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法国汉学视角碰撞。愿景是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中西文化深度对话。希望借助这样的交流,让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范学为代表的文化成果,被西方汉学界更全面认知;同时也从法国汉学研究方法与视角中汲取养分,反思我们自身文化研究的路径。实现中西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借鉴,让优秀文化成果在跨文化语境中绽放光彩,推动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共同发展 。
温阜敏:在与鲁克若娃对话过程中,有没有哪些观点碰撞或文化差异,给您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碰撞对您后续研究有怎样的启发?
杨青云:印象深刻的地方很多,比如在对范曾“诗书画一体” 理念的理解上,我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艺术审美延续角度阐释,强调其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当代体现;鲁克若娃教授则从西方艺术理论、跨文化传播视角,分析这种艺术形式在西方艺术语境中的独特性与可借鉴性。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差异,让我意识到同一文化现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解读,能挖掘出更多元价值。这些碰撞启发我,后续研究要更具开放性、包容性。既要坚守自身文化根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价值,又要学会跳出固有思维,以跨文化视角重新审视研究对象,让研究成果更具普适性与传播力,也能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国际传播,找到更有效的路径 。
三、范学新学内涵挖掘与当代价值阐释
温阜敏:您提到 “范学”新学,在您看来,“范学” 能成为一座文化 “新学”,核心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它对当代文化建设,有怎样的独特价值?
杨青云:“范学” 能成 “新学”,核心内涵多元且厚重。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融合,范曾将诗词、书法、绘画融合,传承中国 “诗书画同源” 艺术传统,又融入当代审美思考的范仲淹忧乐理论,让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焕新;二是文化人格的彰显,范曾以深厚国学底蕴为根基,在创作《范仲淹》与评价范仲淹言论中传递出对文化使命的担当、对真善美的追求,塑造了兼具传统士人精神与当代文化责任感的人格范式;三是学术与艺术的互哺,范曾在国学研究、艺术创作与范仲淹研究等多领域深耕,让学术思想滋养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反哺学术思考,形成独特的文化创作生态。对当代文化建设而言,其价值关键在传承与创新示范。当下文化建设需扎根传统,“范学”(多指范曾研究范仲淹的学科内涵)提供了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样本,让我们看到如何激活传统艺术形式、思想内涵;同时我们将其范仲淹的文化人格塑造,能引导当代文化从业者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担当文化传承创新使命;还有对范仲淹学术与艺术互融模式,为文化研究、创作的多元发展,提供思路,推动文化生态的丰富与繁荣 。
温阜敏:在挖掘 “范学丰碑” 价值时,如何平衡对范曾个人文化贡献的肯定,与客观、全面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
杨青云:这确实是研究中需谨慎把握的。首先肯定个人文化贡献是基于事实与成果,范曾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从艺术创作数量、质量,到文化思想传播广度,都值得肯定。但学术研究要保持客观全面,不能因肯定贡献就回避其创作、思想中可能存在的争议点或可再探讨的部分。我在研究范学中,一方面梳理先生的文化贡献,从艺术创新、文化传播等维度,详实呈现其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另一方面也会关注学界对范曾的不同声音,将这些纳入研究视野,分析争议产生的原因,是文化理解差异、时代语境不同,还是研究视角分歧。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尊重其文化贡献,又保证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全面性,让 “范学丰碑” 研究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成为真正经得起推敲的学术探索 。
四、跨界文化研究的多元路径探索
温阜敏:杨会长的研究涉及范学、跨文化对话等多个领域,这种跨界研究,对您的学术思维和研究方法,带来了哪些改变?在跨界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同领域知识的有效融合?
杨青云:跨界研究极大拓宽了我的学术思维。以前可能局限在单一领域,思考问题角度相对固定。现在涉及多领域,迫使我学会从不同学科视角看问题,像研究范曾如何画范仲淹范学与跨文化对话结合,要用艺术学、文化学、传播学甚至国际关系学(文化交流层面)等知识与思维方式。学术思维变得更开放、更具整合性,不再囿于单一学科框架。在知识融合上关键是找到不同领域的“连接点”,如范学研究与跨文化对话,连接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多元解读。以这个连接点为核心,梳理范学中适合跨文化交流的内容,再用跨文化交流理论、方法去分析传播效果与文化互动。同时建立范学研究知识体系的 “融合框架”,把各领域知识按研究逻辑排序、整合,让它们在研究中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撑,形成有机整体,而非简单拼凑 。
温阜敏:对于想要尝试跨界文化研究的年轻学者,杨会长有哪些经验或建议可以分享?
杨青云:首先要夯实研究学术的基础,无论跨界到哪些领域,本领域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这是跨界的根基。比如研究文化跨界,至少对本土文化、主要涉及的国外文化有深入了解。其次培养跨学科思维,多阅读不同学科经典著作、前沿研究,参加跨学科交流活动,让自己习惯从多元视角思考问题。再者找到感兴趣且有价值的 “跨界点”,这个点要能让不同领域知识产生化学反应,有研究空间与意义。然后学会搭建知识融合的框架,梳理清楚不同领域知识在研究中的作用与关联,保持开放心态与持续学习力,跨界研究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新知识,要愿意接纳、主动学习,逐步在跨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路径 。
五、范学传承与创新面向未来的文化思考
温阜敏:在当代语境下传承和创新 “范学”,面临哪些挑战?又有哪些新的机遇可以把握?
杨青云:挑战主要来自几方面。一是文化传播生态变化,当下新媒体短视频等传播形式盛行,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播与接受方式,需要适应新媒介环境,“范学” 中诗书画等艺术形式、文化理念,如何在新传播生态中有效传递,是挑战;二是文化多元竞争,当代文化市场、文化研究领域,各种文化思潮、艺术形式争鸣,“范学” 要在多元中保持独特性与影响力,需应对竞争;三是年轻受众文化审美差异,年轻一代成长于全球化、数字化环境,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与需求不同,如何让 “范学” 贴近他们,实现代际传承也是挑战。新媒体虽带来挑战,也提供了新传播渠道,像短视频平台可展示范曾艺术创作过程、文化讲座片段,扩大传播范围;文化 “走出去” 战略与国际文化交流频繁,“范学”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代表,可借跨文化交流契机,走向国际,获得更广泛认可;还有当代文化创新需求,“范学” 中的传统与创新融合经验,能为文化创意产业、艺术教育等提供借鉴,在文化创新实践中找到新生长点 。
温阜敏:您认为如何让 “范学” 更好地走进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实现文化的代际传承与活力延续?
杨青云:要让 “范学” 走进大众、年轻群体,应从传播、内容呈现与互动体验入手。传播上,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制作有趣、有料的短视频,比如解读范曾先生一幅画背后的诗词故事、创作灵感,用生动形式传递文化内涵;开展线上文化讲座、直播互动,邀请范学研究者、艺术从业者与年轻群体交流。内容呈现上要 “年轻化” 表达但不失文化本质。可以把范曾先生的诗书画作品,与潮流文化元素结合,做文创产品,让年轻人在日常用品中接触 “范学”;也可将 “范学” 文化理念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像举办诗书画创作比赛,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互动体验方面打造线下文化空间,比如举办小型艺术展、文化工作坊,让年轻人近距离欣赏范曾作品,参与诗书画创作实践,在体验中感受 “范学” 魅力,鼓励年轻创作者以 “范学” 为灵感源泉进行二次创作,如音乐、短视频剧情等,让 “范学” 在年轻群体的创意中,实现活力延续与代际传承 。
六、回顾与展望杨青云的文化研究之路
温阜敏:回顾杨会长在范学研究、杨鲁对话等领域的探索,有没有哪些瞬间或成果,让您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或价值感?
杨青云:有几个瞬间很难忘。比如当我的范学研究文章,得到范曾先生本人肯定,说对他的文化理念有新的阐释角度,那一刻觉得自己的研究触碰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温度。还有杨鲁对话后,鲁克若娃女士反馈说通过对话,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融合有了更深认知,且在法国汉学圈引发一些讨论,这让我看到跨文化交流实实在在的成果,觉得自己在推动文化多元理解上出了份力。另外看到一些年轻学者、爱好者,因为我的研究内容,对范学、对传统文化跨界研究产生兴趣,甚至加入研究行列,感觉文化传承与研究的火种在传递,这些瞬间都充满成就感与价值感,也激励我继续在这条路上深耕 。
温阜敏:对于未来的文化研究与实践,杨会长有哪些新的规划或期待?希望在哪些方面继续深耕或突破?
杨青云:一方面想深化范学研究,尤其是在范曾文化理念与当代社会价值观融合方面,探索如何让 “范学” 中的文化精神,更好地滋养当代人的精神世界,比如开展 “范学与当代人文精神建设” 系列研究。另一方面想拓展跨文化对话的深度与广度,不止与法国汉学专家交流,希望搭建更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让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世界更多国家的汉学、文化研究对话,推动中国文化更全面、更深入地 “走出去”。还期待在文化创意产业与 “范学” 结合上有新突破,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 “范学” 文创IP,让文化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大众可触可感的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
结束语:杨青云在范学研究与跨文化交流领域的探索,为我们展现了文化研究的多元可能与无限活力。从范学研究缘起的初心坚守,到杨鲁对话的跨文化碰撞,再到对 “范学” 新学价值的深度挖掘与传承创新思考,杨会长以开放的学术思维、扎实的研究实践,在文化跨界之路上稳步前行。期待杨青云在范学深化、跨文化交流拓展及文化创意转化等方面,带来更多惊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书写更精彩的篇章,也为文化研究领域的后来者,树立跨界探索、深耕不辍的榜样 。
2025.8.23.韶关学院景行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