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乡魂2—贾村塬人物》选载之:《马骥:深耕教坛一生的乡村优秀红烛》
●文/吴万哲(陕西宝鸡)
●转自公众号:西府新传奇

【编者按】
马骥先生原为陈仓区贾村高中著名“五虎上将”教师中的“物理之虎”。《乡魂2—贾村塬人物》采写启动后,子女曾动员父亲参与,可他却低调婉拒,要缓缓再说,可不幸他于两月前突然病逝。子女为弥补心中遗憾又提出采写,将父亲英武事迹记录,作为家庭文化遗产激励后世。然人去世后事迹采访难度山大,我们特发启事征集先生事迹。启事发出后,先后有先生的老领导、老同事刘让、郝世杰、张谦、徐文辉等先生和众多学生,发微信,打电话,提供了大量先生事迹和感人故事。文章写成后,经家属、子女、老领导审核,现予刊发。向提供资料的老领导、老同事和学生们表示衷心感谢!
古人云:“人之三不朽,唯立功、立德、立言尔。”对于许多老人而言“功德”大都圆满了,唯有“立言”尚须完美。古时人到老年,都有“树碑立传”一事要完成,现在许多人“树碑”做到了,却对“立传”重视不足,造成人生一大憾事。《乡魂2》就是为普通芸芸众生“立传”的一件事,希望更多朋友积极参与,以免留下难以弥补的人生遗憾。

人在世上如一粒浮尘,命运大多时候随社会的变革而沉浮。但一个意志力超强的生命,总会抓住命运的缆绳,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文革”前省重点高中的毕业生,一举考中重点大学,却因家庭成分影响未能就读。后有幸从教,生命便爆发出一种蓬勃之力,三尺讲台写春秋,是红极一时的贾村高中著名的“五虎上将”教师中的“物理之虎”。他从教37年,中学一级教师,共产党员,宝鸡市物理学会会员,30多次荣获宝鸡市、陈仓区(宝鸡县)、贾村镇“教学能手”“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先进,制作的物理实验教具获得宝鸡市物理学会一等奖,指导学生多次在全国、省、市“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奖并荣获“优秀辅导员”称号。2017年荣获国家教育部、人社部颁发的“光荣从教30年”荣誉证书。他虽病逝,但人们至今怀念和称颂。
他叫马骥,贾村镇陵二村人。
一

马家旧社会是个财东。父亲马世杰(1900—1972),精明能干,庄稼行一把好手,生活富庶。土改后戴了帽子,“文革”时再受冲击,经常清扫街道,打扫公厕,但心信乐观,为人豁达。母亲白富珍(1904—1989),贤惠善良,乐于助人。二老信奉“耕读传家”,非常重视孩子教育,二子一女皆有文化。马骥大哥马骏(1934-2018年),1955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国家二级桥梁专家,曾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姐姐马玉兰,生于1942年,初中文化,胜利油田职工。

马骥生于1945年7月,从小聪慧。8岁开始在陵厚小学、贾村中学(宝鸡市第14中学)上学,1962年初中毕业考入陕西省重点中学——宝鸡市长寿中学读高中,学习一直优秀。1964年高中毕业一举考中上海医学院,却因家庭成分影响,“政审”未能通过,遗憾辍学。当时高中生非常少,毕业生大多能找到工作。他大学未上成,被安排到宝鸡市果品研究所工作,可上班仅几个月,被村上以“地富子女、接受教育”为由叫回劳动。此后他开始学习农活技能,在生产队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经常被派干最苦最累的农活,还常被派外出务工。修过县功至香泉公路,在村副业队搞副业,去凤县修河堤,在县功169厂拉土石。因他有文化,往往在干完本职活后,干部又叫他丈量土方、计算工时、账目等,总比多人多付出。他还兼村上“编外会计”,义务记工员等,每当大队、生产队会计账打了搅团,便请他计算清楚。

“文革”中,公办小学下放大队办,陵厚小学缺少教师,有人推荐这个正在修理地球的“文革”前重点中学的老牌高中生,时任校长多次寻找上级领导协调,力排村人反对,1969年他有幸担任了陵厚小学一名挣工分的民办教师。在陵厚小学,他开始担任小学教师,陵厚小学戴帽子改为陵厚七年制学校、九年制学校后,他又担任中学教师,专门教授物理。1979年,在全县首批民转公招考中,他以全县第二名的佳绩从数千人中胜出,成功转为公办教师,此后相继在贾村高中和贾村初中任教。200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获评中学一级教师职称。
二

经历过寒冬风雪的人最知春天的温暖。他由一个“可教子女”,到站讲台的人民教师,不仅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更迎来了精神上的解放,他感激慧眼识珠的领导,更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便把全部精力和心血倾注在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上。

他虽是待遇低廉的农民工式的民办教师,但却多年在初中、高中教授物理课程。当时民办教师大多在小学、初中,他成了宝鸡市唯一一位教高中的民办教师,足可见他的实力和水平。他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工作积极,扎实认真,教学成绩优秀。1978年自制的物理教具获市级一等奖,1972年至1979年多次被评为市、县各类先进,连续7年出席宝鸡县优秀教师代表大会,披红戴花,受到隆重表彰奖励。1979年民转公后,按规定必须调往外地工作,可因他工作能力特强,时任贾村高中校长闻听,多次蹲守在县教育局长办公室,软缠硬磨,硬将他调往贾村高中任教。他从民办到公办,在陵厚九年制学校、贾村高中担任物理教师多年,因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秀,留下许多佳话。当时红极一时的贾村高中有五位打硬教师,人称“五虎上将”,他便是有名的“物理之虎”,深受领导器重,历届学生喜爱。

教学中他凭借深厚的学习知识,深研教材和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贴学生实际,讲课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亲自动手制作大量教具,用各种各样的课堂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还带领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将理性知识转化为感性,使学生学得会,记得牢,考试成绩优异。当时国家提倡开门办学,学生不但要学习文化课,还要学工学农。他带领学生先后到宝鸡车辆厂、宝鸡电机厂学工,在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自己也学得了一手精湛的焊接、机械维修、加工等技术,回校后与同事一起创办校办工厂,承接板金加工、焊接、机械维修等业务,勤工俭学为学校增加经费。许多学生至今记得,那钣金碰撞的铿锵,焊花迸溅的灼亮,机械维修的油污,成为课本理论学习最生动的补充,校办工厂那间小小的厂房,俨然是托举贾村塬未来机械化的另一种学校。他还利用技术服务乡亲,贾村塬各个学校那标志性的蓝色大门、闪耀的红五星和挺拔的红缨枪装饰,皆是他亲手设计、制作的,成为一代人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图腾。那铁锤敲击钣金的叮当之声,亦给学子努力学习增添无穷动力。

(马骥先生设计制作的贾村高中铁皮大门)
1989年秋,他由贾村高中调入镇初中,教授两个班的物理。他工作认真用心,讲课字斟句酌,有板有眼,有始有终,付出了所有心血,赢得了领导赞扬,同事佩服。当时经商之风盛行,领导知道他有技术特长,学校便办起校企,由他负责经营。当时乡村电动机使用广泛,可却容易烧坏,维修很不方便,他便主动承担维修,有时还到偏僻农村上门服务。每到三夏大忙前,他就带人到各村检修、上油保养,保证了农忙使用,深受村人好评。当时塬上人从深井打水多用木桶,笨重还不耐用,他便利用课余做铁皮水桶、铁簸箕等,供学校使用,还向社会出售,为学校办学筹集经费。

他还多年担任班主任,兼任年级组长、学校理化教研组长,开展教学研究,与年轻教师开展学科评赛,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多次有多名学生省、市获奖,他本人亦荣获市级“优秀指导教师奖”。他2006年退休后,还被学校返聘多年,继续发光发热。
三

马骥一生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大公无私,扎根乡村,为贾村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老伴告诉我,1975年马骥领一班学生去宝鸡学工,6个月大的儿子发高烧,村医疗站没法治,让她赶紧去大医院。那时塬上没班车,她一个人将孩子抱到宝鸡,找他带娃看病,看完病后她让丈夫抱娃回家,马骥却训自己说:“我正工作着,哪有时间?”说完便将娃向她怀里一塞匆匆离去。她一个人抱娃回家,金河下了班车,天突然下起大雨,她抱着发烧的孩子冒雨、一步一滑上塬,气得她哭了一路。包产到户后,家中种着八九亩地,4个孩子都小,小麦收割时正是高考前,他忙着日夜守在学校给学生复课,活路全是她一人操持。有一年高考前,他突然患了腰锥间盘突出病,她让去医院看,他却训她说:“娃娃10年寒窗苦读,正是出成绩的节骨眼,我咋能离开?”便坚持给学生上课,腰疼得站不住,就端板凳坐下上课。等高考完去看,医生训斥:“你病这么严重,咋才看?”住院不久,下届高三学生又提前开课,他便又出院带病上课,领导劝他好好休息,他却不答应。女儿心疼父亲,给买了台理疗仪,他课间烤会电,铃声一响,又向教室跑。就这样带病坚持好几年。


马骥爱生如子。许多学生告诉我,马老师当班主任待学生非常好,关心学习,还关心生活小事。一个年近6 旬的学生告诉我,她家姊妹多高三时没钱上学,马老师知道后当即掏出20块钱让她继续上,还给她讲上学的重要性。这件事令她至今难忘。他因有会维修机械的技术,生产队、村民家中磨面机、粉碎机、脱粒机、拖拉机、制砖机等坏了,人们第一时间便去找他,他总能手到病除。他和学生、村人关系融洽,许多学生虽也六七十岁,还经常去看望他。2024年他80大寿,学生亲朋张罗在陵厚酒店给他摆了17桌酒席过寿,学生来了一大群,给他送匾、送花篮,感激老师的教诲。在如今社会能有这样感人的尊师故事,足可彰显他的优秀师德。

他还是个大孝子。上高中时吃的商品粮,农村细粮短缺,他从牙缝中省下饭票,每周末回家时总要买两个白馒头奉于父母,哺及子侄。晚年,他对母亲格外孝敬,经常请医熬药,端吃端喝,接屎倒尿,名闻乡里。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老伴齐思霞,大户人家女儿,生于1947年6月,初中文化,贤惠能干,二人育有4个孩子,都很成才。儿子马红强,宝鸡文理学院毕业,先在西安工作,后去重庆发展,为一家半导体企业职业经理,工作积极上进,深得领导赏识。媳妇为同班同学,从事医药经营。他有3个孙辈,一个大学毕业工作,一个大学就读。

马骥2025年6月因病去世,镇村召开隆重追思会。镇教育组在悼词中称赞说:“他的一生,在乡土中淬炼信仰,三尺讲台书写忠诚,平凡岗位彰显担当,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深耕不辍,是扎根乡村教育、践行党员初心的奋斗史诗,更是贾村镇教育发展历程的生动缩影”。

(作者采访马骥先生夫人齐思霞女士)
信仰是深埋乡土仍向光生长的力量,奉献是把螺丝钉拧进时代齿轮的执着。他的一生虽平凡,但却伟大,他深耕教坛奉献一生的红烛精神,必将激励和启迪更多后来人!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宝鸡市文化产业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100余个。报告文学、散文等若干。出版著作有27万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30万字《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凤酒人生》等。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最后》,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近年有独创优秀人物宣传品牌“西府奇人”,被誉为“宝鸡文化新现象”。电话、微信:15891078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