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桥,见证英雄故里的红色振兴——安昌村集会报道心得
作者:张忠信
当我站在安昌村热闹的集会现场,看着“将军魂”主题演出中观众眼中的热泪,听着九旬老人胡曼唱响《将军魂》时的深情,忽然明白:这次报道不只是记录一场活动,更是触摸一段鲜活的历史、感受一种精神的传承,是见证红色文化如何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的珍贵历程。
最初接到报道任务时,我以为这只是一次常规的文旅活动记录,但当深入了解傅作义将军“爱国、救国、报国”的事迹,看到安昌村将“将军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发展实践,我的认知被彻底重塑。在筹备采访的过程中,村支书师志峰那句“要让将军魂代代相传,让红色土地焕发新生”的话,让我意识到这次集会的核心——它不是简单的纪念,而是安昌人用行动回答“如何让红色基因活在当下”的答卷。
报道现场,每个细节都让我动容。山西省蒲剧艺术院的演员们冒着暑气连演五场,只为用传统艺术讲好红色故事;灯光秀亮起时,孩子们指着幕布上的将军事迹追问“他真的打了很多胜仗吗”;胡曼老人回忆与傅作义将军的交集时,眼角的光让历史仿佛就在眼前。这些瞬间让我放弃了原本“按流程罗列活动”的思路,转而聚焦“人”与“精神”的联结——因为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参与和共情,才让“将军精神”有了当代温度,让红色文旅不再是空洞的概念。
撰写报道时,我特意将村民的期待、老人的故事与活动内容穿插在一起,因为我想传递的不仅是“安昌村办了一场集会”,更是“安昌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英雄记忆、推动家乡变好”。当收到胡曼老人“报道让我更有信心”的留言,看到读者评论里“想去安昌看看”的期待时,我忽然懂得:作为记录者,我们的笔不只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连接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村的桥梁。
这次报道让我深刻体会到,红色文旅的振兴从来不是单向的“开发”,而是双向的“唤醒”——既唤醒人们对英雄的记忆与敬意,也唤醒乡村自身的文化底气与发展活力。未来,我仍想继续用文字记录更多这样的故事,让更多人看见:在中华大地上,无数像安昌村这样的地方,正用自己的坚守与创新,让红色精神开出乡村振兴的绚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