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簪 子
作者/大民
在革拉屯,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那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事儿了。
老杨头是革拉屯的穷人,穷了几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年头,日子不好过,老杨头家里连头像样的牲口都没有,只能赶着自家那几头瘦骨嶙峋的牛,去乱死岗子的赶牛道上放牧。乱死岗子是个荒凉的地方,传说很久以前是战场,如今只剩一片荒芜。
一天,老杨头像往常一样赶着牛,走在那条崎岖的赶牛道上。太阳晒得人直冒汗,他一边赶牛,一边心里发愁。突然,他眼前一亮,在路边的草丛里,他看到一样闪闪发光的东西。他赶紧走过去,扒开草丛,一只金簪子映入眼帘。老杨头心里一阵狂喜,这可是好东西啊!他小心翼翼地捡起来,翻来覆去地看,心里盘算着:这要是卖了,说不定能换不少钱呢。老杨头穷了几代人,做梦都盼着能发一笔财,这金簪子说不定就是他的福星。
老杨头越想越美,决定过江去大莱卖这只金簪子。大莱是个大地方,听说那里有当铺,能收各种值钱的东西。老杨头心里想着,要是能卖个好价钱,说不定能买几亩地,盖几间像样的房子,再也不用过这穷日子了。
第二天一早,老杨头就带着金簪子,赶着牛,过江去了大莱。一路上,他心里七上八下的,生怕金簪子丢了。到了大莱,他找到一家当铺,推开门,里面一个伙计正坐着。老杨头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把金簪子拿出来,说:“掌柜的,这金簪子能换多少钱?”
伙计接过金簪子,看了看,又用牙咬了咬,然后摇摇头说:“老哥,这可不是金的,是铜的,不值几个钱。”
老杨头一听,心里凉了半截,他不甘心,又说:“您再看看,这成色,这做工,怎么可能是铜的呢?”
伙计又仔细看了看,叹了口气说:“老哥,您要是不信,我可以给您看看成色。这确实是铜的,不值钱。”老杨头心里很失望,但他还是不死心,说:“那您就给我点钱吧,我家里等着用钱呢。”
伙计想了想,说:“老哥,您这年纪大了,也不容易。这样吧,我给您点钱,够您买匹马的。”老杨头一听,心里又有了些希望。他想了想,说:“那行,我就听您的。”
伙计从柜子里拿出一些钱,递给老杨头。老杨头接过钱,心里虽然有些不甘心,但想想能买匹马也不错。他谢过伙计,就出了当铺。
老杨头拿着钱,去了马市。他左挑右选,终于看中了一匹马。这匹马虽然不算太好,但看起来还挺精神。老杨头和卖马的人讨价还价,最后用当铺给的钱买下了这匹马。
老杨头高兴极了,他骑上马,心里想着:这匹马可比我家那几头牛强多了,以后赶牛放牧就方便多了。他骑着马,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赶。一路上,他心里乐开了花,虽然金簪子没能卖个好价钱,但能买匹马也不错。他想着,以后日子说不定会好起来呢。
老杨头骑着马,回到了革拉屯。他一下马,就有人围了上来,问他是怎么回事。老杨头笑着说:“我在乱死岗子捡了个金簪子,想去大莱卖了换钱。结果当铺的人说那是铜的,不值钱。不过他们可怜我年纪大了,给了我点钱,我买了这匹马。”
大家听了,都笑着说:“老杨头,你这运气也不错啊,捡了个金簪子,虽然没卖成,但买了匹马也不错。”
老杨头笑着说:“是啊,我这运气也不错。以后赶牛放牧就方便多了。”
从那以后,老杨头的日子果然好过了一些。他有了这匹马,赶牛放牧方便多了,家里也渐渐有了些起色。虽然他没能一夜暴富,但日子却一天天好起来了。
这个故事在革拉屯传开了,大家都说老杨头运气不错。其实,老杨头的好运,不仅仅是捡到了金簪子,更是因为他乐观的心态。他虽然穷了几代人,但他从没放弃过希望,总是想着日子会好起来。这种乐观的心态,让他在困境中也能找到希望,最终过上了好日子。
[作者简介]崔立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文学家》理事会成员,黑龙江省民协会员,大庆市民协会员,肇源县三联文学社义顺分社秘书长,乌兰诺尔诗社社员,肇源县古驿路文化研究义顺艺委会主任,曾在媒体做特约记者十余载。酷爱文学创作,有新闻、故事、小说等作品在国内各大报刊和《都市头条》《海外头条》《北美翰苑》《今日头条》网络媒体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