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女儿
——丁再献侃金刚纂村荣誉村民马杰
一、昔日穷村锁困厄 ,今朝新路引春风
在济南市的南部山区,有一个曾经被贫穷和闭塞深深笼罩的小山村——金刚纂村。这里群山环抱,仿佛是被世界遗忘的角落。过去,村民们祖祖辈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苦苦挣扎,“有女垫了栏,不嫁金刚纂”这句顺口溜,是村子贫穷落后的真实写照 。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金刚纂村的命运,他就是马广业。在马广业的带领下,金刚纂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历经多年艰苦奋斗,劈山开路、引水上山、植树造林,让这个昔日贫穷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而说马广业离不开另一个人,在马广业的背后,有一个人始终默默支持着他,与他并肩作战,为金刚纂村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个人就是这座大山的女儿、一代女中英杰马杰。

二,偶见疮痍牵赤心,长怀使命入山村
马杰与金刚纂村的缘分,始于一次偶然的相遇。那是18年前的2006年,马杰在一次下乡调研中来到了金刚纂村。当时,金刚纂村在村支部书记马广业的带领下,历时11年带领全体村民义务劳动终于打通了村中出山的大路。当第一辆汽车缓缓驶入村子时,村民们欢呼雀跃,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这一刻,他们等得太久太久了。
当马杰知道马书记带着村民修路的事迹后倍受感动,因为马杰有上山下乡的情怀,所以马杰向新华社报告村里的情况,当时新华社不相信,但在马杰的不懈努力下,第二年新华社记者来到了金刚纂村,进行了实地考察采访,发表了国内动态清样《济南金刚纂村民10多年劈山开出致富路》大内参的发表,马广业同志的事迹和金刚纂村一起传遍了大江南北。同时,马广业也倍受关注,先后成为全国劳模,人大代表,奥运火炬手……路通了,马广业在马杰同志的支持下继续带领村民们大力发展林果种植,引进了优质的果树品种,并邀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他们还积极挖掘村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当时,马杰帮村里引进中车集团,把劈山修路的碎石做免烧砖,后来又种蘑菇。但都不是很理想,马杰才组织朋友们租下望佛山,盖了全国罕见的不占土地,不破坏植被,把梯田搬上房顶,把荒山变成良田,像窑洞一样冬暖夏凉,又比窑洞通风通光的民宿。后来还被评为山东省康养示范基地。也正因如此,马杰将一生所有的积蓄全部投在了这里,但她从未感到后悔,而还以此举感到骄傲。

三,林果盈枝钱袋鼓,游人接踵笑声甜
随着林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金刚纂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曾经破旧的村庄如今焕然一新,宽敞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房屋、漫山遍野的果树,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村民们的脸上也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他们对马杰和马广业充满了感激之情。
然而,马杰并没有把这些成绩归功于自己。她总是说:“这一切都是马广业和金刚纂村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在她看来,自己与金刚纂村的村民们早已成为了一家人,她也早已成为这座大山的女儿,村子的发展、村民的幸福,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四,文润乡心添底蕴,智扶学子越重山
除了在经济发展上给予帮助,马杰还非常关注金刚纂村的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她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他引进了中国文化促进会国学委员会,山东大学,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山东省文化旅游联谊会等到村里搞活动。马杰还把金刚纂劈山修路的事迹自己做成PPT,参加迟浩田同志创办的走进崇高研究院举办的大会,把《金刚纂传奇》送到大会参加会议人员,得到大会好评,贺茂之将军亲自为我们频发了:走进崇高研究院山东省金刚纂村践行基地,成为全国农村第一家走进崇高的践行基地。这些工作,都为启发和帮助村里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文化建设上,马杰深知精神富足与物质富裕同样重要。她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张罗着办起了农家书屋,筛选适合村民阅读的农业技术、生活常识、文学故事等书籍,让村民在劳作之余有了汲取知识的去处;她还牵头组织了乡村文艺队,教大家唱红歌、跳广场舞,逢年过节时策划联欢会,让往日沉寂的山村响起了欢快的歌声和笑声,邻里间的关系也因这些活动变得更加融洽和睦。
五,荣誉加身肩更重,情牵故土爱愈深
多年来,马杰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默默地为金刚纂村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她的付出和努力,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了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金刚纂村授予她“荣誉村民”的称号。在马杰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
当“荣誉村民”的牌匾送到马杰手中时,她摩挲着上面的字,眼眶微微发热。在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授牌仪式上,老人们拉着她的手说“你比亲闺女还亲”,孩子们围着她喊“马奶奶”,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奔波与辛劳都化作了心底的暖流。但这份荣誉并没有让她停下脚步,反而让她肩上的担子感觉更沉了——而她总说:“成了‘自家人’,就更得为家里的事操心到底。”

此后,她往村里跑的次数更勤了。村里规划新的旅游线路,她拿着图纸反复琢磨,生怕哪个细节考虑不周;果农们的果子销路遇阻,她连夜联系城里的朋友帮忙找渠道;就连谁家的孩子升学、谁家的老人看病遇到难处,她都记在心上,想方设法搭把手。有村民劝她:“您都这把年纪了,该歇歇了。”她却笑着摆手:“只要村里还需要,我就还能再干几年。”这份“荣誉村民”的身份,于她而言不是终点,而是更深的牵挂、更重的责任,让她与这片土地的联结愈发紧密,爱得也愈发深沉。
六,牵线搭桥成盛举,挥毫泼墨铸文魂
时任村支部书记马广业介绍:2020年秋天,随着金刚纂村在脱贫致富与乡村发展的道路上稳步迈进,这时荣誉村民马杰始终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挖掘村子的文化潜力,为其打造独特的文化名片。丁老在书法领域的造诣深厚,是国家一级书法家,是著名的文化学者,又是东夷骨刻文字的系统破译者、骨刻文书法艺术创始人。当年村两委研究,想建一座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生肖文化广场,主要内容是十二生肖,其次将进山两侧的山体上刻上丁再献先生的东夷骨刻文字,但苦于不认识丁老。当了解到马杰认识丁老先生,就想请马杰帮忙结识丁老。马杰说:马广业书记也正为金刚纂村寻求一个能够融合文化与旅游的特色项目,他希望能打造一个独特的文化广场,以及在山中留下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东夷骨刻文题字,让游客不仅能欣赏到金刚纂村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接着,马杰主动请缨,担任起了这个“红娘”的角色。她多次与我沟通交流,当详细介绍金刚纂村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规划,分享马广业书记带领村民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也阐述了这个文化旅游项目对于金刚纂村的重大意义。他的真诚和对村子发展的热忱,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打动了我,便欣然答应为金刚纂村的生肖文化广场和山中进行骨刻文字书法艺术创作。
在题写过程中,我在马杰和马书记陪同下,深入研究了金刚纂村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创作出了一幅幅独具特色的骨刻文书法艺术作品。而马杰则在中间积极协调,确保题写工作顺利进行,从前期的场地规划、字体设计,到后期的雕刻制作、安装展示,她都全程参与,严格把关每一个细节。马书记深情的对我说:丁老:这里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您对金刚纂村的美好祝愿,每一笔都倾注着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我代表全体村民感谢您!
最终,在马杰的积极参与和村两委的努力下,于2021年10月,金刚纂村的生肖文化广场和山中骨刻文题字刻石顺利完成。马书记高兴的向来宾们介绍说:生肖文化广场成为了村子的标志性景观,广场上的题字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拍照留念,大家对这些充满艺术感和文化内涵的作品赞不绝口。山中的骨刻文摩崖刻石也为金刚纂村的自然风光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游客在登山揽胜的同时,能够领略到古老文字的魅力。
在马杰的积极参与下,这个文化旅游项目的成功落地,成为了济南市第一个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文旅融合项目。它不仅丰富了金刚纂村的旅游资源,提升了村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村里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每逢礼拜天和节假日,村中酒店一坐难求,一派繁荣景象,村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富足。而马杰在其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也让村民们对她的感激之情愈发深厚,她与金刚纂村的故事,也因为这个项目而更加精彩动人。
七,堂堂书记当乞丐,求实之心谋远程

马广业常说:我是个乞丐书记,还请大家多多关照和支持!东夷骨刻文字书法艺术广场大功初成,马广业在马杰的参谋下,借题发挥,开始了筹资扩建工作。马广业以东夷骨刻文艺术广场必建项目为由,向有关单位和企业求助,很快就筹到了300多万元,一气将停车场、进山道路及其他旅游配套设施建成,使东夷骨刻文字书法艺和生肖文化广场典礼仪式如期进行!有人问马广业和马杰:你们是用什么招数筹到了这么多钱的?马广业笑答:仅凭真诚实干的一颗心!

为了完善广场配套项目,马杰和马广业书记又找到了我,想建一座全国首座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广场纪念碑,请我一定为他们题写碑文。我对马书记讲:不可,我不是不能写,而是你全村的摩崖刻石都是我的作品,如果我再书写这一碑文,那不成王婆卖瓜了吗?马书记听后爽朗的笑了!所以,我找到了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羲之第四十八代孙、著名书法家王宗廉同志,王宗廉愉快的书写了碑文。2023年12月7日,在全国首座东夷骨刻文书法艺术广场纪念碑落成仪式上讲话时,我特意将站在远处的马杰同志叫到了主席台前,我大声介绍:我和马广业书记的结合是有媒人的,走的是合法手续,我们的媒人就是马杰同志,一时间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八,品质始终无褪色,黄金到处都呈光
而荣誉村民马杰同志,曾经是一名优秀的下乡知识青年,曾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后被选调到了济南市国税局工作,从税务稽查局开始,干过市局计财处处长,干过济南市国税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局局长。在担任济南市国税局副局长期间,马杰同志认真履行分管工作的职责,始终围绕税务中心工作谋划方向、搭建传播平台。他牵头构建了覆盖政策解读、纳税服务指引、税务形象展示的立体化宣传体系,通过创新宣传形式、优化传播渠道,让税收政策更精准地触达市场主体,有效提升了纳税人缴费人的政策知晓度与遵从度,同时生动展现了税务部门服务地方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积极作为,为推动济南市税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马杰同志退休后来到金刚纂村,多年来和村民结下深厚的友谊,并在村西一个荒山上建起了三排连栋民宿房屋,他盖的房子不占土地,不破坏植被,把梯田搬上房顶,把荒山变成良田。像窑洞一样冬暖夏凉,又比窑洞通风通光,他的作品,全方位的接地气,得到了住建部和人民网的高度赞美,被山东省文旅局定为:康养示范基地和有影响力的品牌,现在她已经搬到山里,与村民融为一体。知青精神是中国知青群体在上山下乡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核心内涵包括为国分忧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及执着进取的时代精神。这个定论在马杰身上得以充分体现。
如今,马杰已是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对于他在乡村振兴中做的工作,她认为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今天她也是七旬之人,但身体健康,精神抖擞,依然活跃在大山之中,这可能就是知青精神的再现吧。我曾为马杰同志写过一首诗,诗曰:
昔日芳华赴僻村,丹心未改系民根。
十年劈路开云障,万里牵情破雾痕。
骨刻文光凝岁月,休闲暖宿聚乾坤。
七旬犹立峰峦上,笑看新村沐晓门。
现在,金刚纂村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马杰依然长期住在村子里,看看这里的变化,听听村民们的心声。他与金刚纂村的故事,就像一首动人的乐章,在这片大山深处奏响了一曲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时代赞歌。而马杰,也成为了大山深处一座不朽的脊梁和丰碑,永远矗立在金刚纂村村民们的心中。

作者简介:
丁再献先生1952年出生于沂南县,字章甫,号北海。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诗人、国家一级书法家。研究员,同时受聘兼任数家院校客座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个人专著5部,先生首先和家兄丁再斌系统破译出东夷骨刻文字,比甲骨文早了 1300 多年。然后又始创了骨刻文字书法艺术、从而改变了中国文字发展历史。2013年通过了省级重大课题立项并结项。丁再献骨刻文书法艺术馆、文化广场等一批东夷骨刻文文旅项目相继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