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的鼓打得好,在老家的村里谁都知道。每到盛夏农闲时节,老爸便有了表现的机会,晚饭后,只要听到我老爸的鼓声,男女老少便聚拢到往村部广场扭秧歌。我还写过一篇《老爸的鼓点》的文章,以表达欣喜和对老爸的赞美之情。
但日前回老家,发现老爸的鼓声没有以往的召唤力了。弟弟祥阁说,老爸因为糊涂,时间概念模糊,常常下午三点多就把鼓推到村部广场,打了半天不见人来,自己生气。再说,扭秧歌有固定一伙人,也都知道活动的时间,根本不需要以鼓声为令了。关键是他都90多岁了,谁还敢用他打鼓啊,可咱老爸还自我感觉良好,以为是他打鼓召的人呢。这次在老家住了三个晚上,第一天晚饭后,老爸还像往常一样到村部广场打鼓,我为了陪他,便跟他同去。
鼓声响起来,老爸的鼓点还是那么准,虽然来了几位老年人,可扭秧歌的一个也没来,老爸边打边往村部广场入口处看,我也替老爸着急,便询问周围人是怎么回事。有人告诉我说,秧歌队连续这几天都去邻村联欢。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爸,只见老爸的脸上露出了失望的神色,鼓声也没原先那么大了。我注意到,那几天,老爸其实很郁闷。
回大连这几天,我反思老爸打鼓这件事儿,便有了一些联想。
人老了,身体机能必然下降,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曹操虽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但也只是“志”一下而已。刘禹锡虽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壮志,但“为霞”也只是短暂的辉煌。苏轼虽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胆气,但前面一句已经定性了:“聊发少年狂”。现实中,虽然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仍然宝刀未老、银发生辉,但跟他们自己青壮年时期比还是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所以,承认老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至于后生们常在老者面前说的“老当益壮”、“宝刀不老”、“德高望重”等等溢美之词,其实是一种尊敬和鼓励,也是一种善意的“忽悠”。就像村里至今还在夸我老爸说,“老爷子鼓打得真好”,也像有好心人说我的文章和字写得如何好一样,这都是为了给老者的一个面子,让老者高兴高兴。好在我还没糊涂,其实,我的文章只是雕虫小技,我的字顶多算是一个业余水平。《老子》第三十三章里说的“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更值得我们老年人品味。我们既要有理解后生们是鼓励咱的“智”,也要有已经老迈的“明”。因此,趁我们还没有真正糊涂的时候,努力做到审时度势,量力而行,知进知退。“不服老”具有双重性;“老不舍心”,不是对老人的肯定,而是对老人的提醒,甚或批评。
我既要劝好老爸,别因为打鼓的事儿生气,也要警醒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当“舍心”时一定要“舍”。
思想水平有限,只能想到这一层。
2025年8月31日上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