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燕,供职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陕西文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艺评论协会会员等。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南方文坛》《人文杂志》《小说评论》等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
微型小说以微知著的四个向度
——方英文微型小说集《赢家》读后札记
毋 燕
《赢家》是作家方英文最新推出的一部微型小说集,精选了60篇作品,内容涵盖社会现象、亲情家庭、时代风貌和生活哲理,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初次阅读这部充满生活气息与社会思考的小说集,令人既感意外又倍感惊喜。那些日常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瞬间,在作者的笔下竟焕发出独特的韵味。扑面而来的不仅是岁月流转中的生机与芬芳,更有一位作家在深刻洞察生活后,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真诚、从容与练达,展现出独树一帜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捕捉生活中的“意义”瞬间
阅读《赢家》的过程,常常伴随着一种复调的阅读欣喜,仿佛沉浸在一场精彩纷呈的剧场演出中。眼前浮现的是立体的场景,耳边回荡的是生动的声音,心中感受到的是世俗生活中芸芸众生的心灵抗争与生活智慧。这部集子中的小说内容广泛而深刻,涉及社会现象的剖析、时代风貌的捕捉、复杂人性的揭示以及平凡日常的升华。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瞬间,经过作者敏锐的洞察与艺术的聚焦,都被赋予了文学的意象与哲理的深度。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意象,实际上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令人不禁感叹:真正的艺术,往往藏于细微之处。
《握手》讲述了一个在知名剧团中默默无闻的拉幕工肖仁的故事。他虽曾与众多大人物握手,却从未得到过他们的正视,这让他深感委屈。在一次演出结束后,肖仁为了引起大人物的注意,握手时故意握拳,用食指指向自己的脸。这一举动不仅让大人物注意到了他,还对他微笑说道:“你这个同志,还挺幽默的!”此前,肖仁因年满六十岁被单位劝退,但他一直找借口拖延。这次意外的“成功”让他心满意足,几天后便欣然退休。
肖仁的“聪明”之举,作为一个充满深意的瞬间,以春风般温柔的讽刺,展现了一个卑微人物的情感波动与价值追求。文章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勾连了多个层面的意义:既表达了对幕后工作者等底层人物被忽视的同情,又对日常生活中程式化的颁奖、握手等仪式进行了揶揄,同时也深刻理解底层劳动者渴望被关注的内心世界。作品以小见大,展现了人性的微妙,又折射出社会的复杂,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复杂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浓缩于一个意味深长的瞬间。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让故事充满了戏剧化的张力,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层次与深意。
《公交车上》以诙谐的笔调讲述了一位中年妇女寻求帮助前后发生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公交车上,一位拎着两个大包的中年妇女不时打量我,让我感到不解甚至有些不自在。正在我浮想联翩时,她开口向我借手机打电话,原来她的手机没电了。她之前的打量,不过是在判断我是否愿意帮助她。用我的手机给女婿打完电话后,她非常感激,从包里掏出一张五角和一张一元的钞票,斟酌片刻后,将五角钱递给我作为话费。我婉拒了她的好意。随后,女婿回电话过来,妇女说完事情后,再次拿出钞票,快速掂量后,将一元钱递给我。我感到些许扫兴,再次拒绝。她下车时,坚持让我坐她的座位,以此回报我的帮助。我无奈坐下后,她依然反复道谢。
中年妇女两次掂量钞票的动作,是传统感恩之心在世俗金钱衡量中无可避免的异化现实,折射出人情的庸俗化与功利化。我最终无奈接受让座,是助人为乐后被误解的无奈,原本淳朴的欢喜也在庸俗的世界中被消解得荡然无存,失落的心境因此被渲染得无以复加。妇女掂量钞票的瞬间,是内在淳朴人性与金钱等量交换之间的博弈。然而,退一步看,这位世俗甚至略显庸俗的中年妇女,尽管让人难以心生喜爱,但与那些得到帮助却毫无感恩之心的人相比,她至少懂得“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在她身上,我们感叹金钱对人性的碾压的同时,也会庆幸感恩等传统美德的珍贵与坚韧。这样一个充满意义的瞬间,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现实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通过层层叠加的内容回响,构成了作品的复调内蕴,在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又引人深思。
60篇作品,犹如一个个高清镜头,将平凡的日常聚焦、放大,展现出对生活百态的深刻理解。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跃然纸上的声光色相与浸入文字的灵动情思完美融合,简洁的篇幅承载了丰富的情感与思想,让读者在短暂的阅读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与深度的思考。尽管篇幅短小,但故事中那些精彩瞬间的呈现,使文章显得饱满而摇曳生姿。
《太阳语》中,残疾小男孩借用镜子反射阳光温暖陪伴我的镜头,映现出生命的坚韧、生活的乐观与生存的美好;《童子打电话》中,小孩抱住电线杆假装打电话的镜头,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无忧无虑少年时光的追忆;《牙签肉》中,一个地主出身的企业家用牙签剔除嘴里半粒黄豆大小的羊肉,随后又将其放回嘴里的镜头,与他赞助探险活动的慷慨形成了鲜明对比……
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处有乾坤。对细节的精准把握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既是微型小说的创作要求,也映现出其独特的深度思考与人文情怀。
文学创作是回避的艺术
微型小说由于篇幅上的短小,在内容的提炼和结构的安排上,就更需要用心去处理。作家汪曾祺在《小小说是什么》一文中写道:“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段。这个片段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最重要的是发现。发现,必然就伴随着思索,同时也就比较容易地自然地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文学本来都是发现。但是小小说的作者需要更有‘具眼’,因为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
然而,生活中的事情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如何在平凡之中发掘不平凡的意义,如何在庸常的土壤里培育出思想的繁花,便显得尤为考验功力。作者曾谈及文学创作的本质,认为它其实是一种“回避的艺术”,无非是“选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所谓“回避”,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创作者主动选择、提炼和重塑的过程,是个体在纷繁世界中寻找独特视角、捕捉差异性,并以此成就自我独一无二风格的过程。
如果说“选什么” 关乎对生活意义的瞬间捕捉与深刻洞察,是对那些被常人忽视的细节的重新发现,那么“怎么写”则更集中体现在篇章布局的精巧设计与叙事笔法的独辟蹊径。正所谓“螺蛳壳里做道场”,创作者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以出人意料的情节设计、巧妙的反转或意味深长的结局,将平凡的故事推向不平凡的高度,从而吸引读者,引发共鸣。这种以小见大、以微知著的创作手法,既是对作者功力的考验,也是对读者想象力的激发。
这一点从集子诸多构思巧妙的篇章中便可窥其要义,作者善于从目常生活的细微处入手,将看似平淡无奇的情节赋予深刻的内涵。
文集开篇《官司》一文,讲述了一个机器人欧阳山樵为女主人吴姄提供全方位的温情服务,令她非常满意。一天,吴妮在路上遇到一位焦急拦车的女子,她的父亲因脑梗正在医院急救。吴妮好心将女子送往医院,却因此收到法院传票,指控她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原来,吴妮定制的机器人外貌借鉴了她的体育老师,而拦车女子正是体育老师的女儿。
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且多向度的思想内涵。云淡风轻的结尾背后,引爆的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伦理与道德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的能力越来越接近人类,人类与机器人的边界逐渐模糊,这引发了关于身份、意识和道德的深刻思考。此外,拦车女子将帮助自己的吴妮告上法庭,也触及了现代权益与感恩传统这两个看似对立却又紧密相关的话题。现代权益强调个人权利、自由和平等,而感恩传统则注重道德义务、社会关系和情感回报。这两者在现代社会中的平衡与融合,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管理的智慧与力量。作者通过这一故事,巧妙地将科技伦理、道德困境与社会现实交织在一起,既展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复杂挑战,也引发了对现代社会中权益与道德关系的深刻反思。
微型小说的“巧”,在于它能够在极短的篇幅内,以精巧的构思和凝练的笔法,将读者带入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世界。它的反转既出人意料,令人拍案叫绝,又严丝合缝地符合逻辑,让人不禁感叹作者的匠心独运。这种反转不仅仅是情节的突转,更是情感与思想的瞬间爆发,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息。
《云品》讲述了一个简单却意味深长的故事:我在收发室为朋友留下一个包裹,然而数日过去,朋友始终未取。收发员见状,主动提出抽空帮我把包裹送去。这份举手之劳的善意让我心生感激,便决定以一幅字作为回报。尽管收发员深知我的书法在他人眼中求之不得,却婉言谢绝,坦言自已并不爱好书法,唯一的乐趣便是奔走于人与人之间,传递物品与心意。故事虽短,却一波三折,伏笔巧妙,将礼尚往来的复杂人情浓缩于一位普通收发员的日常之中。他不逢迎、不做作,以本真的姿态生活,坚守着自已独特的生活信念。这样的人物,看似平凡无奇,却因其纯粹与坚守,展现出一种令人深思的人生境界。
这些故事虽源于生活琐事,却因作者独特的视角与叙事技巧,蕴藉出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故事中的反转不仅带来了戏剧化的张力,更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人性、社会与命运的复杂关系。这种戏剧化的张力,既是艺术的匠心,也是智慧的结晶,使得微型小说在文学的世界中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把读书写字当作一种信仰
由于篇幅的限制,微型小说在语言表达上显得尤为讲究,甚至可以说,它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微型小说的语言必须简洁而富有表现力,既不能拖泥带水,又要在有限的文字中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这不仅要求用词精准,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不浪费一丝笔墨,还要求语言具有高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能够通过生动立体的意象,将读者迅速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
与文集同名的《赢家》一文,讲述了一次出差途中的趣事。故事从汉中之旅写起,途中我与同伴打麻将,意外成了大赢家。随后,一行人寻到一家农家乐吃饭。按照约定,打麻将的赢家理应买单,但店主人却坚决表示,开店第一天第一拨客人绝不收钱。故事的结尾耐人寻味:驱车离开时,我借口去店家堂屋倒水,趁人不备,将钱悄悄压在竹套暖瓶下。这一细节不仅为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而含蓄的人情之美。
文章开篇以佛坪熊猫为引,轻松诙谐地写道“比梦露还吸引人”,干净清爽,随后如聊家常般娓娓道来,自然而然地引出故事。打麻将的场景描写生动有趣:水泥墩做牌桌,悬空的位置无人愿坐,最终通过掷点子决定座位。胆小爱钱的老赵小心翼翼试探安全,却被一辆呼啸而过的载重卡车吓得众人仓皇撤离。随后,一行人寻到佛坪城外的一家饭馆,边打牌边等饭。故事的推进张弛有度,悬念感若即若离,从车上到路上,从城里到城外,空间不断转移,但贯穿始终的是人的真性情。无论是打牌时不拘序齿的游戏规则,还是饭馆夫妻的淳朴诚信,抑或秦岭的怡然美景与佛坪县城的清雅从容,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质朴而温暖的生活气息。
“赢家”是什么?作者在访谈中曾这样阐述:“暂不论人生的输赢,生存比输赢更重要,向往成功是本能,过分强调则没有必要。”人生在生存有保障的基础上,应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在作者笔下如数家珍,淡雅质朴的描摹却惟妙惟肖。那个“竹套暖瓶”不仅是时代的印记,更承载着不断累积的善意与暖流。在作者精心的构思与传神的语言中,故事丰盈着生活切面的文学质感,留给读者的是寓言般的启示:真正的赢家,或许并非在牌桌上,而是在生活的细节中,在对善意的坚守与传递中。
在微型小说中,语言的凝练与意象的丰富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常常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鲜明的场景或人物形象,让读者在瞬间感受到故事的氛围与情感。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表达上的精巧与匠心,每一篇文章都像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既有整体的和谐之美,又有细节的灵动之趣。
《森林边的洗衣妇》更像一篇田园诗画的写意散文,讲述了“我”去深山采访时在河边偶遇一位健康勤劳、自由爽朗的洗衣妇所引发的思想波澜。作者以别具匠心的笔触,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天然灵性的美丽心灵。故事从“我”在河边喝水开始,巧妙地融入了“狼和小羊喝水”的寓言意象。“我”打趣洗衣妇道:“潭里的水让你一洗一搅,就香喽。”面对“我”略显轻浮的搭话,她礼貌而机智地回应:“大哥,你真有意思,渴了你到我家里喝茶好了。”这一来一往的对话,既化解了尴尬,又展现了她的淳朴与智慧。当“我”被眼前这位红润健康的妇女洗衣时的美好画面所吸引,忍不住询问她是否结婚时,她模仿着“我”的语气反问:“你结婚了吗?瞧你一双眼睛长得恁大,咋没一点儿水呢?我儿子都上二年级了!”说罢,她笑岔了气,对着太阳打了个喷嚏。这一刻,这个“傻乎乎的村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散发着天然的生命活力与自然馨香。她对城市生活的不屑一顾,对孩子成绩的淡然态度,都体现了一种与时下流行价值观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她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始终追寻生命最真挚的需求,坚守灵魂的自由。
在探讨文学创作的信仰时,作者深情地表示:“要说信仰,我更珍视生命本身,珍视人与人之间的善良与美好。”这种对生命本质的尊重和对人性美的追求,从作者真淳的语言中便可深刻体会。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当时起风了,森林发出一种音乐般的沙沙啦啦声,所有的绿色叶子翻了上来,显出叶子背面的浅白。我回过头,看见那女人腋夹木盆,斜斜着背影,摆摆着胯部,与他的儿子一路走一路说笑。”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颂歌,更是对那位如“大自然精灵”般的洗衣妇的赞美。在工业社会的洪流中,她并未沦为“单面人”,而是顽强地生长,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内涵丰富的生命体。她的存在,仿佛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无声抗议,也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一种深情回归。这种对自由与自然的坚守,正是作者通过这篇作品想要传达的核心意蕴,也是对生命本质最深刻的诠释。
旁逸斜出的丰饶和苍翠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阅读感受及其表达都是孤立的、静态的,难以从全貌上还原《赢家》的精妙与趣味。事实上,这部集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不是单一思想的简单呈现,也不是单调表达的机械堆砌,作者以太极般的练达与熟稔,将灵动的思想、生动的话题、鲜活的感受以及精巧的表达融会贯通,具象呈现为充满生命力的文章。这些作品浑然一体,宛如一颗颗流光溢彩的珍珠,从不同的角度观赏,都能呈现出各美其美的独特品质。
在《赢家》中,作者的思想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平静深邃,时而激荡澎湃,将读者带入一个个充满张力的叙事世界。每一个话题都像一颗种子,在作者笔下生根发芽,最终长成枝繁叶茂的故事之树。而鲜活的感受则如同树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温度与情感的重量。
作者的笔触充满了跳跃性的思维、类比的生活联想以及逼真的夸张,这些手法统摄的不仅是生活的趣味,更是艺术的魅力。例如,写“这颗日趋老化的心因此而舒展”,联想到“一如香菇在温水的浸泡下逐渐绽放”,将内心的柔软与自然的生机巧妙结合,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写“我呆呆地坐着,脑子一片空白”,联想到“如被洪水冲过的墓地”,以荒诞的画面传递出极致的空虚与茫然;写胖人“无论通报何事,开篇总是一盆笑声兜进你耳孔,仿佛自冲其肉连带涮肥”,继而笔锋一转,“其实毫无效果,什么时候见了他依然是盛唐气象”,以幽默的笔调刻画出一个鲜活的胖子形象,令人忍俊不禁。
再如,写会议的上传下达,“从上面听来一个会,等于负驮一个包袱回来,重要的会议又恰似包袱里掖了一枚炸弹,不迅速传这下去岂不自爆了小命!”以夸张的比喻揭示了职场中的无奈与压力;写妇女临产的情景,“女的在床上闹腾,男的呆坐床边,两手搭膝”,联想到“像鹅一样伸长脖子,小脑袋随着妻子的翻挪扭弹而摇晃,像雷达追踪着天上乱转的飞机”,以生动的画面感将紧张与滑稽融为一体,令人捧腹之余又感同身受。
这些生动讥消的语言,充满了幽默感,跨越式的想象摒弃了沉重和拘谨,构建的是松弛、是喧嚣、是风趣、是活色生香的生活图景。在作者看来,“修辞是神秘的,充满多义性,以及障眼法”。举目所见,他说的是老百姓的话,谈的是老百姓的日常,以平民的视角观察平民的世界,诠释的是世俗的温度。接地气的表达中,却不断生发着蓬勃的力量,让平凡的生活闪耀着不平凡的光彩。而充溢在文章中的幽默风趣,实则是一种大慈怀。它不仅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宽容理解,更是对人性弱点的善意调侃与温情抚慰。这种幽默,既让人会心一笑,又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生活的厚重与温暖。正如作者笔下那些鲜活的人物与场景,他们或许平凡,却因作者的笔触而熠熠生辉;他们或许琐碎,却因作者的幽默而充满诗意。
这种艺术的力量,正是《贏家》最动人的魅力所在。文学创作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它让我们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重新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与深刻;它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感受到不平凡的情感与哲思。正如一棵树,枝干旁逸斜出,却在丰饶与苍翠中展现出生命的蓬勃与自由;一篇好的作品,也应在平凡中见真章,在细微处显匠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照亮读者的心灵。
出自《文谈系列丛书 • 启夏漫志(上)》
西安出版社2025年7月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