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语】西安日报【龙文化研究院】庞进院长、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常智奇先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志春教授,三位学者在一次茶聚后,闲聊到一个富有民族文化精神特质的问题,其中两位在他们的微信朋友圈中发出了感悟性的随笔。我们看到后,征得他们二人的同意,现将两篇文章编辑在一起刊发出来,以飨读者。
此岸
文/庞进
从凤城四路“壹品雅宴”出来,我与智奇、志春两位好友,沿浓荫覆盖的大道往地铁口去。行至一处树木扶疏的所在,志春提议:“咱们在这儿坐会儿,聊聊?”智奇应声说好,就在围树砌就的方形台上坐下。
话题是从带着神秘意味的吉祥数字展开的。我问二人对哪些数字格外敏感,智奇说他偏“二”与“四”,志春则提了“三一四”与“九”,还各自讲了和这些数字相关的细节往事。我也接话,说自己与“六”有不解之缘:生于1956年,住家在六楼,寻常日子里撞见“六”这个数,心里总会莫名漾起几分喜感。
说着说着,便聊到了人身之外的神秘力量,也谈及西方基督教文化里那被置于“彼岸”的上帝。按其教义,人自降生起,就得在上帝的导引、管治与救赎下,朝着彼岸跋涉,直到生命终了。而中国文化,自周朝起便悬置了“彼岸”,更偏重“此岸”的现世——所谓“以德配天”,让那人身之外的神秘力量,也就是中国话语里的昊天、天帝、天命、天道、天理、老天爷,顺应人过好世俗生活的心愿,成为道德社会的神性根基与力量源头——这大概是“天人合一”的一个深层意涵……
聊了一会儿,智奇说“咱们走吧”,三人便起身。这时我发现,放在台阶下的手提纸袋上,有几只蚂蚁在爬来爬去,竟还有几只钻进了袋里——想来我们刚坐下聊天时,它们就已“光临”,难不成是对“天人关系”或“天蚁关系”也生出了兴趣?这是种体长近一厘米的红蚂蚁。我忽然想到,若我径直提袋就走,袋里袋外的蚂蚁难免会跟着我乘车,一路驰行几十里。届时,它们便成了失去家园、与亲友永隔的流浪者。那般光景,我是不忍心看到的。于是对两位好友说“稍等片刻”,随即把纸袋里的书、笔、钱、药一一倒出,又反复翻检了两遍,确认蚂蚁们都已跑光,才将东西重新装袋,提在手里,与好友一同往前走去。
2025年8月28日于西安龙凤堂
庞进先生简介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主席,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华龙学》《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平民世代》《庞进文集》等著作五十多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
论神秘主义文化的当代性
常智奇
神秘主义文化是一种以直觉、体验和超理性认知方式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其内涵体现为对超越性实在的追求与契合,外延则涵盖宗教神秘体验、玄学思辨、灵性实践等多种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秘主义主要表现为道教的内丹修炼、禅宗的顿悟见性、易经的象数推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民间信仰中的巫术、谶纬等内容。这些形态共同体现出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整体观和直觉体悟的认知倾向,具有鲜明的象征性、隐喻性和实践性特征。
一、神秘主义认识论发生学的演变史
从认识发生学角度考察,神秘主义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本能探求与解释冲动。其演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原始阶段表现为神话、巫术与图腾崇拜,试图通过超自然力量解释世界;哲学化阶段如诺斯替主义、道家思想等将神秘体验体系化;近代以来,神秘主义与理性主义交织,在科学未能触及的领域继续发挥解释功能。这一过程反映出人类认知方式中始终存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结构。
二、神秘主义文化的双重认识论价值
在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神秘主义既具有启迪性作用,也存在局限性。积极作用表现为:为科学假设提供直觉启示(如凯库勒苯环结构的梦境启示);拓展认知边界,保持对未知的敬畏;促进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消极作用则体现在:可能阻碍理性认知的深入发展;易导致蒙昧主义和反智倾向;为伪科学提供生存土壤。这种双重性要求我们辩证看待神秘主义的认识论地位。
三、当代科学语境下的新突破与矛盾
量子纠缠与暗物质的发现正在重塑神秘主义的当代形态。量子非定域性与道家"天地一指"的整体观形成奇妙呼应,暗物质不可观测却存在的特性与"大象无形"的东方智慧产生共鸣。新突破在于:现代物理学正在为传统神秘主义提供某种科学解释可能。新矛盾则表现为:科学验证要求与神秘体验不可重复性的冲突;数学语言表述与直觉感悟方式的差异;实证主义范式与超验认知范式的张力。
四、神秘主义与宗教信仰的辩证关系
神秘主义与宗教信仰虽共享超验维度,但存在本质区别:宗教信仰具有制度化、仪式化和教义化的特征,而神秘主义更强调个体直接体验;宗教侧重信仰服从,神秘主义追求亲身验证;宗教维护传统权威,神秘主义往往具有改革性。二者又相互渗透:宗教为神秘体验提供文化容器,神秘主义为宗教注入活力源泉。
五、神秘主义文化的现代转型路径
在坚持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开发神秘主义文化的积极价值需要:1. 建立理性与直觉的对话机制,实现认知方式的互补;2. 提炼其追求超越的精神品质,提升人性的崇高维度;3. 发挥其生态智慧,缓解技术理性带来的异化;4. 借助艺术审美中介,实现神秘体验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方法论上应采用现象学描述而非简单否定,重视体验研究而非教条批判,开展跨学科对话而非封闭自守。
六、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挑战与任务
当前需要解决三大问题:1. 破除封建迷信残余,区分神秘体验与蒙昧主义;2. 转化传统智慧,使其与现代科学文明相协调;3. 防范商业化和庸俗化倾向,保持精神追求的纯粹性。具体任务包括:建立神秘主义文化的现代诠释体系;开展灵性教育的合理探索;规范相关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七、中国神秘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未来中国神秘主义文化应当:1. 融合传统神秘主义的直觉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理性精神;2. 创造具有东方特色的神秘表达范式;3. 构建物质与精神平衡发展的现代文明形态。思想文化界需要做好以下准备:系统整理传统神秘主义文献;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培养贯通古今中西的研究人才;建立学术研究与文化实践的互动机制。
总之,神秘主义文化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科技文明背景下正获得新的阐释空间。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可以使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焕发新的生机,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独特的东方智慧,在理性与直觉、科学与人文、物质与精神之间建立更加和谐的现代文明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