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新径:带女儿走我走过的报名路
初秋的风还带着夏末的余温,牵着女儿软乎乎的小手站在“中心小学”门口时,我忽然有了种时空折叠的恍惚。那时叫“中心中学”校内那棵云杉树还在,只是比我记忆里粗壮了许多,枝叶繁茂得能罩住大半个前庭,细碎的阳光透过叶片缝隙落在女儿仰起的脸上,像极了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站在这里的模样。
只是抬眼望去,熟悉的红砖围墙已换成了通透的玻璃栅栏,当年斑驳的“中心中学”木牌,变成了镶嵌在金边的“中心小学”,阳光下泛着温和的光。女儿拽了拽我的衣角,指着栅栏上挂着的卡通导视牌:“爸爸,小熊指着的是不是报名的地方呀?”我笑着点头,心里却泛起一阵柔软的涟漪——我小时候哪有这样可爱的指引,当年是跟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伙伴,在满校园的“报名处由此去”红纸上找方向,如今的孩子,连找路都被温柔地照顾着。
跟着导视牌往里走,变化比我想象中更大。曾经坑洼的操场,变成了铺着绿色塑胶的运动场,外围围着彩色的跑道,几个家长正带着提前来熟悉环境的孩子散步,笑声清脆得能飘出很远。我下意识地拉着女儿往操场边靠了靠,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追着一只断线的风筝跑,跑累了就坐在操场边的石阶上,看体育队打篮球。
“爸爸,你看那个房子好漂亮!”女儿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她指着的是新盖的教学楼,外墙刷成了清爽的浅蓝色,窗户换成了宽大的落地窗,每一层的走廊外都装了防护栏,还摆着几盆开得正艳的三角梅。我记得我上学时,教学楼是土黄色的,两边是半圆型的教室,窗户是铁框的,冬天漏风,夏天进蚊子,每到下雨天,走廊的地面总有些湿滑。
报名处设在一楼的多功能室旁,门口站着两位微笑着的老师,看到我们过来,主动迎上来:“是来报名的小朋友吗?来,带你先填个表。”女儿有点害羞,往我身后躲了躲,我轻轻拍了拍她的背:“别怕,就像你在幼儿园报名一样,跟老师说说话就好啦。”我看着女儿跟着老师走进房间,目光落在墙上挂着的“教师风采”展示板上——没有我熟悉的名字,照片里的老师都很年轻,笑容明媚,简介里写着他们的专业特长,有擅长绘画的,有擅长编程的,还有擅长心理辅导的。
忽然想起我上学时,整个年级七八个班平均每位老师要带两个班的课,唐老师既教我们语文,又教我们地理,还兼着班主任。那时候没有多媒体教室,上课全靠老师在黑板上写,我们在下面抄;没有兴趣班,兴趣便是上体育课,放学后的乐趣就是在操场打球。
“爸爸,我填好表啦考完摸底考试了!”女儿蹦蹦跳跳地跑出来,手里拿着一张画着小太阳的贴纸,“老师说我表现好,给我的奖励!”我接过贴纸,贴在女儿的衣服上,心里忽然释然——学校的模样变了,老师换了,但那份对孩子的温柔和用心,从来没有变过。就像当年老师殷殷教导,现在的老师会用卡通贴纸鼓励孩子;就像当年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板书一样,现在的老师会用多媒体课件让课堂更生动;就像当年我们在小菜园里体验劳动一样,现在的孩子会在实验室里探索科学奥秘。
走的时候,女儿又跑到云杉树下,仰着头问我:“爸爸,你小时候是不是也在这里玩呀?”我蹲下来,指着树干上一个浅浅的刻痕:“你看,这是爸爸小时候跟同学一起刻的,那时候我们比赛谁长得高,每年都来这里比一比。”女儿伸手摸了摸那个刻痕,大眼睛里满是好奇:“那爸爸现在比它高好多啦!”我笑着点头,心里却想着,等女儿在这里上学,她也会在这里留下属于她的记忆吧——可能是和同学在塑胶跑道上赛跑,可能是在多功能室里表演节目,可能是在走廊的三角梅下和老师谈心。
离开学校时,阳光正好落在“中心小学”的白底黑字上,暖融融的光洒在我和女儿身上。我知道,我记忆里的那所老学校已经不在了,但它以另一种更美好的模样,迎接了我的女儿。
或许再过三十年,女儿也会牵着她的孩子站在这里,看着那时又变了模样的学校,想起今天我带她报名的场景,想起云杉树下的对话,想起……。而那时候,她也会像现在的我一样,明白有些改变是为了更好的传承,有些温柔,从来都不曾走远。就像生命的传承,那些温暖的、珍贵的东西,从来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只会以新的方式,在新的岁月里继续生长!!!《最后张是鲁村镇中心中学老教学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