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了,苏州河的水还在流,可有些声音,总在耳边回响——那是枪声,是呐喊,是四行仓库的墙皮被炮弹撕开时,那一声声震碎黎明的轰鸣。
1937年,上海,苏州河北岸。一座钢筋水泥的仓库,成了血肉筑起的堡垒。四百二十名战士,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八百壮士”。他们身后,是撤退的主力,是沦陷的土地。他们面前,是豺狼的獠牙,是民族的存亡。
大场失守,淞沪的天空塌了一角。 谢晋元攥紧拳头,420双眼睛望向他——这位黄埔四期的军人,此刻肩上扛着的,是比子弹更重的嘱托。“进驻四行仓库,掩护主力,死守!”命令像烧红的烙铁,烫在每个士兵的心上。“我们有多少人?”谢晋元望向仓库的铁窗,声音沉如磐石:“对外就说,八百!” 八百——这两个字,不是数字,是震慑敌胆的惊雷!
10月26日深夜,苏州河的水泛着冷光,他们悄悄潜入这座仓库。 墙角的裂缝里,还留着88师部的粉笔字;货架上的麻袋,成了身体的临时遮挡物。陈树生摸了摸腰间的手榴弹,年轻的脸上没有害怕,只有一句没说出口的话:爹 娘,儿子替你们守着上海。
27日清晨,日军的刺刀挑破薄雾——他们发现,这座被遗忘的仓库,竟藏着一群猛虎!“打!”谢晋元一声令下,机枪的火舌舔向敌群,窗户成了敌人死亡的陷阱。炮弹炸穿了屋顶,烟尘里传来嘶吼:“守住!每一寸墙,都是我们的阵地!”28日晚,谢晋元站在弹痕累累的仓库中央,目光扫过满身硝烟的战士“兄弟们,与最后的阵地共存亡!我谢晋元,与你们同在!”共存亡!共存亡!这三个字,震得仓库的钢筋都在颤!
看!陈树生!那个总爱哼家乡小调的兵,身上绑满了手榴弹!日军正往楼下塞炸药,他没有犹豫,纵身跃出窗口——跳进了鬼子的人群中!“中国不会亡!”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声 呐喊!爆炸声吞没了他,也炸碎了敌人的冲锋,苏州河南岸,有人看见了这一幕,突然爆发出震天的呼喊“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老百姓扒着河堤,把馒头、药品往对岸扔—“壮士们,接住!”女学生举着自制的国旗,在硝烟里摇晃:“我们看着你们呢!”记者的相机快门声响成一片,这些照片越过太平洋,让世界看见:中国人,没有屈服!四天四夜,十几次进攻被打退,二百多日军倒在仓库前,而仓库上的旗帜,始终没倒!
谢晋元擦拭着染血的望远镜,镜片里,是南岸同胞的脸,是燃烧的城市,是远方的山河。他知道,任务快完成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叫嚣被粉碎了,主力已经撤退,国际社会的目光,终于投向这片不屈的土地。
10月31日,撤退的命令传来,战士们望着仓库的西墙,那里布满弹孔,像一座刻满勋章的纪念碑。他们走的时候,没有回头。因为他们知道,这座仓库会记住:曾有一群中国人,在这里,为民族尊严死战到底。
如今,四行仓库的西墙还立在那里,每个弹孔都成了眼睛,望着苏州河两岸的高楼。千万双脚印踏过纪念馆的门槛,谢晋元的儿子谢继民、孙女谢骏站在展板前,把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爷爷说,铭记不是为了仇恨,是为了——”“为了让苏州河的水,永远倒映和平的阳光。”
中国不会亡!因为有谢晋元团长,有杨瑞符营长,有陈树生小战士,有冒死送旗帜的女童子军杨惠敏,有千千万万个不肯低头的中国人!中国正在强大奋起,因为我们记得那四昼夜的壮歌,用奋斗,续写着新的传奇!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开创未来——这,就是对“八百壮士”最好的回答!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年了,中国军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的巨大代价,占世界各国伤亡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苏州河的水还在流,那些曾在耳边回响的声音,如今成了孩子们课本里的故事,成了街头巷尾仰望星空时的安宁。你听,风里飘来的不再是硝烟——是校园的琅琅书声,是市集的喧闹笑语,是黄浦江畔苏河湾永不熄灭的灯火。这,就是“八百壮士”用热血守护的明天。 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这盛世,如你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