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园春·咏秋卌唱之九·秋之声
文/丛延春(辽宁)
天籁高商,梧桐叶落,逸兴静听。
感时逢暑末,杜鹃噪树;节临九和,喜鹊鸣藤。
雁唳芦池,蝉嚣老柳,促织嘘嘘唱草莹。
湍溪响,奏缠绵水悦,欢快流澄。
韵敲西陆乡情,
行雅令,遥山协律清。
喜风吹翠竹,槐安梦醒;雨弹草木。桂馥香凝。
惋惜乌啼,怅然蛙闹,霜打蒹葭雪浪腾。
人生路,恰泉流不息,脚步焉停。
踏莎行·自嘲二首
丛延春(辽宁)
闲里偷忙,乐中作苦。
退休生活逍遥度。
朝来摄影看鸥翔,夜间伏案勤耕助。
老酒三杯,新诗一句。
推敲吟咏忘寒暑。
旁人且莫笑痴顽,东隅失后桑榆补。
——-——
已乐闲鸥,犹勤结茧。
常于诗国风流显。
时来不是旧时顽,云裳黼黻凭裁剪。
古稀经年,幽居小院。
妻贤子孝穷家暖。
亲朋聚首一时欢,盘蔬伴我三餐饭。
《踏莎行·自嘲二首》研究
引言
生活场景
思想转变
情感表达
结论
《踏莎行·自嘲二首》研究
退休生活的诗意栖居与精神超越
研究作者
2025年08月
古典诗词研究
一、引言:退休文人的诗意栖居
《踏莎行·自嘲二首》是当代诗人丛延春的代表作之一,以其质朴而不失韵味的笔触,生动展现了一位退休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作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矿业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丛延春在退休后依然保持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这两首词正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和精神独白。
这两首词以"自嘲"为题,却并非简单的自我调侃,而是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位退休文人在闲忙之间、苦乐之际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在当前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研究这两首词对于理解当代退休文人的精神世界、生活方式以及他们面对人生转折期的心理调适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聚焦于《踏莎行·自嘲二首》中所描绘的退休生活场景,如"朝来摄影看鸥翔,夜间伏案勤耕助"、"老酒三杯,新诗一句"等,深入分析这些场景如何反映作者的心境与生活态度;同时,剖析词中从"旁人且莫笑痴顽"到"时来不是旧时顽"的思想转变;最后,结合"古稀经年,幽居小院。妻贤子孝穷家暖"等内容,探讨其对晚年生活情感表达的意义。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代退休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哲学,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个微观视角。
丛延春先生社会身份分布
二、退休生活场景的诗意呈现与精神内涵
2.1
闲忙之间的生活节奏:"闲里偷忙,乐中作苦"
《踏莎行·自嘲二首》的开篇"闲里偷忙,乐中作苦",简洁而深刻地概括了作者退休后的生活状态。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表述,却精准地道出了退休生活的独特节奏与内在张力。"闲"与"忙"、"乐"与"苦"的辩证统一,构成了退休生活的基本旋律,也反映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状态的独特理解与诗意表达。
"闲里偷忙"展现了退休生活的自由与自主。退休后,作者摆脱了职场的束缚和时间的限制,拥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进入了一种相对"闲"的状态。然而,这种"闲"并非无所事事的空虚与无聊,而是一种有选择、有目的的"闲",是"偷忙"的前提和基础。
"乐中作苦"则揭示了退休生活的另一重维度。退休后的生活虽然看似轻松自在,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沉溺于享乐之中,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辛但也更为充实的道路。"作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痛苦,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带有创造性的"苦",是为了追求更高精神境界而付出的努力。这种"苦"中蕴含着深深的乐趣与满足,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精神体验。
这两句词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们不仅准确地描绘了退休生活的外在状态,更深刻地揭示了其内在的精神内涵。通过"闲"与"忙"、"乐"与"苦"的辩证统一,作者展现了一种积极健康的退休生活态度:既享受退休带来的自由与闲适,又不沉溺于安逸与享乐;既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与投入,又不失从容与淡泊的心态。
2.2
艺术创作与自然观察:"朝来摄影看鸥翔,夜间伏案勤耕助"
《踏莎行·自嘲二首》中"朝来摄影看鸥翔,夜间伏案勤耕助"两句,生动描绘了作者退休后日常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对自然的观察与记录,以及对文学艺术的创作与追求。这两句词不仅展现了作者丰富多样的退休生活,更揭示了他在艺术与自然之间寻求平衡与融合的精神追求。
朝来摄影看鸥翔
描绘了一幅清晨海滨的生动画面:作者带着相机,来到海边,观察并拍摄海鸥飞翔的优美姿态。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丛延春对摄影艺术有着专业的理解与追求,这一爱好在他退休后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与展现。
夜间伏案勤耕助
展现了作者夜晚的创作状态:在安静的夜晚,作者坐在书桌前,勤奋地写作与创作。"勤耕助"三字,既表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与投入,也暗示了他将写作视为一种自我提升与精神寄托的方式。
这两句词通过"朝"与"夜"的时间对比,"摄影"与"伏案"的活动对比,"看鸥翔"与"勤耕助"的行为对比,展现了作者退休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充实有序。白天投身自然,观察世界,获取灵感;夜晚回归书房,伏案创作,表达思想。这种生活模式,既体现了作者对艺术与自然的双重热爱,也展现了他在动静之间寻求平衡的生活智慧。
2.3
诗酒自娱的精神世界:"老酒三杯,新诗一句"
《踏莎行·自嘲二首》中的"老酒三杯,新诗一句",简洁而富有韵味地描绘了作者在退休生活中以诗酒自娱的精神世界。这两句词虽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展现了一位退休文人的生活情趣与艺术追求。
"老酒三杯"描绘了作者在闲暇时光中品尝美酒的情景。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社交媒介,也是精神寄托;既是物质享受,也是文化象征。对于退休文人来说,酒更是一种陪伴与慰藉,是闲暇时光的调节剂,是灵感与情感的催化剂。"三杯"并非实指,而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暗示了作者饮酒的节制与适度,体现了一种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新诗一句"则展现了作者在饮酒之余进行文学创作的情景。退休后,丛延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诗词创作中,这既是他的专业所长,也是他的精神寄托。"一句"同样是一种象征性表达,暗示了创作的艰辛与不易,也体现了作者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从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多重身份来看,丛延春的诗词创作既有专业水准,又有个人特色,是他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执着追求与岁月沉淀:"推敲吟咏忘寒暑"
《踏莎行·自嘲二首》中"推敲吟咏忘寒暑"一句,生动展现了作者在退休后对诗词创作的执着追求与全身心投入。这一句词不仅描绘了作者创作时的专注状态,更揭示了他在艺术追求中超越时空、忘怀物我的精神境界。
"推敲吟咏"四字,概括了作者诗词创作的全过程。"推敲"一词源自唐代诗人贾岛的典故,指对诗句字词的反复琢磨与修改;"吟咏"则指对诗句的朗诵与品味。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既表现了作者对诗词创作的严谨态度与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暗示了他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斟酌、修改、完善的全过程。
"忘寒暑"三字则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在创作时的专注状态:他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季节的更替,甚至忘记了周围环境的变化。这种"忘"并非简单的疏忽或遗忘,而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作者与诗词融为一体,创作成为了一种本能的表达和自然的流露。
从更深层次来看,"推敲吟咏忘寒暑"还体现了作者在退休生活中对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与自我超越。退休后,作者摆脱了职场的束缚和世俗的纷扰,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诗词创作中。这种投入,不仅是为了艺术上的精进,更是为了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不仅是为了创作优秀的作品,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意义。
三、从自嘲到自赏:思想转变的诗意表达
3.1
世俗眼光与自我认同的冲突:"旁人且莫笑痴顽"
《踏莎行·自嘲二首》中"旁人且莫笑痴顽"一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面对世俗眼光时的态度与立场。这一句词不仅揭示了作者与周围环境的潜在冲突,更展现了他在退休生活中坚持自我、不为外界评价所动的精神品格。
"旁人且莫笑痴顽"中的"旁人",代表了社会大众的普遍看法与评价标准;"痴顽"则是作者对自己行为与态度的自嘲式描述。在世俗眼光中,作者退休后的生活方式——摄影看鸥翔、夜间伏案创作、诗酒自娱等——可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甚至有些"痴"和"顽"。这种"痴顽",既是一种对艺术的执着与投入,也是一种对世俗规则的偏离与挑战。
"且莫笑"三字,则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旁人看法的态度:他并非完全不在意他人的评价,但也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这是一种既尊重他人意见,又坚持自我选择的态度,是一种在接纳与拒绝之间寻求平衡的智慧。它既不同于完全不在乎他人看法的固执,也不同于盲目迎合世俗标准的妥协,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坚定选择。
3.2
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肯定:"时来不是旧时顽"
《踏莎行·自嘲二首》中"时来不是旧时顽"一句,展现了作者在经历了时间沉淀与人生历练后的自我认知与价值转变。这一句词与前文"旁人且莫笑痴顽"形成鲜明对比,标志着作者思想从自嘲到自赏、从自我否定到自我肯定的重要转变。
思想转变对比
"旁人且莫笑痴顽"
自我认知初期
• 面对世俗眼光的防御姿态
• 带有自嘲色彩的自我描述
• 对外界评价的敏感与回应
"时来不是旧时顽"
自我认知升华
• 时间沉淀后的自我肯定
• 对"痴顽"价值的重新认识
• 内在评价体系的建立
从更深层次来看,"时来不是旧时顽"还体现了作者在退休生活中实现的精神超越与自我认同。退休后,作者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反思与内心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摆脱了世俗评价的束缚,建立起了基于自我认知与价值判断的内在评价体系。这种转变,不仅是一种思想上的成熟,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不仅是对自我的重新认识,也是对人生意义的重新定义。
3.3
"东隅失后桑榆补":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位
《踏莎行·自嘲二首》中"东隅失后桑榆补"一句,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经历与价值追求的深刻总结与反思。这一句词不仅展现了作者在退休后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与定位,更体现了他在面对人生得失时的豁达态度与智慧。
"东隅失后桑榆补"源自《后汉书·冯异传》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典故,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在《踏莎行·自嘲二首》中,作者借用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得失与转化:早年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缺失或遗憾,但在晚年通过艺术创作与精神追求,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与意义。
"东隅"代表着人生的早期阶段,是作者年轻时的经历与选择;"桑榆"则代表着人生的晚年阶段,是作者退休后的生活与追求。作者通过"东隅失后桑榆补"这一句词,表达了对自己人生轨迹的接受与肯定。
从更深层次来看,"东隅失后桑榆补"还体现了作者在退休生活中实现的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位与超越。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将人生价值与社会角色、职业成就等外在标准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退休的到来,这些外在标准的意义与价值可能会发生变化。作者通过这一句词,表达了对这种变化的接受与超越:他不再将人生价值仅仅局限于职业成就与社会认可,而是将其扩展到更广阔的精神领域与艺术追求中。
四、晚年生活的情感表达与精神寄托
4.1
古稀岁月的自我认知:"古稀经年,幽居小院"
《踏莎行·自嘲二首》中"古稀经年,幽居小院"一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晚年生活状态的认知与定位。这一句词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年龄与人生阶段的接受与认同,也描绘了他晚年生活的环境与状态,是理解其晚年情感表达与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
"古稀经年"表明作者已经步入了人生的"古稀之年"(70岁),并且已经经历了这一年龄阶段的多个年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稀"是一个重要的年龄节点,代表着人生的晚年阶段。作者通过"古稀经年"这一表述,既表明了自己的年龄状态,也暗示了对这一人生阶段的接受与认同。这种接受与认同,不是消极的顺从,而是积极的面对;不是无奈的接受,而是主动的适应。
"幽居小院"则描绘了作者晚年生活的环境与状态:他居住在一个幽静的小院中,过着相对安静、简朴的生活。"幽居"二字,既表现了居住环境的幽静与安宁,也暗示了作者生活方式的简约与内敛;"小院"则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暗示了作者对生活空间的满足与喜爱。
4.2
家庭温情与精神慰藉:"妻贤子孝穷家暖"
《踏莎行·自嘲二首》中"妻贤子孝穷家暖"一句,简洁而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关系与家庭生活的珍视与满足。这一句词不仅展现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感体验与精神寄托,也揭示了他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与追求,是理解其晚年情感世界的重要窗口。
妻贤
描述了妻子的贤惠品质,这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理想妻子的重要标准。贤惠的妻子不仅能够打理好家庭生活,更能在精神上给予丈夫支持与慰藉,成为丈夫晚年生活中的重要精神支柱。
子孝
体现了子女的孝顺品质,这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对子女的基本要求。孝顺的子女不仅能够在生活上照顾父母,更能在情感上给予父母关怀与陪伴,成为父母晚年生活中的重要情感寄托。
穷家暖
表达了作者对家庭生活的情感体验:尽管家庭经济条件可能并不富裕,但家庭氛围却充满了温暖与幸福。突出了作者对家庭情感价值的重视与肯定。
从更深层次来看,"妻贤子孝穷家暖"还体现了作者在退休生活中实现的情感满足与精神寄托。退休后,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和社交范围的缩小,家庭往往成为人们最重要的情感依托与精神寄托。作者通过这一句词,向我们展示了他在家庭中找到的情感满足与精神慰藉。
4.3
简单生活的满足与快乐:"亲朋聚首一时欢,盘蔬伴我三餐饭"
《踏莎行·自嘲二首》中"亲朋聚首一时欢,盘蔬伴我三餐饭"两句,生动描绘了作者退休后的社交生活与饮食习惯,展现了他在简单生活中找到的满足与快乐。这两句词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态度与体验,也揭示了他对人际关系与生活品质的理解与追求。
"亲朋聚首一时欢"描绘了作者与亲朋好友相聚时的欢乐场景。退休后,社交活动往往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亲朋好友的聚会则是社交活动的重要形式。作者通过"一时欢"三字,既表现了聚会时的欢乐气氛,也暗示了这种欢乐的短暂与珍贵。在他看来,与亲朋好友的相聚虽然短暂,但其中蕴含的情感交流与精神愉悦却是无比珍贵的。
"盘蔬伴我三餐饭"则描绘了作者简单、朴素的饮食习惯:每餐饭只有简单的蔬菜相伴。这一句词虽然简单,却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与理解。"盘蔬"代表着简单、朴素的饮食,"三餐饭"则代表着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作者通过这一句词,既描述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也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满足与肯定。
晚年生活满意度分析
五、结论:退休文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哲学
5.1
诗意栖居:退休生活的艺术化表达
《踏莎行·自嘲二首》通过对退休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与诗意表达,展现了作者丛延春在退休后实现的"诗意栖居"。这一概念源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指的是一种将日常生活艺术化、审美化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状态。
首先,作者将退休后的日常生活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素材与灵感来源。"朝来摄影看鸥翔,夜间伏案勤耕助"两句,生动描绘了作者在退休后通过摄影观察自然、通过写作表达自我的艺术实践。这种实践不仅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体验与表达。
其次,作者通过诗词创作本身,将退休生活转化为一种艺术表达与精神寄托。"推敲吟咏忘寒暑"一句,生动展现了作者在诗词创作中的专注与投入,以及通过创作实现的精神超越与自我表达。在这种创作状态中,诗词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作者情感的抒发、思想的表达、精神的寄托。
这种"诗意栖居",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状态;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表达,也是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与定位。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面对退休生活的方式:将日常生活艺术化,将平凡时刻诗意化,在简单中寻找丰富,在平凡中发现珍贵。
5.2
精神超越:从自嘲到自赏的思想升华
《踏莎行·自嘲二首》通过"自嘲"这一特殊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丛延春在退休生活中实现的精神超越与思想升华。这种超越与升华,主要体现在从自嘲到自赏的思想转变中,体现在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与定位中,体现在对人生得失的豁达态度与智慧理解中。
作者通过自嘲的方式实现了对自我的客观认知与接纳,通过时间的沉淀与人生的历练,实现了从自嘲到自赏的思想转变,通过对人生得失的重新思考与定位,实现了精神的超越与升华。
这种超越与升华,不仅是一种思想上的成熟,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不仅是对自我的重新认识,也是对人生意义的重新定义。它向我们展示了退休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仅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更是一个新的开始;不仅是社会角色的转变,更是自我认知与价值实现的重要契机。
5.3
退休文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哲学
《踏莎行·自嘲二首》通过对退休生活的诗意描绘与情感表达,展现了当代退休文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哲学。这种精神世界与生活哲学,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反映了当代社会退休人士的普遍心理与精神需求,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艺术与自然
展现了当代退休文人对艺术与自然的双重热爱与追求,是对中国传统文人"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
人生智慧
展现了当代退休文人在面对人生转折时的态度与智慧,通过自嘲与自赏实现自我认知与价值定位。
家庭情感
展现了当代退休文人对家庭情感与简单生活的珍视与追求,在家庭中寻找情感依托与精神满足。
这种精神世界与生活哲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面对退休生活的方式:在艺术与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与审美体验;在自嘲与自赏中实现自我认知与价值定位;在家庭情感与简单生活中发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它对于我们理解当代退休文人的精神世界,思考退休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核心观点总结
诗意栖居
将退休生活艺术化,通过摄影、创作等活动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表达。
思想转变
从"旁人且莫笑痴顽"到"时来不是旧时顽",实现从自嘲到自赏的精神升华。
价值重构
以"东隅失后桑榆补"重新定位生命价值,从外在成就转向内在精神追求。
生活智慧
在简单生活中寻找满足,在家庭温情中获得慰藉,展现退休生活的幸福之道。
《踏莎行·自嘲二首》研究
退休生活的诗意栖居与精神超越
© 2025 古典诗词研究项目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踏莎行·自嘲二首》的深入分析,探讨当代退休文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哲学,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丛延春,笔名寒雨清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矿业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铁岭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兼《铁岭诗词》杂志主编。。1957年12月生,1986年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下过乡,当过兵,曾任《中国国土资源报》驻辽宁记者。1985年开始写作,近30年来有300万字的文学作品散见于国内外报刊杂志。近10年,有500余首古典诗词在国内外发表,曾赴悉尼作中华古典诗词讲学。主编过铁岭诗词学会数年的诗词集,《塞北情韵》《塞北情韵续集》分别由兰空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著有《沁园春》词专集《寒雨清秋》2012年8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沁园春词话》2022年12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2009年作以学者的身份赴内蒙古考察专访,为鄂尔多斯市作过《沁园春》词百首专题写作,鄂尔多斯市给予了“荣誉市民”称号。其作品曾获得“李贺杯”全国诗词大赛二等奖、“二李杯”全国诗词大赛二等奖、“宝鸡杯”全国诗词大赛二等奖、“郑板桥杯”全国诗词大赛二等奖、2016铁岭市纳兰性德文学大赛一等奖、铁岭新城八景诗词全国大赛二等奖等数十次。
墨韵芳洲文学社公众号
墨韵芳洲文学社
墨韵芳洲文学社始终秉持传承文学经典、弘扬人文精神的使命。我们深入探寻古今中外的文学宝藏,通过诵读品味经典韵味、开展研讨交流思想、积极创作展现才华等多样形式,让人文精神得以延续传承,让文学的力量如潺潺溪流,润泽每一颗热爱文字的心灵。
如今,墨韵芳洲文学社向社会各界敞开征稿大门,热烈欢迎格律诗、现代诗,各类诗歌作品踊跃投稿。我们期待每一篇稿件都充满积极健康的力量,远离政治敏感内容,以纯粹的文学之美打动人心。在此特别强调,作者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拥有完整版权,但在未经墨韵芳洲文学社同意的情况下,作品不得转载至其他平台。文学社有权在社内组织的各类活动、精心编印的社刊以及官方线上线下渠道展示推广大家的佳作,力求让每一位才华横溢的作者都能被更多人认识,让每一份优秀的文学创作都能绽放独特光彩 。
墨韵芳洲文学社
墨韻芳洲文學社團隊員
顧問:陳野澗 範國霞 陰濟軍 曾博驥 連兩堂 陳 雁 唐增虎 叢延春 廖萬友
榮譽社長:範國霞 陰濟軍 唐増虎
社長:劉堂平
副社長:陳野澗 曾博驥 唐增虎
文學總監:陳野澗 廖萬友
宣傳部長:王宣球
主播:葛俐 方靜
作品編輯總監:劉堂平 鄒建興
收稿總監審核:叢延春 熊波
律詩收稿審核:連丙堂
現代詩歌收稿審核:熊波
執行主編: 楊萬全
文學群總管:陳野澗
一群管理(群聊分享群):劉堂平
投稿一群管理:陳野澗
投稿二群管理:曾博驥
墨韻芳洲文學社全體委員:陳野澗 熊波範國霞 陰濟軍 曾博驥 連丙堂 叢延春劉堂平 王宣球 陳 雁 廖萬友 鄒建興柯於仁 汪海濱 胡友平 楊萬全 (排名不分先後)
墨韻芳洲文學社合作方:
《大河奔流文學社》,《洗韻留香詩社》《當代作家》
墨韻芳洲文學社 2025年月
公众号“墨韵芳洲文学社”投稿须知
一、作品内容
来稿内容,体裁不限,散文、诗歌、古体诗,随笔、论文、游记、作品等,可有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
二、版权要求
1、所有投稿作品“墨韵芳洲文学社”及其相关合作机构,享有使用权。
2、投稿作品必须出自原创首发,不得作假,抄袭、模仿他人作品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由投稿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3、稿件内容必须健康向上,切忌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4、稿件需附上作者简介和1-2张照片;
5、部分图片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三、关于稿酬 :
每首作品的赞赏总金额的30%作为稿费发放给作者,30%发放给朗诵者,20%发放给编辑,20%作为贫困地区慈善赞助,(赞赏额度累积到一定比例我们将捐赠给最需要的贫困学子)每首作品打赏金额低于或等于10元不进行分配,此金额留用平台运营之用,高于10元以上按稿费分配标准执行。
四、投稿方式:
投稿微信:A136-com
投稿邮箱:amd_2002@qq.com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