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高考作文·上海卷
天地!人!
有学者用“专”“转”“传”概括当下三类文章:“专”指专业文章;“转”指被转发的通俗文章;“传”指获得广泛传播的佳作,甚至是传世文章。他提出,专业文章可以变成被转发的通俗文章,而面对大量“转”文,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
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请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5年高考作文题目,上海卷较有哲学味,涉及"专""转""传"三类文章的转化关系,蕴含一定的思辨性。接下来,从哲学角度予以阐释。
题目拆解
“专”:象牙塔里的东西,专家懂,普通人看不懂也不爱看。(比如,哲学巨著、学术论文等)
“转”:朋友圈刷屏、公号爆款、短视频热梗。通俗易懂,容易传播,但可能肤浅、碎片化、甚至含有标题党的内容。(例如,“震惊!孔子原来这么潮” )
“传”:能穿越时间,被后人不断阅读、讨论、奉为经典的东西。(例如《道德经》《纯粹理性批判》等)
核心问题
从“专”(深奥)到“传”(经典),非得先变成“转”(通俗爆款)不可吗?专业文章必须经过通俗化传播,才能成为传世之作吗?
这个题目,看似聚焦文章传播,实则触及知识传播、文化价值与经典形成的深层哲学思考。
天地!人!
新疆吴玲玲
我们从出生开始,做为人,我们都想知道自己从那里来,我们可能很多时候都在询问,我们做为人,该如何做,才能在天地间、人群中顺心顺意?我们想的是对的吗?这个社会,真该这样吗?我这一生,该拥有什么样的知识与能力,才能过好这一生?这一切,语言与文字功不可没!文章是最佳形式!
在传说中,炎炎华夏,巫术祈祷,部落图腾,与天求,与地祷,多少次将自己的灵魂交与天地,企图神识与时光同频,让神灵引领族群与自己找到幸福。这就是探索,在探索中一点点发现,聚集,专业,求深,求精,但一生又是如此短暂,想传?而时光与下一代总是那样心不在焉,甚至没有天才可以复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在时光的流转中—生生死死。若想幸福,唯有我们人类自己需要努力抓住幸福的尾巴。
那样的时光不可复刻,那样的感悟没人能体会。即使教,鸟换羽几次就会飞翔,鱼摆动着身体,一定会游,先辈们感慨,夏虫不可语于冰者,井底之蛙不可语之鸟者。孔子即便有三千精炒弟子,也不得不发出某些人朽木不可雕也的感慨。
我曾经仰望前辈,博物馆中,他们精妙的预测与记录,比如很多的天文与医学成就,很多是无法解释的,甚至需要科学家用很多仪器才能发现,核对,但当时的古人却早就发现了。做为后人,既惊讶,而且百思不得其解,敦煌的石窟里,随便挑拣一副画面,便是震撼世人的千手观音,随便一个画面,美的让众人争相去沙漠拍照模仿。
今天我们看到的运动会强人,说不定在祖宗中有许多许多,今天看不懂的《战国策》,诸子百家,在全球国家与地区此起彼伏的胜败、战争中,逐渐显现光辉。各种传下来的顶级学问,即使今天顶级名校学生,照样有很多人考不及格,论文里用不理解的语言解释不理解。各种现像,用现代网友的话讲,古人诚不欺人!
我们在许多个日月的沉淀过后,暮然回首,却发现先辈的一个字,一个词,似乎就像正中靶心一般,正中下怀,惊叹、感慨之余,才知道,原来古人诚不欺人!幸亏传下来了!
以上是专、转、传的历史表现,在时光里专精,在历史的变化中流转,虽然缺失,但留下的必定是精华。
谈到这个,我想起一个问题,我们的神识只有学校能教吗?如果老鸟从不教小鸟飞,而是让一条鱼教飞,它真的能学会吗?如果丑小鸭不是白天鹅,而是鸭子,它也能学会吗?
老子讲,高下相成,如果没有野草相援,袁隆平的稻米不会高产;如果没有狗尾巴草相助,小米不会成为小米;如果没有喇叭花的变异,红薯不会成为救命的粮。如果我们真的只是高度重视学校教育,我们的未来是不是也会是科举一般?有些东西就传不下来?
野地煌煌,太阳灼灼,中华民族的老祖尝百草而传农业,医药。世间之道,随日月流转。我们专的是学问,传的是道术,虽然我们今天早就互联网+AI了,但是我们的学问,要借着这巨大的空间,让兴趣成为兴趣,野草繁茂,家学世代相传,学徒世代相传,孔夫子的杏子林三千弟子世代相传。
世间学问杂芜,如今的互联网的转播,太快了,其实人是来不及消化的,我们先要衡量自己的家学,再去面对学校的普学,面对世间给出的一线生机,活到老学到老,转来的需要选择,传来的可以参考,唯有我们自己,还是像从前的古人一般,面对天地,祈祷,专心,不断的怀疑,选择,不断的用专心的态度,像诸子百家一般,给自己一线生机,要专心,给这世间万千带来光明,要转发,要传播!要为万世开开平!踏着先辈的足迹,我们优选,在时光的流转中,我们传播!
天地!人!I c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