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跑跑,教儿童读写10年,自由职业6年。
从事读写工作10余年,经常有家长问我:老师,我报什么班可以提升孩子成绩?是阅读班,还是写作班?
我很想说,比起成绩和分数,有3个底层能力才是孩子一生的根基。
还记得女儿上小学那会儿,我每天盯着她写作业,恨不得把答案直接塞进她脑子里。
看到别的孩子会背古诗,我就赶紧给她报国学班。
听说谁家娃钢琴过了几级,我马上联系钢琴老师。
那段时间,我活得像个陀螺,女儿也被我逼得喘不过气。
直到有一天,她哭着对我说:“妈妈,我太累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拼命想给她最好的,却在无形中禁锢了娃。
后来有一次和川大一名教授聊天,他说:“现在的家长,与其让孩子样样都会皮毛,不如培养几种底层能力,让他受益终生。”
他提到了三个词:学习力、表达力、社交力。
我当时就想,这不就是让孩子“会学、会说、会相处”吗?
听起来简单,但仔细一想,这确实是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本事啊。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说过:“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慢慢来,我开始调整教育方式。
具备学习力的孩子,他的学习是内在驱动的,自发的学习习惯会让他在认真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什么叫学习力?
不是会背多少古诗,会做多少题,而是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转化和运用,遇到不会的东西,知道怎么学会它,想学,会学,坚持学。
我女儿之前就是那种“一遇到难题就喊妈妈”的娃。
后来我换了个方法:
不再直接给答案,而是陪他一起“探究”。
比如:她问我为什么天空是蓝的?
我不会立马百度告诉她答案,而是说:“咱们一起来调查一下,你觉得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然后我们会一起查资料、做小实验、观察现象。
这样“探究式学习”让她对什么都好奇,现在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妈妈你帮我”,而是“我来研究研究”。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真正的学习力,是内在的驱动力,不是外在的逼迫。
假期我们去北京研学,北大学姐分享她的学习方法中就有这一点。
即便自己进入了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身边没有父母的督促和管教,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动力,就是自动自发的学习。
每天问他一个开放性问题:“今天你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遇到困难别急着帮,先问“你觉得可以怎么试试?”
多说成长型语言:"你的努力有了进步"代替"你真聪明"。
TED演讲人、教育专家肯·罗宾逊爵士说过:"表达力是21世纪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能清晰表达想法、打动人心的能力将越来越珍贵。
现在这个时代,不管做什么工作,会表达自己都是硬技能。
脑科学研究表明,经常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逻辑思维更清晰,自信心更强。
因为组织语言的过程就是整理思维的过程。
我女儿以前特别内向,有想法也不敢说。
我发现这样不行,于是开始在家里搞“每日分享会”。
每天晚饭时间,全家人都要分享一天中印象最深的事情。
一开始她只会说“今天挺好的”,慢慢地,她能说出“今天我在语文课上主动举手,老师说我回答得很准确”。
后来我又加了个规则:不能光说事情,还要说感受和想法。
比如她说“今天和同学吵架了”,我会问:“你当时是什么感觉?现在回想起来,你觉得那样处理对吗?”
你若坚持引导,他便学会思考。
TED演讲者布琳·布朗说过:“脆弱是勇气的发源地。”
让孩子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比教他说漂亮话更重要。
家庭分享:每天晚餐时,每人分享一天见闻。
家里建立“无批评区”,孩子说什么都先听完。
鼓励孩子争辩:有理有据地争论是很好的思维训练。
多听少打断:孩子说话时不要急着纠正,让他说完。
表达不是天赋,而是可以训练的技能。
最重要的原则是:先有勇气开口,再有技巧表达。
哈佛大学有个著名的研究跟踪了700多人75年,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人生的关键,比金钱和名望都重要。
为什么社交力如此重要?
心理学研究发现,社交能力强的孩子更快乐,抗压能力更强,甚至学习成绩也更好。
因为他们懂得求助,善于合作。
其实真正的社交力是:既能维护自己的边界,也能理解别人的感受。
我女儿班里有个同学总是借了她的书不还,他之前不敢要,怕得罪人。
我就跟她玩角色扮演游戏:“你当那个同学,妈妈当你,看看怎么既能要回文具,又不伤感情。”
通过这样的练习,她学会了温和而坚定地说:“那支笔是我很喜欢的,你能还给我吗?下次你忘带笔,我还是可以借给你的。”
社交的核心不是讨好,而是真诚。
我有个学生成绩优异,平时表现没有看出有什么问题。
有一次小组合作,没人愿意和他一组。
他妈妈给我说:"我只关注他成绩,忽略了社交。"
后来我们通过"角色扮演"教他社交技巧:怎么打招呼、怎么加入游戏、被拒绝怎么办。
半年后,他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整个人都开朗了。
教孩子情绪词汇:用语言表达感受而不是发脾气。
教他学会“换位思考”:别人这样做可能是什么感受?
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你是如何与人交往的。
让他体验“边界感”:哪些事情可以妥协,哪些不行?
多创造社交机会,但不强迫他必须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
带孩子多见朋友、多参加社区活动。
社交不是"会不会来事",而是理解和共情他人的能力。
告诉孩子:我们要做善良的人,但不是为了让别人喜欢,而是因为那是对的。
培养这三种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
我现在回头看,当初那个焦虑逼娃的自己,其实是把“爱孩子”和“控制孩子”搞混了。
你若心急,他便慌张;你若松弛,他便从容。
现在的女儿虽然不是“全才”,但她敢尝试、会思考、能表达、懂相处,我觉得这些能力足够她应对未来的任何挑战了。
作家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与其给孩子装满一箱子技能,不如给她一颗会发光的心。
放下那些“别人家孩子”的标准吧。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帮他成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
学习力让他终身成长,表达力让他被世界看见,社交力让他不孤单地走过人生。
这三种能力,比任何证书都珍贵,比任何分数都重要。
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