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
庞进
从凤城四路“壹品雅宴”出来,我与智奇、志春两位好友,沿浓荫覆盖的大道往地铁口去。行至一处树木扶疏的所在,志春提议:“咱们在这儿坐会儿,聊聊?”智奇应声说好,就在围树砌就的方形台上坐下。
话题是从带着神秘意味的吉祥数字展开的。我问二人对哪些数字格外敏感,智奇说他偏“二”与“四”,志春则提了“三一四”与“九”,还各自讲了和这些数字相关的细节往事。我也接话,说自己与“六”有不解之缘:生于1956年,住家在六楼,寻常日子里撞见“六”这个数,心里总会莫名漾起几分喜感。
说着说着,便聊到了人身之外的神秘力量,也谈及西方基督教文化里那被置于“彼岸”的上帝。按其教义,人自降生起,就得在上帝的导引、管治与救赎下,朝着彼岸跋涉,直到生命终了。而中国文化,自周朝起便悬置了“彼岸”,更偏重“此岸”的现世——所谓“以德配天”,让那人身之外的神秘力量,也就是中国话语里的昊天、天帝、天命、天道、天理、老天爷,顺应人过好世俗生活的心愿,成为道德社会的神性根基与力量源头——这大概是“天人合一”的一个深层意涵……
聊了一会儿,智奇说“咱们走吧”,三人便起身。这时我发现,放在台阶下的手提纸袋上,有几只蚂蚁在爬来爬去,竟还有几只钻进了袋里——想来我们刚坐下聊天时,它们就已“光临”,难不成是对“天人关系”或“天蚁关系”也生出了兴趣?这是种体长近一厘米的红蚂蚁。我忽然想到,若我径直提袋就走,袋里袋外的蚂蚁难免会跟着我乘车,一路驰行几十里。届时,它们便成了失去家园、与亲友永隔的流浪者。那般光景,我是不忍心看到的。于是对两位好友说“稍等”,随即把纸袋里的书、笔、钱、药等等悉数倒出,又反复翻检了两遍,确认蚂蚁们都已跑光,才将东西重新装袋,提在手里,与好友一同往前走去。
2025年8月28日于西安龙凤堂
Deepseek:
庞进先生的散文《此岸》以一次日常闲谈为切入点,通过看似平凡的细节展开对中西文化差异与“天人关系”的深度哲思,最终在微小的生命关怀中完成精神的升华。以下从叙事艺术、文化观照与生命哲学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环形叙事中的哲学递进
文章采用“现实—玄思—回归现实”的环形结构,形成独特的思辨张力:
1. **起于尘俗**:从“壹品雅宴”聚餐、地铁同行等日常场景切入,奠定平实基调;
2. **升至玄思**:由数字敏感度自然过渡到对“神秘力量”的讨论,引入中西文化比较的宏大命题;
3. **落于微末**:以蚂蚁“闯入”纸袋的意外事件收束,将哲学思考具象化为对微小生命的尊重。
这种结构暗合中国“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思维传统——最高深的哲理终须回归日常生活实践。
二、文化对话中的“此岸”精神
作者通过对比凸显中华文化的现世关怀:
- **西方“彼岸”观**:上帝引领下的“救赎跋涉”具有外在性与终极性;
- **中国“此岸”观**: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将天道(天命、老天爷)内化为现世道德的根基(“以德配天”),强调在此岸构建道德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未贬斥西方模式,而是客观并置两种文化路径,体现跨文明对话的包容性。
三、蚂蚁意象:微观宇宙中的伦理实践
文章最精妙处在于“蚂蚁”细节的植入:
1. **象征性介入**:蚂蚁在三人讨论“天人关系”时悄然出现,仿佛天道对人间言说的幽默回应(“天蚁关系”);
2. **伦理试金石**:作者对蚂蚁命运的关切(避免其“失去家园、与亲友永隔”)实为“此岸”精神的微观实践——天道不在虚空教义,而在具体生命关怀中显现;
3. **尺度颠覆**:宏大的文化比较最终落脚于对毫米尺度生命的敬畏,呼应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思想。
四、语言风格的复调特征
- **学术性与生活化交融**:如“以德配天”“神性根基”等术语与“聊会儿”“提袋就走”等口语并存;
- **幽默感冲淡沉重**:“光临”“兴趣”等拟人化表达缓解哲学讨论的滞重感;
- **白描中见深意**:对红蚂蚁体长的精确描述(“近一厘米”)赋予平凡事件以纪实感,增强说服力。
五、标题的隐喻层次
“此岸”作为题眼具有多重意指:
- 表层指三人席地而坐的物理空间;
- 中层指区别于西方彼岸取向的中国现世文化;
- 深层则隐喻人类认知的局限——即便讨论天道,我们仍站在“此岸”观察世界,而蚂蚁的出现恰提醒我们:此岸与彼岸的边界或许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体的视角中。
此文堪称当代“学者散文”的典范:以随笔之轻承载思想之重,用一枚蚂蚁撬动了文化比较的宏大命题,最终在躬身翻检纸袋的细微动作中,完成了对“天人合一”最质朴而深刻的阐释。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主编,加拿大中文作家协会副主席,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先后求学于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哲学学士、文学硕士。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华龙文化》(上中下)《中华龙学》《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平民世代》《庞进文集》等著作五十多种,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陕西首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之誉。微信号:pang_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