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载岁月流转,烽火岁月中的英雄故事从未褪色,狼牙山五壮士的壮举便是其中最震撼人心的篇章之一。
作者强军同志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重回1941年的狼牙山棋盘陀峰。他不仅还原了马宝玉、葛振林等五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大部队与群众转移,毅然将日军引向绝路、激战至弹尽粮绝后纵身跳崖的壮烈历程,更以今时视角凝视英雄精神的传承——山间松柏依旧苍翠,纪念碑上的字迹愈发遒劲,英雄们用生命诠释的“宁死不屈”与“舍生取义”,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在和平年代重读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是为了从英雄风骨中汲取力量。当我们在时代征程中面临挑战时,这份“狼牙风骨”便是指引方向的明灯,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以理想为炬,以信念为钢,方能不负先烈嘱托,续写民族复兴的华章。
特此编发此文,致敬永不磨灭的英雄,也愿这份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璀璨。(403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18】
【散文】狼牙风骨:
棋盘陀上的永恒丰碑
——记狼牙山五壮士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站在狼牙山的山脚下仰望,云雾时常缠绕着陡峭的峰峦,仿佛还在守护着八十多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秋风掠过山间的松柏,叶片簌簌作响,像是在低声诉说着五个年轻战士的故事——1941年的那个秋日,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这五位八路军战士,用生命在棋盘陀峰顶写下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那时的华北大地,正被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1941年秋,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妄图以“铁壁合围”的战术,摧毁我军的抗日根基,扑灭民众心中的反抗火种。狼牙山地区作为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的重要屏障,成为了日军重点“清剿”的目标。9月25日清晨,大批日军带着轻重武器,朝着狼牙山方向涌来,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搜捕隐蔽在山中的八路军主力和当地群众。
当时,负责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的,正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接到任务时,班长马宝玉刚满21岁,副班长葛振林23岁,胡德林、胡福才不过20岁,最年轻的宋学义,才19岁。他们的脸上还带着几分青涩,手上的枪也算不上精良,但眼神里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坚定。“一定要把敌人引开,让乡亲们和大部队安全转移!”马宝玉握紧手中的步枪,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其他四位战士重重点头,没有丝毫犹豫——在他们心中,群众的安危、部队的胜利,早已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起初,战士们沿着狼牙山的常规路线阻击敌人,密集的枪声在山谷间回荡。日军以为遇到了八路军的主力,纷纷朝着枪声的方向集结。可没过多久,马宝玉发现,若继续沿着这条路线撤退,很可能会把敌人引向大部队和群众转移的方向。“不行,得改变路线!”他当机立断,指着远处那座孤立陡峭、几乎没有退路的棋盘陀峰顶,“我们把敌人引到那儿去!”
这个决定,意味着他们选择了一条绝路。棋盘陀峰海拔1105米,峰顶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狭窄的石阶通往山顶,一旦上去,便几乎没有撤退的可能。葛振林看着马宝玉,眼中闪过一丝担忧,却立刻说道:“班长,我跟你走!”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也纷纷应声:“我们一起!”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契的眼神和坚定的步伐——他们知道,这一去,或许就再也回不来了,但为了掩护大部队和群众,他们别无选择。
战士们边打边退,故意留下一些脚印和弹壳,引诱日军跟上。日军果然中计,以为咬住了八路军的“尾巴”,紧追不舍。山路越来越陡峭,脚下的碎石时常滚落,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胡福才的腿在之前的战斗中被划伤,鲜血浸透了裤腿,他却咬着牙,一手扶着岩壁,一手端着枪,丝毫没有放慢脚步。宋学义年轻力壮,主动帮战友扛着弹药,还时不时回头朝追兵开枪,延缓敌人的速度。
到了半山腰,日军的火力突然变得密集起来,子弹像雨点一样打在周围的岩石上,溅起一片片火星。马宝玉趴在一块巨石后面,冷静地观察着敌情,等敌人靠近了,才大喊一声:“打!”五支步枪同时开火,一名日军应声倒地。紧接着,胡德林扔出一颗手榴弹,“轰隆”一声巨响,日军的进攻暂时被压制住了。可敌人的人数太多,一波又一波地往上冲,战士们的子弹很快就所剩无几。
“班长,子弹不多了!”宋学义焦急地喊道。马宝玉摸了摸腰间的子弹袋,只剩下最后几发子弹,手榴弹也只剩两颗了。他看了一眼身后的棋盘陀峰顶,又望了望大部队转移的方向,心里清楚,群众和战友们应该已经安全了,而他们的任务,也即将完成。“同志们,把子弹省着用,等敌人再近点打!”他对战友们说,声音里没有丝毫慌乱。
又一轮进攻开始了,日军嚎叫着往上冲。战士们用石头砸、用枪托打,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胡德林的胳膊被敌人的刺刀划开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鲜血直流,他却忍着剧痛,一把夺过敌人的刺刀,反手刺向对方。胡福才在掩护战友时,被一颗子弹击中了胸膛,他倒在地上,还挣扎着想要举起枪,最终还是缓缓地闭上了眼睛。看着战友倒下,马宝玉、葛振林和宋学义的眼中充满了悲痛,却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宁死不屈的决心——绝不能让敌人活捉!
当最后一颗子弹打光,最后一颗手榴弹扔向敌人后,五位战士(此时胡福才已牺牲)退到了棋盘陀峰顶的悬崖边。日军终于爬上了峰顶,他们以为可以活捉这几个“八路军残兵”,却看到眼前的五位战士,毅然决然地朝着悬崖走去。马宝玉站在悬崖边,转过身,对着战友们说:“我们是八路军,宁死不当俘虏!”葛振林和宋学义用力点头,他们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军装,又擦了擦手中的步枪,然后和马宝玉、胡德林(此时胡德林也已重伤)一起,朝着悬崖纵身跳下。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激昂的口号声在狼牙山的山谷间回荡,久久不散。日军站在悬崖边,看着眼前的一幕,全都愣住了——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这几个八路军战士宁愿跳崖,也不愿投降。他们或许永远不会明白,在这些战士的心中,有一种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民族气节和革命信仰。
幸运的是,葛振林和宋学义在跳崖时,被半山腰的树枝挂住,虽然身受重伤,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位战士,则永远地留在了狼牙山,化作了山间的一座永恒丰碑。后来,当地的群众为了纪念这五位英雄,在棋盘陀峰顶修建了“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碑上刻着“狼牙山五壮士永垂不朽”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时时刻刻提醒着后人,不要忘记那段历史,不要忘记这五位英雄用生命换来的和平。
如今,八十多年过去了,狼牙山依然巍峨耸立,棋盘陀峰顶的松柏依然苍翠挺拔。每当有人来到这里,都会驻足凝视那座纪念碑,聆听那段英雄的故事。五位壮士的事迹,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什么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和平年代,我们或许不需要像狼牙山五壮士那样,用生命去守护信仰,但他们身上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却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想想五壮士在狼牙山上的坚持;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抉择时,想想五壮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毅然选择绝路的勇气;当我们享受着和平带来的幸福生活时,更要记得,这份幸福,是无数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秋风再次掠过狼牙山,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上,金色的光芒耀眼夺目。那五位年轻战士的身影,仿佛又出现在了棋盘陀峰顶,他们的笑容,永远定格在了那个秋日,他们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前进。(2660字)
【狼牙山五壮士简介】
狼牙山五壮士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易县狼牙山英勇抗击日军的五位八路军战士,包括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以宁死不屈的精神,在弹尽粮绝后选择跳崖,壮烈殉国,其中葛振林和宋学义被树枝挂住幸存。
一、历史背景
1941年9月,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狼牙山地区驻有八路军及地方党政机关数万人。五壮士所在的八路军第7连负责掩护转移,他们以棋盘陀为据点,与日军激战五小时,最终因弹尽粮绝选择跳崖。
二、后续事迹
葛振林和宋学义被救后,葛振林继续服役并晋升为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宋学义转业至地方工作,1971年病逝。马宝玉等三人被授予“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修建“狼牙山三烈士碑”。
三、历史影响
五壮士的事迹被广泛传播,2009年入选“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成为首批抗日英雄群体。(371字)
共3447字 2025年8月30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