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诗品读
✦ 淮河赋(之五十七)
——芍陂:与水共生的智慧
□ 童 年(安徽)
堤坝是淮河的琴身
闸门是弦
两千五百年的水流,弹着
“蓄”与“泄”的和弦
稻穗在涟漪里点头
它们记得
孙叔敖的脚印,如何把
蛮荒踩成方格状的诗行
汛期来临时
陂塘会让出半张床
让洪水与稻花还有梦
在同一轮月下
共沐稻花香
堤坝是淮畔的脊梁
弯着,驮起千年月光
水影里叠着唐宋的帆
也叠着我掌心的纹
孙叔敖的锹声远了
但水还在流
流进稻穗的香
流进归人的望
我舀一瓢,是楚风的凉
再舀一瓢,是乡愁的烫
陂塘如砚,盛着淮河的墨
写过霸业,也写过家常
每道涟漪都是信使
把故园的讯息
捎给每个思乡的郎
不必追问千年的沧桑
水还在流,粮还在长
孙叔敖的智慧
是堤,也是光
照亮每片渴望的土壤
站在陂塘旁
心就变得宽广
所有的烦忧
都随涟漪荡漾
芍陂告诉我们
柔能克刚,更有能量
在我的心里
陂塘,永远是国人圆形的
图腾,圈着水,圈着粮
圈着梦,圈着光
圈着楚国的太阳
孙叔敖的影子
在水纹里拉长
成为大地不可或缺的脊梁
青铜的锈落在水里
与稻穗的金交融
形成新的光芒
我们在堤上祭拜
祭拜水的慷慨
祭拜粮的芬芳
芍陂,你就是活着的神啊
呵护着淮河的土壤
直到地久天长
从春秋到现在
水,一直在这里流淌
带着楚国名相孙叔敖的体温
带着无数人的企盼与梦想
灌溉着沉默的土壤
我来的时候
麦子正抽穗
风把陂塘最生动的故事
吹进我的耳朵
这不是简单的水利
是大地的呼吸
是华夏文明的根系
扎在淮河的怀里
每道闸
都是历史的门
推开,就看见
粮满仓,人人喜乐安康
在这里,芍陂的水不是风景
是粮食的命
孙叔敖不是传说
是堤上的痕
我蹲下来
看水漫过稻根
像看母亲皲裂的手
抚摸孩子的唇
陂塘不大
却装下了千年的梦
装下了春秋的雨
装下了淮水的魂
也装下了当代人内心的光
在这里,芍陂的水呵
抱着春秋的陶罐
孙叔敖的脚印在田埂着床
发芽。每一滴
都滋养着麦子的魂灵
灌溉楚国的月光
也灌溉当代人的梦呓
水纹里
浮着青铜的锈
也浮着麦粒的金黄
我站在堤上大声呼唤
——水啊,带着我们的粮
流向明天的村庄
陂塘是大地的眼睛
看着种子破土
看着炊烟升起
看着千年的血汗
落在同一片土地上
芍陂,芍陂
每道波纹都是神赐的诗行
写着:活下去呀,带着希望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