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庙子道观赋
作者:刘书环 朗诵:李书迪
惟夫鼎踞首府,迎来高光。雄峭台麓,势接穹苍。至乃神祇奕奕,供祀堂堂;匾额烨烨,殿宇煌煌。道法自然融之至理,紫气东来焕之遐方。壮美时代炁之发展,博观约取贯其帝阊。断崖蟠纡,遥引博峰之浩气;福地溢韵,饱汲城市之嘉祥。葳蕤环阶,烁烁然车水马龙之炜煜;摩肩接踵,森森兮家国天下之承当。欣欣焉内外同力,至大至刚;巍巍乎殊胜又起,共举共襄也。
(
遥忆汉武挥鞭,拓土开疆奠之版图;张骞仗节,凿空西域震之威名。逮及有清定乱,准部尘销;伊犁设府,边患渐平。由来豪杰穿梭,威武铮铮;俊影闪过,泰德英英。于是金戈铁马萦之耳畔,商贾络绎;丝路驼铃传之久远,星辰兼程。遂有林公凭吊,风劲醉卧之豪吟;李白驰怀,明月天山之吸睛也。
溯及乾隆肇启,乙亥力施;垦荒稼穑,善信来仪。扼襟控咽之要塞,人集声聚而披靡。廛居比栉之躬耕,复建庙宇之众禧。左青龙、右白虎,无为妙本;前朱雀、后玄武,道骨恒持。石狮镇门,威容凛姿;青砖砌壁,构巧精奇。墙赭名传之红庙子,声驰远陴;巍然势镇之虎头峰,誉播庶黎。尔乃边庭道脉之翘楚,绚烂流馨;迪化灵墟之宝地,倾墨跋诗。可谓几遭劫难,亦曾质疑。然则道心不灭,香火不移也。
当今斗拱承檐,亦谐亦庄。描金敷彩,在古在常。琉璃饰脊之鸱吻,歇山覆顶之宏旷。彤彤旭日似惠风,缕缕余辉而畅漾。规制恢弘,前殿中殿连之后殿;众奉各异,三清法相镇之中央。五构成基,面南背北傲之拔擢;两厢佐势,山门书院眸之回望。念及旧例庙会,货列珠玑而熙攘;市集骈阗,弦索杂耍之伴唱。是谓非独修行之圣地,蕴聚会之盛况也。
既而泱泱华夏,烈烈年轮;赫赫炎黄,杲杲里仁。承先启后之舒卷,继往开来之具臻。广谋从众,威仪复振之绰绰;开诚布公,鸿猷愿景之津津。春秋蝶变,不改初心之遵循;寒暑荣枯,未易正道之本真。是以赓续中华文化之根基,卓而道苑顺发之辉新也。
嗟乎!时维乙巳,佳音袅袅。岁在仲秋,雅韵娆娆。乘风起势之蒸蒸,气贯长虹之皎皎。宏图大业而腾腾,和风广被而陶陶。是仙境不是之仙境,真是仙境;非风骚莫非之风骚,再著风骚。更冀风调雨顺,岁稔年丰;邦宁民阜,世景懿昭也。
注释:
1、本赋依(词林正韵)为韵。
2、鼎踞首府,迎来高光:红庙子道观位居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重建竣工,重获光彩、重焕生机,契合道教“道法自然”神圣感与超越凡俗的宏大格局,又一次迎来新的高光时刻。
3、雄峭台麓,势接穹苍:红庙子道观位于平顶山虎头峰,雄伟陡峭,气势磅礴,意象壮阔,仿佛与高远的天空相连,其气势仿佛与天空相接。
4、神祇奕奕,供祀堂堂;匾额烨烨,殿宇煌煌:红庙子道观的庄严气象与兴盛风貌,传递出对神明的敬畏与尊崇,烘托出建筑群落的恢宏气势,从微观到宏观、从精神到物质,全面勾勒出道观的蒸蒸景象。
5、道法自然融之至理:“道法自然”是道教的核心教义,“顺应自然、契合天道”为内在遵循,红庙子道观依山而建,呼应天地,阐明红庙子道观的思想根基。
6、紫气东来焕之遐方:“紫气东来”是道教经典吉祥意象,赋予红庙子道观承接祥瑞、迎来圣境、达至远方的寓意,展现其宏阔气韵和旷远境界。
7、壮美时代炁之发展:红庙子道观在恢弘壮丽的时代背景中,既尊重传统,又适应时代,让传承更具生命力,并传递对当前蓬勃发展态势的肯定与赞颂。
8、炁qì:是一种神秘能量,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和生理机能。 先秦和西汉时期,有不少论述“炁”的著作如《老子》《列子》《庄子》《管子》《荀子》等,大多是道家著作。《关尹子》“以一炁生万物”,《老子道德经》“五藏生五炁”。
9、博观约取贯其帝阊:将积累与取舍的智慧贯穿始终,最终得以贯通、抵达崇高的目标或境界,增添对美好追求的厚重幸福感与思维纵深感。
10、帝阊dì chāng:天庭的门户,泛指“天门”,带有道教神圣、庄严的神话色彩,凸显超凡脱俗的神圣感,表达对高远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如“凭栏遥望思帝阊,心随云影寄玄光”。
11、断崖蟠纡,遥引博峰之浩气:红庙子道观在断崖蟠纡高地上,遥对巍峨山脉博格达峰,带有崇高、圣洁的象征意义,是天地间宏大、刚正、纯净气息的汇聚之地,自身气韵与山川的灵气相连通。
12、福地溢韵,饱汲城市之嘉祥:福地是道教文化中的核心概念,红庙子道观的属性,非普通场所,深度融入驻地城市灵气与文脉,承载足够的嘉秀之气、吉祥之兆。
13、葳蕤环阶,车水马龙之炜煜:以静景与动景对照,从自然生机到人间繁盛,立体呈现红庙子道观重建后的鲜活气象,正是承载文化、连接民众的直接体现。
14、摩肩接踵,家国天下之承当:面对络绎不绝的各色人等,跳出对红庙子道观建筑、景致的具象描写,将其价值,升维至家国情怀,凸显在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与精神价值。
15、内外同力,至大至刚;殊胜又起,共举共襄:红庙子道观的复兴,依托国家繁荣、文化兴盛的大背景,升华其承载的家国愿景,有了新生高度和时代厚度。
16、汉武挥鞭,拓土开疆:公元前141至87年,汉武帝刘彻,以军事征伐为核心、辅以政治谋略,将西域纳入祖国版图,就是其一大功勋。
17、张骞仗节,凿空西域:西汉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历经万险,为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与汉朝经营西域奠定了根基。
18、有清定乱,准部尘销:清代统一准噶尔之战,又称准清战争,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统一西北地区并将其纳入版图,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
19、伊犁设府,边患渐平:清代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伊犁设立军政机构、强化管辖,实现西北边疆长期稳定,自此乌鲁木齐作为要塞,开始繁荣发展。
20、豪杰穿梭,威武铮铮;俊影闪过,泰德英英:既往的西域大地和丝绸之路上,一批批、一代代才能出众、勇武过人,且胸怀壮志的英雄人物,乱世建功、盛世济世的杰出者,美德传世、福泽后人。
22、金戈铁马萦之耳畔,商贾络绎;丝路驼铃传之久远,星辰兼程:乌鲁木齐位于丝绸之路要冲,唐代曾在公元648年在距今乌鲁木齐以南设置轮台城。乾隆28年即1763年,将扩展后的城池命名为“迪化”,成为沟通内外交流的重要驿站。
22、林公凭吊,风劲醉卧之豪吟:据史料记载,清代诗人林则徐1842年到达迪化,l845春节期间,分别登上红山塔和红庙子道观,凭吊纪晓岚阅微草堂遗址,写下“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
23、李白驰怀,明月天山之吸睛:唐代诗人李白出生在丝绸之路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城,其任职后又路过这里,写出《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24、乾隆肇启,乙亥力施;垦荒稼穑,善信来仪:红庙子道观建于农历乙亥年,即1759年,此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香烟缭绕,钟鼓齐鸣,信众来仪。
25、扼襟控咽之要塞,人集声聚而披靡:红庙子道观所在乌鲁木齐,据丝绸之路新疆的核心战略要地,承担着扼守关隘重要使命,凸显其在清代西域治理中军事防御、战略管控的双重核心地位。
26、廛居比栉之扎根,复建庙宇之众禧:清廷平定西域后,通过驻军巩固统治、以屯垦发展生产,再以复建庙宇,凝聚戍卒、移民的归属感。
27、廛居比栉chán jū bǐ zhì:描绘市井民居风貌的表述,在于展现民居密集、市井繁盛的景象。
28、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四方神灵的表述,红庙子道观在建筑布局等方面也遵循了这一理念。其坐北朝南,从方位上看,左侧为东方,对应青龙;右侧为西方,对应白虎;前方为南方,对应朱雀;后方为北方,对应玄武。作为护卫之神,有辟邪、镇宅等寓意。
29、墙赭名传之红庙子:红庙子道观以朱墙为表,丹赭映日,醒目昭彰,广为人知。
30、巍然势镇之虎头峰:红庙子道观依山而建,所倚山头状若猛虎雄踞,俗称“虎头峰”,峰峦挺秀,观与峰相融,更添巍峨气象。
31、边庭道脉之翘楚,绚烂流馨:红庙子道观荟萃了诸多文物,希世之珍,如具有书法艺术的匾额、楹联:“至大至刚,至虚成化;不知不识,不见为元。”“无声无臭,高明无极;有古有今,默运有功。”体现了道家精神的境界。
32、绚烂流馨xuàn làn liú xīn:常用来描绘色彩鲜艳、绚丽多彩的景象。这里寓意红庙子道观非物质文化遗存丰富多彩,芬芳四溢,光彩耀眼。
33、迪化灵墟之宝地,倾墨跋诗:当“迪化”繁荣稳定,往来于丝绸之路的骚客、贾商、仕宦和戍卒等,到红庙子道观赋诗留字,对这块宝地寄托平安、丰收。
34、几遭劫难,亦曾质疑。道心不灭,香火不移:红庙子道观在历史上遭到过三次较为严重的损毁,并有四次重建。清乾隆20年(1755 年),清军在征讨准噶尔部的叛军时焚毁。清政府于乾隆24年(1759 年)进行了重建。1933年,地方军阀混战,玉皇庙大殿毁于战火。“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89年,信众筹集资金重建,基本恢复原貌。这次政府全面翻新改造,重新焕发新貌。
35、斗拱承檐,亦谐亦庄。描金敷彩,在古在常:而今新修改竣工的红庙子道观,整体还原了清代的古朴规制,又以新工焕发。
36、琉璃饰脊之鸱吻,歇山覆顶之宏旷:重修的红庙子道观建筑群落,既见古建筑的恢弘气象,更藏道教文化的肃穆与温情。
37、彤彤旭日似惠风,缕缕余辉而畅漾:突出旭日和余辉的鲜活与蓬勃生机,洒落在红庙子道观建筑脊顶,如丝如缕,灵动轻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38、规制恢弘:红庙子道观的建筑格局、建筑体量与空间氛围的庄重气派,规模宏大、气势开阔,体现其作为宗教场所的规整性与庄严感。
39、前殿大殿连之后殿:红庙子道观形成宗教空间动线,既符合传统道观的规制,也符合的中华文化的体验逻辑。
40、众奉各异:红庙子道观内供奉的各类神祇如玉皇大帝、关圣帝君、斗姥元君等不同神祇的职能、身份与供奉场所的区别。
41、三清法相镇之中央: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道教信仰的核心象征,体现道教“以三清为尊”的教义体系。
42、五构成基:红庙子道观建筑布局,是支撑道观功能与形制的核心骨架,成为兼具社会属性完整场所的布局逻辑。
43、面南背北傲之拔擢:红庙子道观符合中国传统建筑“南向为尊”的风水理念,遵循传统礼制的建筑方位特征,塑造出恢弘庄严、独立于环境的整体气质。
44、两厢佐势:红庙子道观中分列于核心中轴线两侧的辅助建筑,是构成道观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建筑的横向空间。
45、山门书院眸之回望:红庙子道观附属空间的构成与布局关联,完整呈现主殿为核、两厢为辅、山门书院为延伸的立体布局逻辑。
46、念及旧例庙会,货列珠玑而熙攘;市集骈阗,弦索杂耍之伴唱。是谓非独修行之圣地,蕴聚会之盛况。
47、旧例庙会,货列珠玑而熙攘;市集骈阗,弦索杂耍之伴唱:庙会期间,贾商仕宦,车水马龙,酬神演戏,祈祥纳福。
48、骈阗pián tián:多用来描绘聚集、成群场景,热闹、数量密集的状态。这里寓意红庙子道观场景繁盛、有活力。
49、弦索杂耍:是对传统民间艺术“音乐演奏”和“技巧表演”形式的统称,多见于市井娱乐、节庆展演等场景。
50、泱泱华夏,烈烈年轮;赫赫炎黄,杲杲里仁:红庙子道观向深入发展,离不开 人文根源、社会气象、文明品格四个维度的牵引与推进,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同频、与人民同心。
51、里仁:《论语》第四篇篇名,意为“居住在仁德的地方。”
52、承先启后之舒卷,继往开来之具臻:红庙子道观守护先辈留下的精神与物质遗产自如画卷,扎根历史,面向未来,推动道文化活态传承的鲜明形象。
53、广谋从众,威仪复振之绰绰;开诚布公,鸿猷愿景之津津:红庙子道观气度之盈、威严之态、传统仪轨、始终延续、从未中断。红庙子道长,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中,张弛得当的稳健姿态,成功开拓了道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新境界。
54、春秋蝶变,不改初心之遵循;寒暑荣枯,未易正道之本真:红庙子道观在时空变迁中对信仰初心与正道本真的恒定坚守,传递出庄重、执着的精神内涵。
55、赓续中华文化之根基,卓而道苑顺发之辉新:红庙子道观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使命,既紧跟国家导向,又坚守本真、焕发文化新辉。
56、时维乙巳,佳音袅袅。岁在仲秋,雅韵娆娆:2025年春节期间,自治区有关领导来到红庙子道观指导工作,对道观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在硕果累累的秋季,道观在文化传承、场所改造、道路建设、服务优化等方面,呈现兴旺景象。
57、乘风起势之蒸蒸:红庙子道观借助政策支持、社会关注、文化传承等有利时机,依托有利条件,开启发展态势,蓬勃向上、蒸蒸日上。
58、气贯长虹之皎皎:红庙子道观所承载的文化气韵与精神力量,其发展路径清晰可辨,精神内核鲜明坚定,整体氛围正气充盈、气象光明,传递出一种崇高而洁净的文化感染力。
59、宏图大业而腾腾:红庙子道观在传承发展中,既吸纳儒家文化精华,又坚守本源思想,体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生生不息的意境。
60、和风广被而陶陶:既指自然界柔和的春风,也指党和国家关怀的环境,也喻指道观万物和谐、人心和乐的文化氛围。
61、是仙境不是之仙境,真是仙境:红庙子道观依山而建,朱墙映翠、香烟绕檐,晨有雾霭漫阶、暮有霞光覆殿,使此处兼具自然之美与精神超脱感,但并非神话中脱离尘世的虚幻仙境,而是扎根于现实土地、承载着历史与信仰的实体场所。
62、非风骚莫非之风骚,再著风骚:红庙子道观并非单纯以文人笔墨、辞藻修饰构成的“风骚”,而是源于自身历史与文化积淀的自然气韵,来自百年传承的道教仪轨、历代信仰凝聚,在新的历史阶段焕发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文化与共识的纽带,香火鼎盛,赓续道韵,尽显当代道宇新姿。
63、风骚:原指《诗经》《楚辞》的文化精髓。此指红庙子道观经焕新发展,不仅重现往日的神圣气象,更在新时代以鲜活的文化形态,重新彰显在地域文化中的独特风采与积极意义。
64、风调雨顺,岁稔年饶;邦宁民阜,世景懿昭:红庙子道观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谨以祈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生活殷富,人民岁月美好。
65、懿昭yì zhāo:常用来形容品德、景象、声名等,兼具优良特质与鲜明存在感。

刘书环先生简介:
全国十佳辞赋家、著名文化学者,原新疆军区69046部队政委、新疆军区保障部强军文化顾问,《西北军事文学》第二届优秀诗人,《中华辞赋》特约编委、全国辞赋征文评委、辞赋作品在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华辞赋等国内外重要报纸刊物发表,数十篇作品勒石刻碑,矗立于全国著名景区、军事要塞、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其《新疆赋》在建党百年时,随同神舟12号飞船入驻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后百天返回祖国。
朗诵嘉宾简介:
李书迪,著名朗诵表演艺术家,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新疆军区文工团演员,新疆朗诵艺术家学会秘书长,新疆大学播音主持系客座教授,曾在新疆军区创作的《风华正茂》《从头越》《高山下的花环》和《张思德之歌》等大型话剧、歌剧中担任主要演员,电影《和平将军陶峙岳》《冰山下的来客》,电视剧《化剑》《雪豹行动》《阿娜尔汗》和《歌海情天》等影视作品中担任主要角色,广播剧《冰山上的故事》和《援疆情未了》中担任主角,并在多篇剧目中荣获“优秀演员奖”“优秀表演奖”和“优秀创作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