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 影 齐 师
固安县第二小学 张建华
八十年代末的河北农村,黄昏总是来得特别早。停电是家常便饭,这就是我们上夜校必须点蜡烛的缘故。
我们的学校是几排灰瓦房,窗上的塑料布在风中噗噗作响。傍晚,天渐渐暗下来,夜校就开始上课了。两根蜡烛照亮一张长桌,我与同桌各自从家里带来白色蜡烛,将它们固定在桌角融化的蜡油里。烛光摇曳,映着我们稚嫩而认真的脸庞,也映着墙上“知识改变命运”的标语。
齐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那天晚上,齐老师来得比平时晚些。当他出现在教室门口时,我们都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来。他裤腿卷到膝盖,两只脚上沾满了泥浆,就连手臂上也溅着泥点子。显然,他是刚浇完地赶回来,连清洗的工夫都舍不得浪费。“对不起同学们,今天地里活多,来晚了。”他边说边走到墙角边,放下那把木柄被磨得锃亮的铁锹。
讲台上的蜡烛被点燃了,昏黄的光打在他流着汗的脸上。那汗水沿着额头滑下,在下巴处汇聚,最终滴落在掉了绿漆的讲桌板上,形成一个小小的深色圆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齐老师翻开课本,声音洪亮而有力,完全不像一个刚从田间劳作归来的人。他讲课很有特点,不只是照本宣科,而是把每一个场景都讲得活灵活现。当他讲到闰土在月光下看守瓜田时,突然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闰土要捏一柄钢叉吗?”教室里静悄悄的,只有蜡烛芯偶尔爆出的噼啪声。
“因为他要防猹啊。”齐老师自己回答了,“猹最爱夜里出来偷吃瓜果,它们的牙齿可厉害了,能咬断瓜藤,一夜之间毁掉整片瓜田。”他接着讲起了自己守夜的经历,如何蹲在窝棚里,听着田野里的各种声响,如何区分风声、虫鸣和动物靠近的声音。我们听得入了迷,仿佛也置身于那片月光下的瓜田中。“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带我们去到从未去过的地方,体验从未有过的生活。”齐老师说着,眼睛在烛光中闪闪发亮。
忽然,一阵风从窗户的破洞钻进来,讲台上的烛火剧烈地摇晃起来,险些熄灭。齐老师急忙用手护住火苗,那一刻,我看见他手上布满老茧,指甲缝里还留着黑泥。
晚课结束了,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我和几个同学因为值日留下来打扫卫生。当我擦完黑板时,齐老师并没有离开,而是就着那将尽的烛光批改作业。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偶尔还会在作业本上写下几句评语。
“怎么还不回家?”他抬头看见我,问道。“齐师,(我们对齐老师的口语称呼)您呢?”我反问道。他笑了笑:“我把这些作业改完就走。明天还要讲评呢。”我鼓起勇气问:“齐师,您每天干完农活再来给我们上课,不累吗?”齐老师放下笔,认真地看着我:“累啊,怎么不累。但是一走进教室,看见你们求知的眼神,就不觉得累了。”他顿了顿,接着说:“你们要知道,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老师希望你们将来都能有出息,不要再像我们这一代人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那一刻,烛光映着他的脸庞,我看见了他眼中的希望与期待。
回忆起这段学习经历,我的眼眶湿润了。“老师,您还记得当年我们上夜校吗?”那时候条件虽苦,但我们很幸福,是您用烛光照亮了我们的前程。而齐老师,就是那个持烛人,用自己的青春点燃了一簇又一簇希望之火。
后来我也成了一名老师,才懂他当年的苦心。每当我站在讲台上,总会想起那个烛光摇曳的夜晚,想起带着两脚泥却依然精神饱满的齐老师。如今,故乡早已通电通网,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学习,再也不用点蜡烛上夜校了。那些昏黄的烛光,不仅照亮了课本上的文字,更照亮了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的前路。
有些光,不会因时代变迁而黯淡;有些人,不会因岁月流逝而被遗忘。齐老师和他的蜡烛,永远亮在我记忆的最深处,温暖而明亮。
作者简介:张建华,女,固安第二小学教师,河北师范大学毕业,本科学历,因教学成绩优异被评为固安县优秀教师、固安县教育教学先进个人、固安县百名优秀女教师,多次荣获固安县人民政府嘉奖。多次发表教学论文并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