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火与诗意间,读懂岭南城乡的文化肌理 —— 评钟奎华《城乡华章・诗歌散文集》
翻开钟奎华先生的《城乡华章・诗歌散文集》,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岭南城乡的窗:窗内是茶滘市场的卤水香、增城广场的三叶草、花地河畔的蛙鸣;窗外是梅州白宫河的樱花、嶂下村的春笋、佳松岭的盆景。这部作品以 “生活为笔、情感为墨、地域为纸”,将广府与客家文化揉进日常,把城乡变迁藏进细节,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既能触摸到岭南的烟火气,也能品味到文化的诗意。作为一名沉浸其中的读者,我深感这部集子不仅是 “个人记忆的存档”,更是 “岭南城乡文化的活态记录”,其价值可从 “生活质感、情感温度、地域深度” 三个维度细细品读。

一、生活质感:在 “柴米油盐” 中还原岭南日常
钟奎华的文字最动人之处,在于对 “平凡生活” 的忠实记录 —— 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华丽辞藻,只有茶滘市场的采购清单、阳台花果的养护日记、家庭聚餐的菜品细节,却精准还原了岭南城乡的生活肌理,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共享这份烟火气。
在《周末的温馨时光》中,作者描写 “周五调休仍要上四节课,傍晚驱车百里赴广州儿子家” 的经历:周岁孙子见爷爷归来,先 “摇摇晃晃跑向洗手间”,后 “委屈哭泣求抱”;老婆在厨房忙碌,孙子孙女围坐分享幼儿园趣事;一家人围看 5.12 防灾减灾宣传片,夜风里牵手回家谈论电影情节。这些细节没有刻意设计,却充满生活的 “真实感”—— 谁的周末没有 “赶路的疲惫” 与 “团聚的温暖”?谁的家庭没有 “孩子的小脾气” 与 “长辈的包容”?作者将这些 “非典型” 的日常片段写入文字,让 “岭南家庭” 的形象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温度、有细节的鲜活存在。
更令人共鸣的是对 “饮食” 的描写。《肠粉好吃自己动手蒸》中,张姨 “用粉刷在不锈钢浅盆刷花生油、倒粉浆加肉碎、蒸到起泡泡”,调制酱料时 “用红葱炸葱油”,孙女试吃后说 “够爽滑”,孙子跟着拍手;《萝卜焖牛腩》里,作者 “选新鲜牛腩、切大块萝卜,用砂锅慢炖,汤汁浓稠时满屋飘香”,家人围坐时 “儿子说‘比餐馆的还香’”。这些饮食细节不仅是 “菜谱记录”,更是岭南 “食文化” 的缩影 —— 广府人 “食不厌精”,客家 “就地取材”,都在 “蒸肠粉”“焖牛腩” 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读者,我仿佛能闻到葱油的香气、尝到牛腩的软烂,这种 “通感式” 的描写,让文字有了 “味觉与嗅觉”,也让岭南饮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
此外,书中对 “自然日常” 的记录同样细腻。《阳台花果四季有》中,作者记录 “春浇水、夏修剪、秋施肥、冬防病虫害” 的养护节奏:草莓 “成熟时鲜红如宝石,青涩时盼阳光”,茉莉 “洁白花苞藏枝叶间,风吹时香气满阳台”,三角梅 “四季开花,如火焰照亮角落”。偶尔 “一两盆花惹虫”,作者 “紧张焦虑地照料”,这种 “与花草共生” 的日常,既是岭南 “四季如春、宜植花草” 的气候写照,也是现代人 “在钢筋森林中寻找自然” 的生活态度。读这些文字时,我总会想起自家阳台的绿萝与月季,那份 “看着花草生长的期待”“照料生病花草的担忧”,与作者笔下的情感不谋而合 —— 原来平凡生活中的 “小确幸”,从来都是跨地域的共鸣。

二、情感温度:以 “亲情为线” 串联生命成长
如果说 “生活质感” 是这部集子的 “骨”,那么 “情感温度” 便是其 “魂”。钟奎华以 “祖父” 的视角,细腻记录孙辈从牙牙学语到登台表演的成长,描写家族团聚时的欢笑与牵挂,让 “亲情” 成为贯穿全书的主线,也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 “家庭” 的温暖与力量。
书中对孙辈成长的记录,堪称 “最动人的育儿日记”。《孙子的笑声与孙女的歌声》中,孙女 “妙妙” 参加《这就是歌手》海选,作者全家 “投屏观看、录制视频”,当得知她 “获综合第六名、最佳人气奖” 时,“儿媳在家庭群发照片,老婆在家族群发祝福”,孙子 “澎澎” 则 “摆弄电视遥控器,紧张等待姐姐出场”;《孙女回增城家》里,孙女从荔湾回增城,在广场 “找三叶草让奶奶拍照”,在万达广场 “玩蹦床结识新朋友”,与玩伴从 “陌生” 到 “接纳”,作者在一旁 “用镜头记录”,这些片段没有 “刻意煽情”,却满是 “隔代亲” 的柔软 —— 祖父的 “细心观察”、祖母的 “耐心陪伴”,都在文字中流淌。作为读者,我既能感受到作者 “看着孙辈成长的骄傲”,也能想起自己与祖辈相处的时光,那份 “不疾不徐的陪伴”“无条件的包容”,是亲情最本真的模样。
家族团聚的描写则让 “亲情” 有了 “广度”。《清明的团聚》中,作者与母亲、弟弟 “清明聚首,儿媳第一次做肉包子获好评”,孙女 “与佛山表哥视频邀其吃包子”;《参加大舅子 50 岁的寿筵》里,亲人们 “围坐分享族谱修订,小侄吹奏《孤勇者》”,作者赋诗 “乡村大舞台,小侄最够棒”。这些场景中,“食物” 是纽带(包子、寿筵菜肴),“交流” 是核心(聊族谱、谈近况),展现出 “客家与广府家族” 重视团聚、联结紧密的特点。尤其在《相约回乡拜祭父亲》中,作者与弟弟 “因清明放假短,商量五一回梅州祭祖”,那句 “爷爷说‘五一人多,但祭祖不能等’”,让 “慎终追远” 的家族情感有了具体的落点 —— 亲情不仅是 “日常陪伴”,更是 “对祖先的敬畏、对家族的责任”,这种 “立体的亲情观”,让作品的情感深度远超一般的 “家庭散文”。
更难得的是,书中的情感从不 “单向输出”,而是 “双向流动”。《母亲节前三天》中,孙女 “用天猫精灵循环播放《妈妈我爱你》,给母亲表演运球”;《孙女回增城家》里,孙女 “让塑料木马给弟弟,帮奶奶拿东西”;《孙子的笑声与孙女的歌声》中,孙子 “看到爷爷归来,伸手要抱”。这些 “孙辈对长辈的爱”,与 “长辈对孙辈的疼” 形成呼应,让亲情不再是 “长辈对晚辈的付出”,而是 “双向奔赴的温暖”。读这些文字时,我总会想起 “自己小时候给妈妈唱的歌”“给爷爷递的水”,那份 “稚嫩却真挚的爱意”,与书中的场景高度契合 —— 原来亲情的美好,从来都藏在 “双向的互动” 里。

三、地域深度:从 “城乡互动” 中解码岭南文化
《城乡华章》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其对 “岭南地域文化” 的 “活态记录”。钟奎华以 “增城、广州、梅州” 为核心地域,将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融入城乡日常,通过 “物产、民俗、景观” 的描写,展现岭南文化 “多元共生、城乡互补” 的特质,让读者在文字中读懂岭南的文化肌理。
在 “物产文化” 的描写中,作者展现了岭南 “四季有鲜、就地取材” 的特色。《梅州金柚多乐趣》里,作者 “网购梅州金柚,与好友分享,尝试做柚子蜜饯”,提及 “金柚是清朝皇室贡品,象征甜蜜团圆”;《嶂下春笋鲜爽靓》中,“清明春笋冒尖,村民挖笋煮腊肉,用清水浸泡去涩”,引用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 的诗句;《秋季美食狗爪豆》描写 “客家食用狗爪豆的传统,需开水焯熟、浸泡去毒,可焖炒五花肉”。这些物产不仅是 “食材”,更是 “地域文化的符号”—— 梅州金柚承载客家 “待客之道”,春笋体现岭南 “春季食鲜”,狗爪豆展现客家 “适应山区环境的智慧”。作为读者,我从这些描写中不仅了解了岭南物产,更读懂了 “物产背后的生活哲学”:广府人 “精致饮食”,客家 “质朴实用”,共同构成岭南饮食文化的多元性。
“民俗文化” 的记录则让岭南传统 “活” 了起来。《逛花市享美食》中,增城花市 “设 8 大板块 200 + 摊位,开市最早、持续最长”,作者 “买银柳、尝乳鸽,看非遗展示”,展现广府 “春节行花街” 的习俗;《人日广州茶滘行》里,作者 “挑选七样菜应节(芹菜、蒜、葱等)”,解释 “客家‘人日庆生’的寓意”;《清明和母亲及弟弟一起聚聚》中,“兄弟商量回梅州祭祖,清扫墓地、焚烧纸钱”,体现客家 “慎终追远” 的传统。这些民俗不是 “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 “融入日常的仪式”—— 花市是 “广府人的春节仪式”,七样菜是 “客家人的人日记忆”,祭祖是 “宗族联结的纽带”。尤其在《智慧点亮古韵,民俗焕发新光》中,泮塘村 “三月三” 活动 “客家风情队与广府龙狮共舞”,展现出岭南文化 “多元交融” 的特质,让读者明白:岭南文化从不是 “单一的广府或客家”,而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
“城乡互动” 的描写则让地域文化有了 “时代感”。《纯电之约》中,作者 “六年前买纯电汽车,六年后年检便捷”,体现 “广州城乡交通的发展”;《荔湾花地河西片区山村 “变形” 中》,“山村改造从‘低矮房屋’到‘宜居社区’,房票安置保障居民利益”,展现 “广州城中村转型”;《我与佳松岭的故事》里,“佳松岭村从‘破旧’到‘发展盆景产业、乡村旅游’”,体现 “乡村依托城市消费的振兴”。这些描写让 “地域文化” 不再是 “静态的传统”,而是 “动态的发展”—— 城乡不是 “对立”,而是 “互补”:城市为乡村提供 “消费市场”,乡村为城市提供 “文化根脉”。作为读者,我从这些文字中看到了岭南 “老城市新活力” 的实践,也读懂了 “城乡共生” 的文化密码:地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 “固守传统”,而是 “适应时代、融合创新”。

结语:在平凡中看见不凡,在日常中读懂文化
合上书页,茶滘市场的烟火、花地河畔的蛙鸣、梅州白宫河的樱花仍在眼前浮现。钟奎华先生的《城乡华章・诗歌散文集》,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没有深刻晦涩的哲理,却以 “生活的细节、情感的温度、地域的深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 “可感、可触、可亲” 的岭南城乡世界。在这里,平凡的日常有了诗意,朴素的亲情有了力量,传统的文化有了活力。
作为一名读者,我深感这部作品的价值:它不仅是 “个人记忆的存档”,更是 “岭南城乡文化的活态记录”;它不仅让岭南人 “看见自己的生活”,也让外地人 “读懂岭南的文化”。在这个 “快节奏、碎片化” 的时代,这样一部 “慢下来、沉进去” 的作品,犹如一剂 “心灵良药”,让我们在烟火与诗意间,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重新认识地域的价值。
我想,这便是文学的力量 —— 它能让平凡的日常发光,让朴素的情感动人,让地域的文化传承。而钟奎华先生,正是用这样的文字,为岭南城乡写下了一首 “永不褪色的赞歌”。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文柯、土圭垚,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坚持写作四十多年,作品收录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网络微刊,主要收录到《梅州文学网》,《增城民间文艺》第四辑主编,《胡庭兰故事集》副主编,出版了长篇小说《伯公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