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钟奎华诗歌散文集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一段话总结
钟奎华《城乡华章・诗歌散文集》中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广州增城区、梅州梅江区(含西阳镇、白宫镇)为核心地域,深度融合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通过 “地域物产、民俗活动、城乡景观、方言与生活习惯” 四大载体呈现 —— 既记录广府的花市、木棉、茶滘涌生态,也展现客家的七样菜、祭祖、山歌,同时以 “城乡互动”(如增城 - 广州通勤、乡村改造)串联地域关联,形成 “以小见大、饱含生活气息” 的地域文化表达,既是对岭南地域文化的鲜活记录,也是对城乡文化共生的深度诠释。
二、地域文化特色的四大核心载体(结合具体篇章)
1. 地域物产:味觉与物产中的文化印记
书中以 “岭南特色物产” 为纽带,串联地域饮食文化与情感记忆,体现 “物产即地域符号” 的特色。
(1)广府物产:增城为核心,凸显城市近郊特色
增城丝苗米:《周末的温馨时光》(页码 1)中,作者从增城带回 “20 斤装丝苗米”(超市促销购买),提及 “老婆觉得价格合理、无需长途搬运”,体现丝苗米作为增城 “地理标志产品” 的日常属性,暗含 “城市与近郊物产流通” 的地域关联;
增城荔枝 / 龙眼:《花城春色真美艳》(页码 57)描写 “雨中木棉红、宫粉羊蹄甲、黄花风铃木” 时,穿插 “增城荔枝‘挂绿’载誉全球” 的背景,《木棉树下的荷花开了》(页码 163)提及 “龙眼喜温爱湿,果肉营养丰富,是岭南夏季常见水果”,展现广府 “四季有果” 的物产特色;
茶滘市场食材:《人日广州茶滘行》(页码 64)《城市周六随笔》(页码 104)等篇章,反复提及茶滘市场的 “汕头卤水鹅、胭脂红石榴、福和茅田蜜枣”,以及 “乳鸽、狗不理包子、汕头牛肉丸” 等广府市井美食,还原 “广府人‘食在广州’、注重新鲜食材” 的饮食文化。
(2)客家物产:梅州为核心,承载乡土记忆
梅州金柚(沙田柚):《网购梅州金柚多乐趣》(页码 115)详细介绍其 “清朝皇室贡品历史、皮薄肉厚、汁水甜蜜”,描写 “网购金柚后与好友分享、尝试制作柚子蜜饯 / 果汁” 的过程,提及 “金柚象征‘甜蜜与团圆’,是客家春节常见伴手礼”,体现客家物产的 “文化寓意与实用价值”;
梅州粉丸 / 腌面:《回味乡愁》(页码 43)中,钟生(作者视角)与小谢(儿媳)聊起 “梅州腌面、豆腐、竹笋粉丸”,提及 “粉丸爽滑、腌面香气独特”,《梅州西阳镇白宫米粉丸香爽赞》(页码 267)专门描写 “白宫米粉丸‘香爽’口感,是西阳镇特色美食”,展现客家 “质朴饮食、就地取材” 的文化特质;
客家特色食材:《秋季美食狗爪豆》(页码 153)介绍 “狗爪豆(虎老豆)在粤东山区的食用传统”,提及 “需开水焯熟、浸泡去毒,可焖炒五花肉、晒成干储存”,《嶂下春笋鲜爽靓》(页码 209)描写 “清明春笋‘冒尖出芽’,可煮腊肉、煲汤”,体现客家 “适应山区环境、善用本土食材” 的饮食智慧。
2. 民俗活动:仪式与节庆中的文化传承
书中聚焦 “广府与客家的传统节庆、民俗仪式”,展现地域民俗的 “活态传承”,既有传统内核,也有现代创新。
(1)广府民俗:城市与近郊的节庆特色
春节逛花市:《逛花市享美食》(页码 83)详细记录 “增城花市(1 月 31 日 - 2 月 9 日,广州 11 区开市最早、持续最长)”,设 “鲜花、美食、非遗、乡村振兴”8 大板块 200 + 摊位,描写 “买银柳、尝小吃” 的场景,提及 “花市是广府春节‘行花街、转好运’的核心习俗”,体现广府 “节庆热闹、注重仪式感” 的文化;
端午与龙舟:《端午节记事》(页码 169)中,文友群讨论 “广州荔湾湖公园、增城石滩、新塘大敦村龙舟活动”,作者题诗 “龙舟竞渡屈原粽,端午相撞夏至天”,还原 “广府‘扒龙舟’庆端午” 的传统,同时提及 “中考期间非毕业班师生享受假期、家庭吃粽子”,体现 “传统节庆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城市非遗活动:《智慧点亮古韵,民俗焕发新光》(页码 26)描写荔湾区泮塘村 “三月三・荔枝湾” 活动,含 “龙狮表演、花车游行、西关小姐服饰展示、客家风情队表演”,提及 “长桌宴用现代管理保障秩序,非遗与美食结合”,展现广府 “民俗活化、多元文化交融” 的特色。
(2)客家民俗:乡村与宗族的文化内核
人日吃七样菜:《人日广州茶滘行》(页码 64)专门介绍 “客家‘人日’(大年初七)吃七样菜习俗”,包括 “芹菜(勤劳)、蒜(会算计)、葱(聪明)、芫荽(缘分)、韭菜(长长久久)、鱼(年年有余)、肉(生活富裕)”,描写作者 “在茶滘市场挑选七样菜应节”,体现客家 “借饮食祈福、注重宗族团聚” 的文化;
清明祭祖:《树高千尺不忘根》(页码 39)《相约回乡拜祭父亲》(页码 202)等篇章,记录 “回梅州梅县雁洋镇大枰村祭拜钟氏一世迁益公、雪峰公”,描写 “扫墓、献花、焚烧纸钱、聆听家族历史” 的流程,提及 “祭祖是客家‘慎终追远、凝聚宗族’的核心仪式”,《清明和母亲及弟弟一起聚聚》(页码 205)还记录 “兄弟商量‘五一放假回乡下祭祖’(因清明仅放 1 天假)”,体现客家 “重视宗族联结、克服距离祭祖” 的文化;
客家山歌与五句板:《采风路上歌舞悠游》(页码 129)描写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采风活动,提及 “85 岁山歌老人与孙媳妇翁媳重唱客家山歌”,《庆祝增城客家文化研究会换届工作圆满成功》(页码 352)以 “五句板” 形式创作,体现客家 “以山歌传情、用曲艺传承文化” 的特色。

3. 城乡景观:地理与建筑中的地域印记
书中以 “广州(荔湾、增城)、梅州(西阳、白宫)的城乡景观” 为画布,展现地域地理特色与城乡发展变迁,体现 “地域即生活场景” 的文化。
(1)广府城市景观:现代与传统交融
花地河与广钢铁路桥:《花地河旁红花旺》(页码 24)描写 “花地河(荔湾母亲河)蜿蜒流淌,广钢铁路桥(曾为广州钢铁厂运输通道,现见证产业转型)”,提及 “沿岸古榕垂须、凤凰木火红,晨曦中老者打太极”,展现 “广府‘河涌文化’与‘工业遗产活化’的结合”;
增城广场与万达广场:《孙女回增城家》(页码 50)《城乡间的双休日见闻》(页码 325)等篇章,描写 “增城广场东北停车场、万达广场露天游乐场”,记录 “孙女在广场找三叶草、玩蹦床,与玩伴互动”,体现 “广府近郊‘城市广场 + 商业综合体’的现代景观,兼具休闲与生活功能”;
骑楼与永庆坊:《立春听闻城乡事》(页码 73)《荔湾永庆坊》(页码 389)提及 “广州骑楼(历史建筑)、永庆坊(西关文化街区,元宵有灯会)”,描写 “立春木棉红、永庆坊灯笼亮”,体现 “广府‘老城市新活力’的景观特色,传统建筑与现代文旅结合”。
(2)客家乡村景观:自然与宗族共生
梅州白宫河与樱花:《白宫河畔樱花艳》(页码 60)描写 “白宫河(源于清凉山水库,流经筀竹村、将军阁村)春季樱花绽放,河水‘波光粼粼似翡翠’,村民沿河畔散步”,提及 “乡村振兴政策让‘白宫河周边干净整洁,成为旅游打卡点’”,体现客家乡村 “自然景观与政策赋能的结合”;
祖屋与老井:《伯公艮老井》(页码 110)详细介绍 “梅州西阳镇嶂下村伯公艮老井”,描写 “老井分两层(上层食用水、下层洗衣洗菜),井水清澈,周围有山蛇、山鼠出没”,提及 “老井是村民‘生活源泉,见证村庄历史(建国后行政归属变迁)’”,《我与佳松岭的故事》(页码 130)提及 “佳松岭村客家祖屋、风水塘、传统建筑群”,体现客家 “宗族聚居、依赖自然资源” 的乡村景观;
乡村修路与改造:《村民齐心筹款修路》(页码 126)记录 “梅州梅江区西阳镇嶂下村六社伯公艮路段,村民筹款 44000 元修路(雪华姊牵头,阿煌、秀香等出力)”,《明山煤矿一工区在修路》(页码 146)描写 “原梅县矿务局明山煤矿一工区路段施工,村民自发捐款、监督工程”,体现客家乡村 “宗族互助、共建基础设施” 的文化,以及 “从‘煤矿经济’到‘农耕 + 旅游’的转型。”
4. 方言与生活习惯:日常中的地域基因
书中通过 “方言词汇、生活细节” 展现地域文化的 “日常渗透”,体现 “地域文化即生活本身” 的特色。
(1)广府方言与生活习惯
粤语口语:《茶滘河上捞垃圾的阿叔》(页码 159)中,阿叔说 “无事,刚运了一趟垃圾去中转站,呢几筐是新捞上来的”(“呢几筐” 即 “这几筐”),《周末的温馨时光》(页码 1)中 “老婆说‘价格合理,不用长途搬运’”,用 “白话” 还原广府人日常对话,体现 “方言是广府生活的自然组成”;
饮茶习惯:《人日广州茶滘行》(页码 64)《共赴八一增城同窗之约》(页码 122)等篇章,反复提及 “早茶、下午茶”,描写 “茶滘街市‘叹茶人士冲泡名茶’、同窗聚会‘边饮茶边聊往事’”,体现广府 “‘饮茶’即社交、注重慢生活” 的习惯。
(2)客家方言与生活习惯
客家词汇:《回味乡愁》(页码 43)中,钟生(作者)提及 “粉丸”“腌面”(客家传统美食名称),《嶂下春笋鲜爽靓》(页码 209)中 “村民称春笋为‘幼竹’”,《秋季美食狗爪豆》(页码 153)中 “客家话称狗爪豆为‘虎老豆’”,用客家专属词汇体现地域语言特色;
宗族生活:《参加大舅子 50 岁的寿筵》(页码 191)描写 “大舅子寿筵上,宗亲讨论‘联丰张氏族谱修订’(绍光公后裔,祖居五华县长布镇大田)”,《欢迎祖母住我家》(页码 147)记录 “茂姐邀请祖母住家,家族成员(大叔、姑姑、细叔)齐聚”,体现客家 “重视宗族关系、家族团聚” 的生活习惯。
三、地域文化特色的核心特点:城乡共生与文化交融
城乡互动串联地域:书中 “增城 - 广州(荔湾)通勤”(如作者每周从增城单位到广州儿子家)、“梅州 - 广州物产流通”(如网购梅州金柚、带增城丝苗米到广州)、“乡村改造对接城市需求”(如荔湾花地河西片区山村改造、佳松岭村发展盆景旅游),体现 “广府城市与客家乡村不是割裂,而是互补共生” 的地域关系;
文化交融而非对立:如《智慧点亮古韵,民俗焕发新光》中 “梅州客家风情队参与广府‘三月三’活动”,《采风路上歌舞悠游》中 “客家山歌与粤曲、苏联歌曲同台”,体现 “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在岭南地域内的和谐交融,共同构成岭南文化的多元性”;
生活气息而非宏大叙事:书中地域文化不依赖 “历史典故堆砌”,而是通过“买花市、吃七样菜、修乡村路、带孙辈逛市场” 等日常场景呈现,如《阳台花果四季有》(页码 16)中 “增城阳台种植草莓、茉莉,按季节养护”,既体现广府 “爱花、善养植物” 的习惯,也暗含 “城市近郊‘半城半乡’的地域特色”,让地域文化更鲜活、可感知。

作者简介:钟奎华,笔名文柯、土圭垚,中学高级教师。广州市增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增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坚持写作四十多年,作品收录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网络微刊,主要收录到《梅州文学网》,《增城民间文艺》第四辑主编,《胡庭兰故事集》副主编,出版了长篇小说《伯公艮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