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英雄王道金以一当十
作者:黄志坚
故事应从1938年4月说起。彼时,华夏大地烽火连天,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王道金,时任八路军一二零师的一名突击连连长,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他所在的部队刚刚东渡黄河,如一把尖刀插入晋西北抗日前线。在短短一月内,他们凭借灵活的游击战术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先后收复了七座县城,歼灭日寇近两千人,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战信心。
在著名的雁门关伏击战中,王道金的英勇更是展露无遗。他率领突击连,如猛虎下山,冲锋在前。在枪林弹雨中,他亲手指挥战士们将集束手榴弹塞入日军车队的核心,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十几辆满载军用物资的汽车瞬间化为火球,浓烟滚滚,遮天蔽日。此战,他们不仅切断了敌人的运输线,更缴获了堆积如山的枪支弹药,打出了八路军的赫赫威风。
然而,战斗的号角从未停歇。紧接着,王道金接受了一项更为艰巨、也更为凶险的任务。为了在更广阔的战场上打击敌人,八路军主力部队决定“跳到外线”,与日军展开大规模运动战。而王道金则奉命率领他的连队,坚守晋西北的内线,独立作战。他们的目的,不是攻城略地,而是要像一根钉子,牢牢地钉在敌人的心脏地带,牵制、迷惑日军,消耗其有生力量,从而保障主力部队在外线从容实施更大规模的战役,拓展抗日根据地。
这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面对日军的重重围困和频繁“扫荡”,区区百余人的部队,如何能克敌制胜?那夜,王道金坐在冰冷的窑洞里,借着昏黄的油灯光,反复研究着地图。敌人的兵力、据点、巡逻路线,密密麻麻地标注在图上,像一张无形的大网,而他,就是网中那只试图挣扎的飞蛾。焦虑与压力如潮水般涌来,就在这时,一个清晰的画面浮现在他的脑海——那是毛泽东主席对他说的那四个字:“以一当十”。
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时光仿佛倒流回了三年前的遵义。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正在召开,中国革命正处于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时任警卫连连长的王道金,肩负着保卫会议安全的重任。他带领全连战士,日夜巡逻,不敢有丝毫懈怠,为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天晚上,毛泽东主席走出会议室,出来抽支烟,透透气。他看到正在门口站岗的王道金,身姿挺拔如松,便微笑着走了过去,亲切地问道:“小同志,你是哪里人呀?”
王道金立刻立正敬礼,声音洪亮地回答:“报告首长,我是兴国人!”
毛主席听后,眼睛一亮,高兴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用带着浓厚湖南口音的普通话说道:“兴国人好啊!模范县的模范人!我晓得你们兴国,打仗勇敢,觉悟高。上了战场,就是要以一当十啊!”说完,主席深深吸了一口烟,便转身进屋继续开会了。
“以一当十?”这句赞扬和期望,让文化不高的王道金既激动又困惑。他反复琢磨:“我一个人怎么能变成十个人呢?难道是让我长出三头六臂不成?”这个念头在他心里盘桓了一整夜。
第二天,他忍不住去问团长。团长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指着他的脑袋说:“傻小子!主席的意思是,希望并鼓励你,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军事指挥能力和带兵水平。将来,你一个人就能指挥一个营、一个团,那不就是‘以一当十’,甚至是‘以一当百’、‘以一当千’了吗?”
一语道破天机,王道金如梦初醒。他激动地握紧拳头,对团长说:“团长,我明白了!我以后一定好好学,像您一样,带更多的兵,打更大的胜仗!”
虽说几年过去,但主席的教诲和团长的解释,他依然记忆犹新。此刻,在晋西北的寒夜里,他下意识地伸出手,不停地拿捏着自己的十个手指,不断变换着各种手势。他明白,“以一当十”的真谛,不是要他成为超人,而是要他成为一个智慧的指挥者,让他的每一个战士,都能发挥出十个人的战斗力。
思路豁然开朗。王道金立即召集全连骨干,下达了一系列新的作战指令。他们不再与敌人硬碰硬,而是化整为零,分成若干个战斗小组,像幽灵一样出没在晋西北的崇山峻岭之间。
“以一当十”的战场,就此拉开序幕。
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黄昏,日军一个小队约三十余人,押送着几车物资,沿着崎岖的山路缓缓行进。王道金早已带着一个班的战士,在山路旁的隘口设下了埋伏。他没有选择传统的伏击方式,而是精心设计了一个“连环套”。
“轰!”第一声巨响,是埋在路边的地雷被拉响,走在最前面的一辆日军卡车瞬间报废,堵住了狭窄的道路。日军小队长惊慌失措,下令士兵下车,抢占两侧高地。
然而,就在他们集结的瞬间,王道金身边的机枪手“老疙瘩”扣动了扳机。一梭子子弹精准地扫向敌群,瞬间放倒了五六个。但日军毕竟训练有素,很快便组织起反击,轻重机枪一齐向山头扫射,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
“别慌!听我指挥!”王道金冷静地喊道。他预判到日军会试图从侧翼迂回包抄,早已派出了两名神枪手,潜伏在侧翼的巨石之后。果然,七八个日军猫着腰,企图从侧面摸上来。
“砰!砰!”两声清脆的枪响,像是死神的召唤。冲在最前面的两个日军应声倒地。剩下的日军吓得连忙趴下,不敢再动。他们不知道子弹从何而来,只感觉四面八方都是八路军的枪口。
这正是王道金的“以一当十”战术:用精准的火力点,制造出“四面楚歌”的假象,让敌人陷入混乱和恐惧。他一人指挥,却调动了地雷、机枪、狙击手等多种火力,让三十多名日军晕头转向,以为遭遇了大部队的伏击。
战斗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天色渐暗,雨越下越大。日军死伤过半,却连一个八路军的具体位置都没摸清。小队长终于崩溃了,他以为陷入了八路军主力的包围圈,丢下物资和尸体,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逃回了据点。
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兴奋地清点着战利品。一个新兵看着满地的弹壳和敌人的尸体,由衷地对王道金说:“连长,你太神了!咱们十几个人,把他们三十多号人打得屁滚尿流,这不就是‘以一当十’吗?”
王道金擦了擦脸上的泥水,笑着说:“不是我神,是咱们脑子活。主席说的‘以一当十’,不是靠蛮力,是靠这里!”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这样的战斗,在王道金的连队里屡见不鲜。他们时而化装成百姓,混入敌人据点侦察情报;时而在夜里摸进敌人的炮楼,悄无声息地解决哨兵,夺取弹药;时而利用地形,设置“疑兵之计”,在多个山头点燃篝火,让敌人以为大兵压境,不敢轻举妄动。
王道金的百余人的连队,就像一颗投入死水中的石子,在晋西北激起了层层涟漪。日军被他们搅得心神不宁,不得不一次次调集兵力进行“围剿”,却次次扑空,反而屡屡遭到小股袭扰,损失惨重。他们成功地牵制了数倍于己的日军,为八路军主力在外线作战创造了宝贵的战机。
几个月后,当主力部队在另一个战场上取得辉煌胜利的消息传来时,王道金和他的战士们正围坐在篝火旁,啃着冰冷的窝头。他们的衣服早已破烂不堪,脸上也布满了风霜,但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胜利的光芒。
王道金看着身边这群生死与共的兄弟,想起了毛主席在遵义城下那个寒冷的夜晚。他终于深刻地理解了“以一当十”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智慧的战争艺术,一种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信念。它意味着,一个优秀的指挥官,能够通过正确的战略战术,让有限的兵力爆发出无穷的能量;一个勇敢的战士,能够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迸发出超越十倍、百倍的勇气和力量。
王道金,这位从兴国走出的模范战士,用他的智慧和鲜血,在晋西北的抗日战场上,生动地诠释了“以一当十”的真谛。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八路军抗战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
作者简介: 黄志坚,江西省兴国县人,退休干部。历经从农下放、从军服役、从商多企、从政数职、从文繁艺。发表文章百万字,荣立军功三次、作品获奖若干。曾骋为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现为《现代作家》副主编、首批特约作家;《世界文学》签约作家、诗人;清风笺文学金牌作家。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