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阁忠魂映朝鲜
—— 记志愿军烈士李玉华
作者:吕守军
1930 年,苏北观阁村(今属江苏睢宁县双沟镇)的普通农家,迎来一名男婴。父母为他取名 “玉华”,盼他如玉石坚韧、似繁花向阳。谁曾想,二十一年后,这位乡野青年会身披戎装跨过鸭绿江,将生命永远定格在朝鲜土地,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
乡野少年:烽火中种下家国心
李玉华的童年,浸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观阁村地处古黄河畔,河风拂过田埂,却吹不散时代阴霾。抗日战争时,日军铁蹄踏过这片土地,烧杀抢掠的伤痛刻在村民心底;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成了敌我拉锯地带,枪炮声常从远方传来,乡亲们总提着行李,在夜色中躲进芦苇荡避险。
年少的李玉华,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见过母亲把仅有的口粮藏进地窖,更见过游击队战士穿着破旧军装、满身尘土在村里休整。每到夜幕降临,他总凑到村口老槐树下,听老兵讲打鬼子的故事。“那会儿子弹擦着耳朵飞,咱也没怕过!” 老兵拍胸脯的模样,深深印在他心里。他清澈的眼眸中,渐渐褪去孩童懵懂,燃起对和平的渴望与对 “守护” 的认知。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观阁村,如春风拂遍田野。乡亲们在打麦场搭起简易台子,用红布做国旗。当五星红旗缓缓升起、《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时,李玉华站在人群中,看着红旗在风中舒展,紧紧攥起拳头。那晚,他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国家刚太平,要是有人敢破坏,我一定冲在前头!” 这份乡野间孕育的朴素家国情怀,为他日后奔赴战场埋下伏笔。
披甲出征:从古黄河畔到鸭绿江边
1950 年秋,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消息传来,“保家卫国、抗美援朝” 的标语贴满村墙。征兵干部进村时,李玉华没跟家人商量,第一个挤到报名点,在登记表上写下名字。
穿上军装后,李玉华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26 军。训练场上,他从不含糊:队列训练,别人走一遍,他走三遍,直到步伐与战友完全一致;射击瞄准,他趴在地上练一下午,胳膊肘磨破了皮,抹点药水继续练;战术演练时,他总主动当 “突击手”,在战壕里摸爬滚打,衣服沾满泥污。战友们跟他开玩笑:“李玉华,你咋总跟自己较劲?” 他笑着回答:“咱是农民的孩子,力气多,多练点,到了战场才能少流血、多杀敌人!”
1950 年底,部队奉命开赴朝鲜。
浴血朝鲜:青春定格在烽火战场
1951 年春,李玉华随 26 军投入朝鲜战场,被分配到某部三营九连,驻守金化前线的 346.6 高地。彼时朝鲜半岛正值严寒,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里,寒风像刀子般刮在脸上,瞬间冻红皮肤。美军飞机每天盘旋阵地上空,投下密密麻麻的炸弹,炮弹爆炸声震得大地颤抖,战壕里的泥土时不时掉下来,砸在战士们的钢盔上。
志愿军的条件格外艰苦:棉衣单薄,抵不住寒风,夜里站岗只能挤在一起取暖;粮食紧张,每天只有几块冻硬的土豆,啃着硌牙,渴了就抓雪塞进嘴里;医疗物资匮乏,受伤后只能用盐水简单消毒,不少人因伤口感染疼得整夜难眠。可即便如此,没人叫苦、没人退缩 —— 大家都清楚,身后就是祖国,退一步,就是家乡。
李玉华负责操作重机枪,每次战斗打响,他都趴在战壕最前沿,把机枪架在掩体上,对着冲来的敌人猛烈射击。
1951 年 3 月 12 日,美军对 346.6 高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十几架飞机先轮番轰炸,随后二十多辆坦克带着大批步兵,黑压压地向高地冲来。炮弹落在李玉华身边不远处,气浪把他掀翻在地,脸上、手上被石子划伤。他爬起来,顾不上拍泥,赶紧检查机枪 —— 还好,武器没受损。
“李玉华,顶住!别让敌人上来!” 班长大喊。李玉华咬着牙扣动扳机,机枪 “哒哒” 声在阵地上回荡,冲在最前面的几名美军应声倒下。可敌人火力太猛,子弹像雨点般落在掩体周围,班里几名战友先后受伤,装弹的战士也被子弹击中胳膊,鲜血直流。
“我来装弹!” 李玉华一边射击一边喊。他腾出一只手接过弹药箱,快速往机枪里装弹链,手指被冰冷的弹链磨得通红,却丝毫不敢放慢速度。战斗持续了一上午,他的胳膊因长时间架枪酸得抬不起来,喉咙因吸进太多硝烟干得发疼。可看着身边倒下的战友、远处逼近的敌人,他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让阵地丢了!”
中午时分,班里子弹快打光了,敌人却还在冲锋。班长下令:“准备手榴弹,跟敌人拼了!” 李玉华放下机枪,抓起手榴弹拉弦后扔向敌群。这时,他看见不远处战壕里,两名受伤战友被敌人火力压制,无法转移。“班长,我去救他们!” 他大喊着,抓起步枪上好刺刀,朝战友方向冲去。
“危险!别去!” 班长想拉他,可李玉华已经冲了出去。他一边跑一边向敌人射击,故意吸引火力。子弹 “嗖嗖” 从身边飞过,左腿被子弹擦过,鲜血浸透裤腿,他却顾不上疼,只想快点转移战友。
“李玉华,别管我们,你快回去!” 受伤战友急喊。“不行,要走一起走!” 李玉华蹲下身,背起一名腿部受伤的战友,让另一名手臂受伤的战友扶着自己肩膀,慢慢往后方掩体移动。就在这时,一枚炮弹落在他们身边不远处,巨大的气浪瞬间将三人掀翻。
当班长带着战友冲过来时,只见李玉华趴在地上,背上的战友虽受伤却保住性命,而他的胸口被弹片击中,鲜血染红了身下的白雪。班长颤抖着探他的鼻息,却再也感受不到一丝气息 —— 这位从苏北观阁村走出的青年,永远停在了 21 岁。
忠魂永铸:跨越国界的缅怀
战争结束后,李玉华被安葬在朝鲜平安南道的志愿军烈士陵园。陵园坐落在青山脚下,周围种满松柏,每座墓碑都刻着烈士的姓名与籍贯。李玉华的墓碑上,清晰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李玉华 1930-1951 江苏省观阁村人”。
每年清明,中朝群众都会来这里献花。朝鲜乡亲捧着金达莱花,轻轻放在他的墓碑前,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谢谢你们,中国的英雄!” 中国游客带着家乡的泥土,撒在墓碑周围,轻声诉说:“李玉华同志,祖国越来越强大了,您放心,我们会守护好您用生命换来的和平。”
七十多年过去,观阁村的田埂上依旧长满金黄庄稼,朝鲜的山坡上金达莱花年年绽放。李玉华的生命虽短暂,却像永不熄灭的星辰,闪耀在中朝两国人民心中。他从古黄河畔走来,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诚,把生命献给保家卫国的事业,最终化作跨越国界的忠魂丰碑,永远守护着他用生命捍卫的和平与家国。
吕守军,男,徐州市睢宁县双沟镇人,文化学者,《世界文学》签约作家。曾任职于双沟镇人民政府报道员、文化站站长等工作。曾撰写新闻稿件和摄影作品刊登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徐州日报》等报刊杂志800余篇(副),曾多次获奖。2015年、2016年、2021年先后出版摄影作品集《美丽双沟》、《美味双沟》《名镇双沟》《我和党旗合个影》等系列书籍。现任睢宁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睢宁县作协会员、睢宁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双沟分会主席、双溪书院院长,文化驿站站长,中共睢宁县第十三次党代表,双沟镇第十八届、十九届人大代表。现专业从事《双沟镇志》的编纂和文史整理工作。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