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铧先生书法
供稿审核林耀平先生
林耀平先生《试述未成年人的三缺三怕三瘾》
杨权利、刘小源与韦广都三位老师的读后感
试述未成年人的三缺三怕三瘾
作者:林耀平
所谓的“未成年人”指的是年龄不满18周岁的青少年。
因为林某自2002年开始任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以来至今的23年中,经常受邀去一些中学、小学乃至大学给学生们讲“思政课”,并且非常注意了解和掌握学生们的一些情况。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大普及后,确实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往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中各种条件更快捷、更便利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给未成年的教育、引导及管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难度和困难。因此,“林氏草根理论”认为:如今的未成年人具有三缺、三怕和三瘾的状态。应当引起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了。否则,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恐难以担当起历史的重任。
先说说“三缺”。一是缺爱心。首推缺爱国之心。许多人不知道哪年哪月哪日新中国成立?众多人更不知道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但是他们知道“光棍节”、“平安夜”、“圣诞节”的日子。次为缺爱社会之心。家庭、学校对“爱社会”的教育太缺乏了。因此,造成他们在幼小心灵中对物资、财富的大手大脚,他们不懂得人类物资是有限的。举个小小的例子:在外就餐时,擦个嘴巴要抽两张纸、甚至三张去擦,然后随手丢掉。我则与众不同,无论谁请客,我擦一次嘴巴只抽一张纸,并且要把那一张纸撕成两半,分两次用。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当代年轻人这么干的。一个人,你再富有,勤俭节约的品德是不能丢的!再则缺爱他人之心。年轻的一代,由于家庭教育的问题,众多人眼里只有自己,于是自私自利者有之;唯我独尊者有之;甚至只顾自己痛快、不顾别人死活的亦有之。当今之世,包括许多高官、大人,更不用说未成年人了,根本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我常给学生讲:“你们早上醒来睁开眼晴看到天花板,这栋楼是谁盖的?你睡的床、盖的被是谁做的?你一日三餐吃的东西是谁种、谁生产、谁做的?走出门后的马路、校园是谁盖的、谁辅的……所有的一切,真不知道人们之间的联系有多么的紧密。所以,你在家里,要对长辈好;在外边要对别人好;在学校要对老师、同学好。如果你跟别人吵架、打架,弄不好你吃的东西、用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他爸爸妈妈生产的,或者他的亲戚生产的。因此,不要在外面干对不起别人的事……”我讲这些东西时,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侧耳认真听、认真去体会和感悟,真的很见效。二是缺孝心。众多的人不知道自己怎么来到世上的;更不知道父母把他们带到世上不知道吃了多少若、挨了多少累、甚至受了多少罪。于是,他们对父母的教育、引导不当回事,遇事声调比谁的都高,甚至还有拳脚相加的。中华传统文华中,作为子女,无论你职位多高,权力多大,在父母面前你永远是子女,你的声调永远也不能超过父母,作为未成年人更应该如此!三是缺勇敢。许多孩子胆子小,说句话、办个事,缩手缩脚,前怕狼后怕虎,没有个性,没有勇气,更没有担当。儒家鼻祖孔子说:“仁智勇”,具备了这三个字,就会变成一个好人、有建树的人、敢于担当之人。但是,“仁”是前提,“智”是方法,“勇”是关键。
后讲讲“三怕”。一怕读书。读书难不难?肯定难。“林氏草根理论”认为:再难也就十几年,不把这十几年扛过去,你就要难一辈子。因为当今之世,相对来讲,读的书越多,生活会越好,如今到处打工、干苦力之人大都是学识浅、本事少、能力低之人。最严重的问题是造成一大批“大事做不了,小事不肯做,躺平吃爸妈饭”的人。于是,“男大不婚,女大不嫁”成了常态,甚至比比皆是,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一大隐患。因为社会是要延续的,血脉是要传承的,并且要一代代相传的。二怕吃苦。只要你去看看一些中小学生便知:真正苦读、苦熬的有多少人?尤其是到周末在家里,睡懒觉、不吃早餐、开着空调享受者比比皆是。被誉为“半个圣人”的曾国藩说:看一个人、一个家族能否兴旺发达,看三点:一看他家孩子读不读圣贤书;二看他家的孩子几点起床;三看他家的孩子做不做家务?当代之未成年人,有几个人做到这三点?三怕锻炼。下半年新学年快开学了,网络上有众多播放中小学生体能训练的视频:一个个不懂跳远,跳两步就栽跟头;跳小小的木马,不敢跳的有,跳不过去的更多,还有把手给伤了的;跑400米的跑道,跑一圈就气喘嘘嘘。如此这般“虚脱”之辈,如何接好“革命班”?
再聊聊“三瘾”。一是电脑瘾。许多中学生在家根本不看课外读物,甚至在周末开着空调把门反锁起来玩电脑。父母喊不听、叫不应,沉迷于各种无聊之中而不能自拔。二是动画瘾。这个更多的是小学生,写作业看动画片,吃饭看动画片,甚至躺在床上还是看动画片,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大人不催不做,甚至不逼、不骂不做。什么都得拿着“鞭子”来赶。久而久之,小孩子就养成了依赖感。这种现象必须严加防范。三是手机瘾。如今的大中小学生,许多人基本上已经到了“手不离机”的程度。小学生,不给玩手机就哭、就闹;中学生不给手机就喊、就叫,个别的甚至跳楼;一些大学生,进大学校门后万事大吉,于是开始玩起来了:拿着手机进教室,并且玩个不停。有智者说:“你若让孩子学坏,就交给他一部手机”。
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因篇幅所限,我只能讲三点原则性建议: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引导,让“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本事你怎么能为社会服务?怎么能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思想深入人心。二是方法上要形成学校与家长合力育人的局面。要告诉孩子们:十几年的读书苦是必须要吃的,不吃十几年的读书苦,就意味着要吃一辈子的苦。我曾经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一手好文章是你人生的硬核》,因为任何一个单位的一把手都希望他的手下有一支“硬笔”,你能写一手好文章还怕找不到工作吗?甚至还怕不被重用吗?另一篇是《雕虫小技,掌握多了就是人生之技》,哪位领导、哪个人都喜欢心灵手巧之人。有些东西,不一定样样精通,但要懂、要会,你啥都不懂、啥都不会,在这个世上你还怎么混?三是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政课”教育,力争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皆优的状态。特别是孝与爱的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让孩子们知道:世间最疼你、最爱你的人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没有爷爷奶奶就没有你爸爸;没有外公外婆就没有你妈妈;没有你爸爸妈妈就没有你。一个孩子有了爱和孝,他再坏也坏不到哪去的。这也算是“林氏草根理论”吧!
总之,由于我国已46年没有真正的打仗了,起码两代人都生活在和平年代,如今物质极大的丰富,衣食无忧,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美好生活,尤其是未成年人,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懒惰、厌学、怕苦、怕累、高傲、蛮横、骄狂、甚至自闭、自私、唯我独尊的坏脾气,必须引起家庭、社会及国家的高度重视了,否则,再过一两代人,我中华民族离真正的“东亚病夫”真的就不远了。这并非危言耸听!
读“三缺三怕三瘾”文之悟
作者:杨权利
读完林老师关于未成年人“三缺三怕三瘾”之文,我这个当兵出身,又当了20多年的老师,真是感慨万分,特别有同感。
通篇从头到尾、字里行间的对当今未成年人的忧思如重锤敲在我的心砍上。作者以二十余年“思政课”教育的经验为基,点出的问题尖锐却真实,让每个关注下一代成长的人都无法回避。
“三缺”的剖析尤为戳中痛点。当孩子们对国庆、建党纪念日的记忆模糊,甚至一问三不知的状态展现在眼前,却对洋节日如数家珍;当餐诸如桌浪费成常态、节俭美德被淡忘;当自我中心成普遍心理,不懂体谅他人——这些细节的背后,是爱的教育在家庭与学校中的弱化。而“三怕”更折射出当下成长环境的隐忧:怕读书的浮躁、怕吃苦的娇惯、怕锻炼的孱弱,让“少年强”的愿景面临挑战。
最令人警醒的是“三瘾”。电脑、动画、手机构筑的虚拟世界,正在悄悄吞噬孩子们的专注力与自控力。作者描述的“手不离机”、“不催不做”等现象,并非夸张,而是许多家庭的日常。这种沉迷的背后,是现实中陪伴的缺失与引导的乏力。
文章的价值,不仅在于指出问题,更在于唤起责任。家庭的言传身教、学校的思政浸润、社会风气的引导,三者缺一不可。正如作者所言,爱与孝是立身之本,学识与体魄是成长之基。唯有家、校、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让孩子们走出“三缺三怕三瘾”的困境,真正成长为有爱心、有孝心、有勇气,能吃苦、爱读书、强体魄的新一代。这不仅是对每个家庭的期许,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希望。
以初心护成长 以责任育新人
作者 :刘小源
拜读林老师的“三缺三怕三瘾”文,感触良多,似有击打心胸的感觉。
林老师结合23年“思政课”教育实践提出的“未成年人三缺三怕三瘾”观察,字里行间满是对下一代成长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担当。您扎根校园一线,从孩子们的认知习惯、行为表现中提炼出如此精准的教育痛点,既没有回避当下未成年人成长中的现实问题,更以“林氏草根理论”的通俗智慧给出方向,读来既让人警醒,更让人感受到一位教育者的初心与温度。
您提到的“三缺”,恰恰点出了当代未成年人品德培育中最该夯实的根基。“缺爱心”的背后,不是孩子不懂爱,而是我们需要更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当您在课堂上让孩子们思考“天花板是谁盖的、饭菜是谁种的”,用最朴素的关联让他们理解“人与人的紧密联结”,这种把“爱国、爱社会、爱他人”落到具体生活场景的方式,远比空洞的口号更有力量。而“缺孝心”的提醒,更让我们反思: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是否少了些让孩子感受“父母辛劳”的机会?或许陪父母买一次菜、看一次父母工作的场景,比反复说教“要孝顺”更能让“孝”的种子生根。至于“缺勇敢”,您引用孔子“仁智勇”的智慧,点出“勇是关键”,这恰恰戳中了当下教育中“过度保护”的短板——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引导他们承担,才能让“勇敢”与“担当”真正成为他们的品格底色。
再看“三怕”,每一点都值得家长和学校共同反思。“怕读书”的背后,是孩子还没有真正理解“短期吃苦与长期受益”的关系,您那句“再难也就十几年,不扛过去就要难一辈子”话语,直白却深刻,正是需要反复传递给孩子们的成长道理。“怕吃苦”则像一面镜子,照出当下部分家庭“过度溺爱”的问题——曾国藩“看孩子读书、起床、做家务”的标准,放到今天依然是教育的良方,让孩子早点体会“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责任,才能避免他们长成“躲在舒适区里的巨婴”。而“怕锻炼”带来的体能短板,更需要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多些户外玩耍的时间,少些电子产品的依赖,让孩子在奔跑跳跃中感受“健康的力量”,这才是成长最坚实的基础。
最后谈到的“三瘾”,更是当下未成年人教育中绕不开的挑战。“电脑瘾”、“动画瘾”、“手机瘾”的本质,不是电子设备的错,而是孩子“兴趣边界”与“自控能力”的缺失。您提到“小学生写作业看动画、中学生不给手机就闹”的场景,真实得让人心疼——这时候更需要的不是“一刀切禁止”,而是家长用“高质量陪伴”引导:陪孩子读一本有趣的课外书,带他们做一次手工,或是一起打一场球,用更丰富的兴趣替代“电子依赖”,才能帮助孩子找回成长本该有的生动与多元。而您那句“你若让孩子学坏,就交给他一部手机”,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提醒我们: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有责任帮孩子守住“使用电子设备的边界”。
最让人触动的,是您文末那句“一个孩子有了爱和孝,再坏也坏不到哪去”的警言。这朴素的道理,恰恰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无论是“三缺”、“三怕”还是“三瘾”,只要我们把“爱与孝”的教育融入日常,用“思政课”传递正向价值观,用家校合力搭建成长平台,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担当”、愿意“付出”,就一定能帮他们走出成长的困境。
林老师23年如一日关注未成年人成长,这份坚守与热忱,本身就是对“教育者责任”最好的诠释。您的思考不仅是对当下教育的提醒,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培养能担当的“接班人”,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藏在每一次课堂上的用心讲解、每一次与家长的耐心沟通、每一次对孩子的真诚引导里。这份对下一代的期许,值得我们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细细品味、躬身践行。
读“三缺三怕三瘾”文有感
作者:韦广都
林老师的“林氏草根理论”把当下众多未成年人概括为“三缺三怕三瘾”,很有新,读后更感到亲切、真实和殷殷的社会责任感。
先是“三缺”。缺爱国、爱社会、爱他人之爱心;缺知恩图报、敬养父母的孝心;缺敢想敢做、勇于担当的勇敢之心。随之伴生“三怕”——怕读书、怕吃苦、怕锻炼,使众多的孩子在学业、生活、体质上全面“软化”。又染“三瘾”——电脑瘾、动画瘾、手机瘾,沉溺虚拟,疏离现实。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高度关注。
“三缺”指缺爱心、缺孝心、缺勇敢。缺爱心表现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情感淡薄,过度关注西方生活方式及重大节日,却忽视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大纪念日,且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缺孝心体现为漠视父母养育之恩,甚至顶撞施暴;缺勇敢则是行事畏缩,缺乏担当与个性。“三怕”,即:怕读书、怕吃苦、怕锻炼。不少未成年人不愿面对读书的辛苦,贪图安逸,周末睡懒觉、依赖空调;体能也普遍较差,跳远、跳木马等基础训练都难以完成。“三瘾”,包括电脑瘾、动画瘾、手机瘾。一些中学生沉迷电脑,锁门不与家人沟通;小学生边看动画边写作业,需催促才行动;大、中学生普遍“手不离机”,甚至有个别因不给手机出现极端跳楼的行为。
“林氏草根理论”在文中也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首先是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把“不读书就要吃一辈子苦”的警钟敲进孩子心里,让孩子明白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性。其次是在学校、家长间同向发力,强调读书苦与人生苦的关联,用严格作息、劳动实践、体育锻炼重塑意志与体魄。再次是要以高质量的“思政课”灌输孝亲爱群之德,使“德智体美劳”五维并举,把勤俭、感恩、勇敢、担当重新铸进民族下一代的灵魂,“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让吾辈自强,方能避免“东亚病夫”的历史悲剧重演,确保祖国未来接班人真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
桂林都市文艺社机构
社长:林耀平
终身荣誉社长:黄家城(桂林都市文学社总社社长)
荣誉社长:黄蓓蓓 文长海 韦天喜 江开华
副社长:李运德 孙炎宏 李席林 杨爱国 桂太平 加阅 董芝 张学超 王庆福 肖永传 韦天喜 唐奇芳 李文涛 赵荣新 隆光诚 廖家驹
顾问:蒋官军 周卡宁 雅兰 赵淬 王学志 随风 廖明东 胡自立 唐祥玉 祁培成 周牧游
执行总编兼审稿:胡桂芹(韵芘胡桂芹)
主播副社长:虹 宁卫 清风
主播顾问兼文学顾问:虹 清风 伊岚 山谷幽兰 紫燕 心太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