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酒长安
文/惠锋
长安的酒气,是从清晨就浮漾起来的。
岁末坊门初开,寒霜尚凝于曲江池畔的枯苇之上,西市临街几处肆铺的厚重门帘便已被撩开。浊白色的新酒香气混着蒸腾的热气,猛地撞入凛冽的寒意之中,顷刻弥漫开去。酒肆门口悬着斑驳的酒旗,湿漉漉地垂着,旗上墨写的“新丰美酒斗十千”字样几乎化开,又被朔风吹得猎猎作响。旗影之下,胡饼焦香、羊肉汤的膻气与酝酿未久的酒浆气息纠缠不休,构成这座煌煌帝都最为粗粝又最为真实的第一缕市声。胡商高鼻深目,裹着厚重的皮毛,呼着白气掀帘而入,抛下几枚沉甸甸的开元通宝,身后驮满香料宝石的骆驼则安静立于街角,咀嚼着沾染霜粒的草料。酒还未曾温热,一种夹杂着异域风情与市井生机的暖意,已在这清寒的底色里,悄然氤氲开来。
真正让长安的酒香由浊转清、由浓入醇的,是那些从宫廷朱门、公侯邸宅深处飘溢而出的琼浆玉液。沉香亭畔,华清宫内,琉璃盏、夜光杯交错叠映,映照着霓裳羽衣的流光溢彩。御酒澄澈如冰,其气清冽如春山晨露,斟入白玉杯中,便泛出淡淡的琥珀光泽——那是龙涎香与无数珍奇花果秘制酝酿的奇香。酒盏递传之间,君臣的笑语,贵妃的琵琶,梨园子弟的清歌,皆融入这无上醇醪的气息里,升腾起一个金碧辉煌却也稍纵即逝的盛世幻梦。玄宗皇帝曾以这御酒亲赐诗仙李白,命其醉后赋诗。那人醉眼朦胧,提笔蘸墨,竟令高力士脱靴、杨国忠捧砚,狂放之态惊世骇俗。那一瞬,权力的巍峨与诗意的桀骜在酒香中奇妙对峙又短暂交融,仿佛整个盛唐的华彩与疏狂,都被蒸馏于这杯盏之内,光华灼灼,令人不敢逼视。
然而长安酒魂最炽烈、最自由的燃烧,却是在那些喧嚣流淌的市井长河之中。东市酒垆星罗棋布,酒旗在风中翻飞如鸟翼。胡姬酒肆尤为瞩目,金发碧眼的女子倚门而立,高髻上金步摇微微晃动,琵琶声自帘内传出,带着异域的婉转与跳脱。浓烈的西域葡萄酒“三勒浆”盛在硕大的兽首玛瑙杯中,色殷红如血绛,香气馥郁得几乎令人窒息。这里是李白流连忘返的去处:“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他仗剑而来,掷金沽酒,醉后便在壁上挥毫,诗句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恣肆汪洋,仿佛要将这胡姬的琵琶、这西域的浓酒、这大唐的浩荡长风,全部揉碎,再泼洒成纸上酣畅淋漓的墨迹。浊酒与清诗,市井的喧腾与灵魂的绝唱,在他身上锻造出一种奇异的合金,光芒刺破一切世俗的藩篱。

长安的酒价,亦是市井百态的晴雨表。寻常里巷的浊酒寡淡,斗值不过十数文钱,足以慰藉贩夫走卒一日辛劳后的疲惫筋骨。杜甫困居城南少陵时,每每典当春衣,只为换取那“恰有三百青铜钱”的一斗浊醪,用以浇胸中块垒。而西域名酒“剑南烧春”,色泽清亮如泉,入口却烈如刀锋,其价动辄“斗十千”,寻常士子只能望而兴叹。酒价的参差,映照出这座帝都森严的等级与流转的炎凉。那些未第的举子,囊中羞涩,往往聚在简陋的壁角檐下,买最廉价的村醪,分而饮之。几盏薄酒下肚,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胸中锦绣文章与不得志的郁勃之气,尽数倾倒在粗陶碗中。杯盘狼藉之际,有人伏案痛哭,有人击箸高歌,杯盏碰撞之声间杂着诗篇的碎片,在昏黄的灯火下漂浮、回荡,凝固成大唐盛世肌理深处几许真实的灰暗褶皱与不甘的潮音。
酒入愁肠,往往化作百转千回的诗句。长安的雨夜最宜独酌。窗外檐溜如注,烛泪缓缓堆积。李商隐独坐书斋,捻动着案头温润的玉杯。杯中琥珀色的光影摇曳不定,映照着他沉静却深邃如古井的眼眸。“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酒意微醺间,故园的身影与巴山迷离的夜雨在杯中光影里悄然重叠、荡漾。杯中物非但未能消愁,反而像投入幽潭的石子,激起了更辽远、更无从捕捉的惆怅涟漪,最终凝结成无题诗中那些凄美迷离、光华内敛的珠玉之句。
边塞烽火亦在酒中淬炼出壮烈的诗行。将士出征,城楼饯别,酒碗沉重如铁,盛满的不仅是酒浆,更是血色与沙尘的预言。酒浆泼洒入喉,灼烧着肺腑,也点燃了胸中视死如归的烈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笔下那瞬间的华美与仓促的催逼,在酒气蒸腾中定格成悲壮的永恒雕像。酒是壮行之胆,亦是断肠之刃,边塞诗那金铁交鸣的铿锵之下,浸透的正是这浓烈酒液与家国血泪交织而成的复杂底色。
盛世崩裂之声初起于渔阳鼙鼓,而最终的回响,却沉沉地砸落在长安坊间的简陋酒桌之上。安史乱后,诗人杜甫拖着疲惫的病骨,辗转流离后终于踏入面目全非的旧都。他寻到一处旧识的酒肆角落坐下,要了一角最平常的村醪。浑浊的酒液在粗陶碗中晃动,映出诗人沟壑纵横的面容和满城萧瑟的秋意。举杯欲饮,指尖却剧烈地颤抖起来——“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这浑浊的酒浆,不再是意气风发的催生剂,成为国破家亡、身世飘零最苦涩的见证。它沉甸甸地压住舌尖,咽下的每一口,都混合着时代的血泪与个人的悲辛,其味之浓烈疼痛,远胜于世间任何一道辛辣的琼浆。帝国盛极而衰的挽歌,被诗人就着这杯浊酒,一字一字地刻进历史的肌理,沉重如山。
晚唐斜阳残照,长安的酒意弥漫着末世的微茫与清醒。杜牧登上乐游原,望尽长安的万家灯火渐次淹没于苍茫暮色。手中杯盏里晃动着残余的酒液,如同王朝最后的余晖。“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这酒,喝出了繁华落尽后的萧索,也喝出了一份冷眼旁观的清醒。酒气蒸腾中,昔日的虹霓早已黯淡,只余下诗人洞穿历史迷雾的深邃目光。而在李商隐的笔下,酒更是沉入了心灵最幽微曲折的角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微妙情愫,“身无彩凤双飞翼”的怅惘,皆在独酌的微醺中发酵、延展。晚唐的酒盏里,盛着的已非盛世的豪情,而是试图在历史废墟的缝隙中,捕捉人性微光与心灵震颤的执拗探寻。
千年风烟散尽,长安的坊市宫阙早已化作史册中模糊的轮廓与地底沉睡的瓦砾。然而,当我们在某个寂静的夜晚,轻轻翻开那泛黄的诗卷——李白举杯邀来的月光,依然清泠泠地洒落书案;杜甫饮下的那杯浊酒的苦涩,仿佛依然在舌尖隐隐回荡。剑南烧春的烈焰似乎仍在灼烧喉咙,胡姬肆中葡萄酒的浓香犹在鼻端缭绕。那些曾被诗人一饮而尽的酒液,早已浸透墨迹,化作纸上奔涌的星河、惊雷般的绝唱与低回无尽的叹息。
长安的魂魄,是由诗歌与美酒共同浇铸的不朽之魂。诗是酒的筋骨魂魄,在墨痕中站立起来,凌空而舞,千年不坠;酒是诗的精血神韵,在时光的窖藏中愈发醇冽,散发着穿透历史尘埃的永恒芬芳。朱雀大街的车辙或许被黄沙深埋,兴庆宫的笙箫也消散于虚空,但只要那些被酒气浸润的诗行仍在被吟诵,长安——那座诗酒交织而成的璀璨之城,便永远矗立在民族精神的最高处,以其不灭的光焰,照亮每一颗向往自由与浪漫的灵魂。
诗酒长安,醉里乾坤,便是盛唐留给我们最瑰丽、最深沉、也最不朽的一场大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