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打破冷漠阴霾,重拾善意暖阳
作者:张忠信
在信息洪流奔涌的时代,“新闻每天发生,视觉各有不同”,而“老人倒了不敢扶,困难群体不敢帮,害怕被敲诈”的现象,宛如一片阴影,笼罩在社会的道德晴空之上,成为公众热议的痛点;不过,“感恩的人还是占大多数”,又恰似穿透阴霾的暖阳,给予我们希望与力量。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心理与现实因素,亟待我们深入剖析与理性审视。
“老人倒了不敢扶,困难群体不敢帮”,这般社会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从心理层面而言,人皆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当扶起老人、帮助困难群体可能面临被敲诈的风险,付出时间、精力乃至金钱的代价时,许多人在行动前便会踌躇再三。南京彭宇案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其判决结果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扶”这一逻辑,像一根刺扎在公众心头,让善意在恐惧与担忧中蜷缩。后续诸多类似事件的曝光,更如重锤一般,不断强化人们心中的顾虑,使得冷漠成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无奈选择。
从社会环境角度分析,信任缺失是这一现象的重要成因。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部分人过于追逐物质利益,导致道德滑坡,社会信任体系遭受冲击。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信任,让助人者在伸出援手时充满不安。此外,媒体对负面事件的过度聚焦与渲染,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风险,使得公众产生“被敲诈是大概率事件”的错觉。例如,一些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为吸引眼球,采用夸张的标题和片面的解读,让公众在信息接收中逐渐形成刻板印象,加剧社会的冷漠氛围。
但我们绝不能因这一现象而忽视社会中涌动的暖流。事实上,感恩的人仍是社会主流,善良与爱心从未缺席。无数志愿者活跃在扶贫帮困的一线,为困难群体送去温暖与希望;在街头巷尾,陌生人之间相互帮扶的善举也时有发生,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人性的美好。就像那位在暴雨中坚守岗位,帮助路人推车、疏导交通的交警;还有那些自发为贫困山区儿童捐赠衣物和书籍的爱心人士,他们的行为如点点繁星,照亮社会的每个角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为了驱散冷漠的阴霾,让善意暖阳普照大地,我们需多方努力。完善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要明确救助者的权益保障和讹诈者的法律责任,让助人者无后顾之忧,让讹诈者付出沉重代价。例如,一些地方出台的“好人法”,明确规定见义勇为者在符合条件下的免责条款,为善意行为撑起法律保护伞。媒体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秉持客观、全面的报道原则,在关注负面事件的同时,更要大力弘扬正能量事迹,引导积极的舆论导向。像央视《感动中国》栏目,多年来持续报道各行各业的道德楷模与暖心故事,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此外,加强道德教育、培育信任文化也是关键,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从社区活动到社会宣传,全方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建社会信任,让助人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老人倒了不敢扶,困难群体不敢帮”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但更应看到感恩与善良的主流力量。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从法律、舆论、教育等多方面着手,就一定能打破冷漠坚冰,让社会充满温暖与善意,让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