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高庆
2025年8月27日,客家寻根研学研讨会在大谷关客家之源纪念馆召开。洛阳市侨联四级调研员陈红超、洛阳客家联合会会长王群乐、书记赵社民、常务副会长安锋,执行副会长杨亮、孙文东,副会长王静、李焕有,监事长祝成潮,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仝红星,伊滨区政协工委主任马少军、机关联络委主任赵云全,客家之源纪念馆馆长任宝燕等参加。
研讨会由王群乐主持。安锋详细介绍了《客家祖根地洛阳研学方案》。大家围绕研学项目的价值、研学目标、研学重点、研学设计、专家团队、合作模式等六个关键方面进行J深入研讨,既强调洛阳作为客家祖根地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明确了研学项目在传承客家文化、培育青少年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目标,提出了多元化的研学课程设计与多主体协同的合作模式。
马少军表示,伊滨区始终把客家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摆在重要位置,不仅完善了纪念馆周边的交通、接待等配套设施,还联合文旅部门挖掘整理了大谷关古道、客家迁徙历史遗存等一批研学资源,为研学项目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协调联动作用,为研学项目提供政策扶持、场地保障和服务对接,更要保障好、服务好,让“客家寻根洛阳研学”在伊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王群乐在总结中说,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洛阳作为客家祖根地,推动寻根研学事业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连接海内外客家儿女的纽带,这次研讨会为“客家寻根洛阳研学”开了个好头,要完善方案,广泛联系,扎实推进,有效实施。陈红超在讲话中指出,客家寻根研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打破地域与思维局限,客联会及伊滨区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和行业研学产业发展的先进模式,打开智慧之门,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在与各高校及具备国际交流资质的研学公司建立深度合作的基础上,要着力打造“客家寻根洛阳研学”特色品牌,提升洛阳作为客家祖根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建议尝试对口交流模式,主动牵线马来西亚等海内外客家聚居地的学校与洛阳市名校建立签约结对关系,设计开展师生互访、家庭家访等交流活动,通过面对面的互动,让海外客家后裔更直观地感受祖根地文化,增进对洛阳的情感联结,推动洛阳文化向国际舞台。
洛阳客家联合会、伊滨区相关部门、客家之源纪念馆等单位将根据研讨会达成的共识,进一步细化完善研学方案,加快推进与高校、研学机构、海外客家社团的对接合作,逐步落地各项研学项目与交流活动。更好地发挥客家祖根地的文化辐射作用,吸引更多海内外客家儿女回到洛阳寻根问祖、研学交流,推动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为洛阳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洛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城,让客家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