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诗会暨2025《南方文鉴》(增补版)发行式29日晚七夕节临江举行】
品茶 · 品酒 · 品诗乐
赏月 · 赏楼 · 赏秋香
📍 地点:立中堂民国影像博物馆(武昌斗级营文创区 徐荣廷公馆)三楼望江观鹤露天平台
🕖 时间:2025年8月29日(星期五)七夕夜 晚上7点7分
🎤 主办:武汉诗人联盟 × 华中星空联盟 × 立中堂民国影像博物馆
🤝 协办:汉口码头(铁骨金汤)酒、古华文化(汉服)社、六口茶(相亲)社、恩施商会、咸丰商会、打野营汽车俱乐部、楚汉摄影俱乐部、蘭陵会馆、蘭陵书院等......
′以文为炬,聚民间之力燃 文坛烽火
——赞李更与《南方文鉴》
◎红榜作家 周西忠

在中国当代文化版图上,李更始终是自带锋芒的存在。作为最具冲击力的文化大咖,他从不囿于书斋的安逸了,反而俯身扎根民间,以一己热忱汇聚数百创作者的力量;一手创办并持续推动《南方文鉴》生长,让这系列文学巨著在岁月里愈发厚重,恰如古人“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发愤姿态,在当代文坛写下滚烫的注脚。
若文学如旗,《南方文鉴》无疑是在峰顶飘扬得最晃眼的一面。
(开本700X100,字数962千字,增补版1532千字。)旁人办刊多求稳妥,李更偏要破局。他深知民间藏着最鲜活的文学生命力,便走街串巷寻访创作者,从市井写手的随笔到乡土诗人的短章,从老匠人的回忆录到青年学子的思辨文,只要文字里有真诚与力量,便被他纳人《南方文鉴》的版图。这份坚持,像极了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执着——当年蒲松龄在柳泉设茶,邀路人讲奇闻,终成《聊斋志异》;如今李更聚民间文力,让时代的风土人情、时代心声,都在文鉴里有了落脚处。
尤其今年,《南方文鉴》一年出两本,增补版更是以一千二百页码、一百五十万字的体量震撼文坛。这份"拼命",是李更对文化初心的坚守,李更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文化力量,从来都在对热爱的坚守里,在对责任的担当里。
《南方文鉴》是李更以文化为纽带,为民间创作者筑起的精神家园。而李更身上的文化热忱,也正借着这一本本厚重的巨著,在大地上传递不息,让更多人看见:当民间之力与发愤之心相遇,便能在文学的长河里,激荡出最动人的浪花,发起最强力的进军,已如李城外先生在序言里所言:
“……自从近些年读到一本本砖头一般厚重的《南方文鉴》,不觉眼前一亮。人大体是喜新厌旧的,换个口味,味道自然大不相同,堪称"好极了"。说它是在民间也好,说它属江湖也罢,反正被王蒙先生称为"文坛冷枪手",以"文晃晃"为荣的李更用一人之力坚持办了十多年,且稿源不断,其中不乏名家大碗和民间高人成为铁杆作者,如此情景,已成为文学庙堂以外的佳话。要知道,今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可谓多矣,像(李更)这样自掏腰包为文友们服务,心甘情愿做学慈善事业的"傻瓜"已属凤毛麟角。李更已算得上功成名就,像他这样出书几十本,每每在圈内弄出声响。他又属双栖文人,有双板斧,除文章之外,于丹青亦有童子功,身为作家而出版大型画册,更是牛皮哄哄。还有一点,个人而敢打"南方"的牌子,当是有相当的胆量和底气的。我顽固地相信,将来的文学史不仅仅是官方写的,民间"书记员"的作品或许更有读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