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旧书见证了孩子的成长
作者 权郁
一场秋雨浇灭了酷暑高温,迎着九月的晨光,小孙子高高兴兴去“西大”报到。当他攥着报名单回到家,我迎上去先问学费,他掰着手指算:“学费八千,书费学校要七百,不过我找学长买了旧书,一百块就够了。”
我下意识皱了眉:“旧书多不卫生,别人翻来覆去的,差那几百块钱吗?奶奶给你补,咱买新的。”在我心里,孙辈的事从来该“宽裕着来”。他打小在三代人的疼惜里长大,吃穿用度从没亏过,宁愿自已省点,也信奉“再穷不能穷孩子”,哪曾想过让他用别人用过的东西。
可孩子接下来的话,像颗小石子投进我心里,溅起一圈圈涟漪:“奶奶,钱您愿意花是疼我,但印一本书要耗费很多纸张,要砍树、要耗水,能省一本是一本,你们不是常说,有限的资源不能浪费吗!”
我盯着他认真的眉眼,突然想起半年前——那时候他还总嫌球鞋不够新潮,T恤穿两次就扔在一边,矿泉水喝半瓶扔半瓶,喝酸奶瓶底总留下厚厚一层,我念叨两句“别浪费”,他还会撇嘴说“现在谁还在乎这个”。不过短短半年,那个爱挥霍的小子,怎么就把“节约资源”挂在了嘴边?
儿时的小孙子(我想长大)
后来我才慢慢琢磨明白,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突然的“开窍”。或许是今年夏天,他看着父亲顶着四十度高温加班加点,衬衫湿得能拧出水;或许是每次交补课费,他看到母亲悄悄算着账单叹气;又或许是即将踏入大学校门,他开始试着把“自己”放进更宽的世界里,懂得了“资源”不只是商店里的商品,更是所有人要一起守护的东西。
其实我们这代人,曾是把“勤俭节约”刻在生活里的。小时候粮食紧张,一粒米都舍不得丟掉;衣服穿旧了改改给弟妹,穿补丁衣服也不觉得寒酸;连铅笔头都要套上笔帽接着用,总听老人说“好日子是省出来的”。可随着日子越过越宽裕,货架上的东西越来越丰富,我们反倒慢慢淡忘了这份初心——买东西不再看“需不需要”,只看“想不想要”;旧物还没坏就换新,觉得“将就用”是委屈自己;甚至像我一开始那样,把“舍得花钱”当成对孩子的疼惜,却忘了“节约”从不是穷日子的妥协,而是对物力的敬畏。
更让我触动的是,我们老一辈人其实一直揪着心,总担心独生子女没吃过苦,泡在蜜罐里长大,不懂柴米油盐的珍贵,更传承不下“勤俭节约”的老理。可看着孙子为一本旧书认真盘算,为节约资源据理力争,我突然就松了口气:原来我们都小瞧了孩子,他们人生观的形成,从不是被动接受,而是有着自己的逻辑。他们会从父母的辛劳里读懂责任,从对世界的认知里理解资源可贵,传承优良品质时,也有着自己的成长轨迹和独特理解,这份通透,难得比我们老一辈看得更深、更远。这份发现,比他考上名牌大学更让我欣慰,也彻底放下了心里的那块石头。
如今打开新闻,资源短缺早已不是遥远的话题:森林覆盖率的警示、淡水资源的紧张、工业废料的堆积,每一组数据都在提醒我们,地球的“家底”正在被快速消耗。而资源再利用,从来不是“可做可不做”的小事,而是迫在眉睫的社会课题。一本旧书的循环,能少砍一棵树;一件旧衣的传递,能减少一份染料污染;一次旧物的改造,能降低一份垃圾处理的负担。可现实里,太多人还抱着“不差钱”的想法,把崭新的东西随手丢弃,觉得“再利用”是“寒酸”,把“节约”当成“过时”,却忘了每一次浪费,都是在透支我们共同的未来。
上大学的小孙子(我长大了)
其实细想,孩子的选择,恰是接上了我们老祖宗的传统,勤俭节约从来不是穷日子里的“将就”,而是刻在民族骨子里的传统美德。小时候听长辈讲,过去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是缺衣少食,而是懂得“物力维艰”;老一辈总把洗菜水留着冲厕所,把旧报纸叠起来当收纳,不是吝啬,而是明白“惜物就是惜福”。这份美德,藏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家训里,藏在“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教诲中,从来不该随着生活变好而被淡忘。反而在资源紧张的今天,更需要我们把它捡起来、传下去。不是要大家过苦日子,而是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多一份考量:少买一件非必需的物品,多循环一次可用的旧物,都是对美德的践行。
曾听人说,现在的独生子女是“被宠坏的一代”,自私、娇气,只知道伸手要。可看着孙子手里那本带着学长笔记的旧书,我忽然觉得,这样的说法太偏狭了。我们总怕孩子吃了“苦”,把最好的都堆到他们面前,却忘了,真正的成长从不是物质堆出来的。当孩子开始看见父母的辛苦,开始在意看不见的资源,这份懂得,才是比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更珍贵的成长。而对我们来说,孩子的这一举动哪里只是“懂事”,更像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是他帮我们找回了差点丢掉的美德,让我们明白,不管日子多富裕,“节约”这两个字,永远不该过时。
晚上,我把孙子的旧书翻了翻,纸页上有淡淡的铅笔痕迹,是学长划的重点。忽然就很欣慰:我的孙子不仅要成为大学生,更在学着成为一个懂得珍惜、心里装着别人的人。
原来孩子从不是“长不大”,只是我们没看见,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悄悄接住生活教给的功课,然后在某个瞬间,突然长成让我们惊喜的模样。而这份成长里藏着的,不只是一个孩子的懂事,更是一个家庭、一代人对“珍惜”最好的传承。比金钱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懂得,每一份资源都值得被善待,每一份付出都该被看见。若更多人能像孩子这样,把“再利用”放进生活的细节里,把“节约”当成习惯,我们才能给未来留住更多生机,也让勤俭节约的美德,在代代相传中愈发鲜亮。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权郁,原铁二师八团学生十四连文书。中共党员,大学研究生学历,副高职称(主任记者)三线退场后被选为干部,先后在县委宣传部当过通讯员,在团省委《当代青年》杂志社担任过采编室主任,总编助理。后调入西安电视台担任过综艺部主任、新闻综合频道副总监,直到退休。曾在《陕西日报》《八小时以外》,《青年一代》等数十家国家正式刊物上发表文章近百篇,拍摄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曾荣获各种奖项,有一部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主编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