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公元354年晚春三月之初,42位贤达有识之士相约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为了祈福消灾、饮酒作诗和畅谈人生聚在一起。高耸的山峰,翠绿的竹林,清泉在石上淙淙……人站在高处,仰首可观览宇宙的浩大苍茫,低头可看大地万物众生,眼力舒展胸怀开阔。我们来到亭子周围的溪水旁边依次排列坐好,在木制涂漆的酒杯中盛美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漂流,杯停在谁面前谁就即兴赋诗,未能完成者则需饮酒或者罚酒三杯。
春山传来几声鸟鸣,酒杯顺水漂流至司徒谢安面前,只见他沉吟片刻,有了:“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此言执,寄傲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迥霄垂雾,凝泉散流。”众人听罢赞不绝口。酒杯继续缓缓旋转,在王涣之面前停下。王涣之捋捋胡须,随即脱口而出:“去来悠悠子。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大家都点点头。接着酒杯又转到一人面前,那人想了一想又摇摇头,自觉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哈哈大笑。
酒杯像一朵紫红杜鹃花随水在四季生命轮回中打转,这回轮到了山东诸城人士听庐主人——许传良。他抿嘴一笑,不假思索从容吟到:“千年一曲望江南,三昧茶香春正酣。新意氤氲承万户,细风斜柳尽清涵。”我连连拍手称好,说:“良兄,江南处处好风光。”坐在他旁边,依次就该我作诗了。我是湖南人,住长沙梅溪湖畔,于是我念到:
画 心
采薇
一切唯心造,于是想画一幅画
画一条大江浩荡,是心中气象恢宏
画岸边怪石嶙峋,是心中高逸狷介
画小舟,画你高歌,与我逸兴同饮万古愁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时光不会老,酒杯君莫停
权杖撼不动春水,黄金买不来流云
画的足够真,山水会动,会从画中走出来
你看,梅溪湖畔的树叶,一半是山在投影
一半是水在燃烧
右将军令稽内史王羲之听闻,“这是新诗啊。”我回答:“正是,中国诗歌自《诗经》和唐诗宋词以来一直在不断变化发展,从来没有停止断流。新诗便是在此之上立足于时代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的结果。”王羲之欣然应允,“甚好,笔墨亦当如此”。于是提笔作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听庐,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相逢是偶然也是必然。我小时候学隶书,“金鸡报晓”作品参加了常德市青少年宫展览。学习欧阳询楷书字帖《九成宫醴泉铭》,父亲为我买来方格宣纸和刻了名章,可惜我没能坚持下去。时隔多年,送女儿去书法培训班,陪读的同时竟然再度自学行书。2019年我寻访绍兴,专门去博物馆看了王羲之的书法特展,惊叹他书法“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飘逸灵动的艺术风格,仰慕向往之。恰巧这时我遇见了“墨池”,也遇见了听庐。
听庐主人许传良,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协理事,诸城市文化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诸城市书法美术协会主席。获文化部“群星璀璨”全国展金奖、山东省最高文艺奖“泰山文艺奖”等多种荣誉。其书法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各类书法展,数十篇理论文章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
“墨池”如果是梧桐,听庐则是凤凰。他在墨池上开讲,第一次是用十四节课,逐一讲解二王尺牍经典作品的精准临摹方法。比如《快雪时晴帖》《奉橘帖》《得示帖》《忧悬帖》等,在详细讲解中重点解决“虚实、曲直、聚散、轻重、大小、留白、收放、点线……”等主要问题。我在线报了他的课程,他每次讲解都条理清晰,详细明确,还能触类旁通的借鉴诗歌、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作比喻,生动有趣不枯燥不乏味。对学员学书提出的问题,他也总是耐心解答并亲切有礼,反映了他优秀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在2020年的6月,他再次开课——《圣教序》的临摹与创作,有关用笔的方圆与起收、轻重与疾徐、连断与虚实、开合与对比、结构的松紧变化、结构的欹正变化、章法大小变化、章法字组变化、虚实变化、以及从意临到进行七绝、五律、七律创作的转换应用。精品的课程出扎实的学习效果,学员们因此都受益不浅,进步很快。
因为学习的缘故,我和听庐陆续有书法沟通交流。有时把书法作品发予他,他不吝指导,指出存在的不足问题和改进的方法。还经常寄来他的书法著作,比如《书学论稿》《尚简如许》。有一次,我收到一个牛皮大信封,里面是《“皆有可观”第十三届东坡文化节——东坡联盟城市名胜古迹主题书画作品展作品集》。他在白纸页上书:“文颖道友雅存。癸卯仲秋许传良”。鼓励之意,我在此深深感谢。在我人生失意与困顿时,请他写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他寄来作品,我跟着临摹,多临数遍则心平气静。许是苏轼的从容不迫,许是师长的帮助支持护佑。此外,我发诗歌作品给他一览,他回复:“晨起读专题诗作,愈见澄澈之境,难得难得!”再发行书作品,他又回复:“所写行书干净利落,唯落款有些琐碎。若再写,可以适当强化一下轻重变化,避免过于均匀。祝贺诗书并进!”2025年2月,我给听庐寄去普洱茶以表问候和答谢。很快就收到了他的顺丰回礼,一本书和一幅字。《苏轼密州》是一本以苏轼在密州创作的诗、词、文为插页的艺术笔记本。另一幅字是听庐的一首自作诗歌:“一日东风向暖吹,天涯问讯未曾迟。氤氲笔下超然忆,更籍茶香漫竹枝。落款:二十八日谢书友千里惠寄饼茶,密州潍水之畔听庐主人书”。我展开不禁莞尔,听庐诗歌朴质含蓄,似乎在不经意间,却最是动人。彼时,我正在书斋“竹筠堂”摩挲着我从故乡拾得来的两支空心竹竿。
《听逸如许》是继《得清如许》《尚简如许》之后,听庐主人近年来书法创作系列的第三本作品集。《听逸如许》封面设计雅致,纸张触感细腻,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文人气息。此集延续了他一贯清雅中有哲思的文风,收录的每一幅书法、每一篇文章,都传递了他对人生、自然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特的艺术审美追求。
具体而言,首先有别于仅有书法的作品集,它书法作品与理论文章并重。书法作品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采用条幅、对联、扇面、斗方、手卷等多种形式展现书法的艺术魅力,其书写内容涉及到生活各个方面,如历代文人经典诗文、自作诗文、佛经、书谱、画论、茶话、瓦拓题跋,甚至还有歌词《梅花引》。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坛经·护法品第九》节录,说的是武则天与唐中宗派遣内侍薛简诏请惠能入京讲授佛法,惠能以年老多病为由婉拒,并为其阐释禅宗核心教义。薛简问:“大师说不生也不灭,这和外道的说法有什么区别?”慧能大师说:“我所说的不生也不灭,是本来就没有生,现在也就无所谓灭,这和外道的说法是不同的。你如果要想获得佛法要领,只要对一切善与恶都不思考,自然就进入清净的心之本体了,那时你就清湛宁静,妙用像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穷无尽”。这段佳论因听庐的书法表达,抖落时间的尘埃展现在观者面前,让人感受到了佛法无穷的智慧和对内心的深切慰藉。所选内容也反映出听庐的学书视野广阔,博采众长,学问渊博。
正是基于常年学习和不断提高学术修养,他用专业的视角,结合书法实践活动,把心得体会归纳整理写成一篇篇独具特色的理论文章。比如《雅致逸韵》《锋向何方》《“行”稳致美》《界在何处》《气循“呼吸”来》《以曲为美》《书法之“厚”浅析》《渐变于斯》。其中《气循“呼吸”来》一文,他谈到“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处理呼吸的最佳手法是多用点,则呼吸无碍。但如果用点过多,就过于透气。对此补救手法之一,就可以多用线条来弥补”。还举例“时人创作魏碑作品,有意画上一些时断时连的界线,也可以认为是求得呼吸顺畅的一个特殊手法”。其实,这样的“呼吸”理论举一反三,不仅适用于书法,还有篆刻和诗歌。
其次,书法作品书体多样化。《听逸如许》收录了隶、草、行、楷多种书体约110件作品,其中行书和草书共70余件,楷书20余件,少量大草和隶书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既有传统书法的韵味,又不乏现代书法的创新特色。听庐在每一种书体中都能转换自如,体现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他的行书流畅自然,展现出他对于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的精准掌握;草书狂放不羁,彰显了他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自由挥洒的才情;楷书端庄稳重,每一笔划都可见他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严格的道德操守;隶书古朴典雅,有他穿越千年见贤见圣的静穆庄严之相。多样化的书体作品,展示了听庐全面的书法技艺,还有他在人生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其中,自作诗《甲辰十月十九日初访同志画社归后记句》笔势流畅婉转、刚柔并济、气势充沛,与诗句“溪归北海扁舟里”的动态美感高度契合,似泛起尺幅之波奔涌入浩瀚北海,给人以视觉冲击力,能感受到他的心中激情与志存高远的豪迈。此外,写廖燕的《半幅亭视茗记》清雅脱俗、干净爽利、满纸烟云拂过是八百里洞庭的晴空碧波,有岳阳楼,有君山岛,有渔家结网,有白鹤向天歌……十行流墨远有不尽意,不尽意在湖上生明月。
《听逸如许》,听即是闭目,需用心灵去感受,用真我的生命去感受世间万物:天地的四季轮回、众生的名利权情、自己的贪嗔痴念。于是,见天地,知敬畏,所以谦逊;见众生,懂悲悯,所以宽容;见自己,明归途,所以超脱。因为心中有所见,知放下得大自在,得逸。如慧能大师所说,善恶是阴阳相对统一,不为善恶所束缚,遵从内心自在的活就是逸了。前有老子骑牛出函谷关,有竹林七贤青山纵酒,有八大山人白眼烂漫……逸可以兼济天下,也可以独善其身。听逸如许,听逸如听庐主人。人生百年,不过孤鸿影一掠,生命的意义在于感受和体验,不论悲喜。您看明月常在,花儿正红,我们紧抓光阴出门去寻找这份难得的“逸”吧。诗赠听庐,顺安!
月夜与友人聚
采薇
须是在子夜,我和听庐、船夫三人
摇橹赏月,玉色的清辉在盈盈流动
不谈政治,太重
不论历史,太长
不问芦苇处泊船,顺着月光前行
壶中的琼液笔直,溅到方木桌上
2025.8.17
作者简介:张文颖,笔名采薇。1982年生于湖南省常德市,现居长沙。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影评协会会员、长沙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