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垠 征途壮阔
——乌鲁木齐市红庙子道观举办《红庙子道观赋》座谈分享会 以中华传统文化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都市头条乌鲁木齐讯(李东 徐凤兰 贺菊英图文报道)为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2025年8月28日下午,乌鲁木齐市红庙子道观以“古赋新声传文脉,同心聚力固根基”为主题,举行《红庙子道观赋》座谈分享会。活动以辞赋为纽带,串联历史与当下、文化与共识,在墨香与声韵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深厚文化动能。
作为乌鲁木齐市政协统筹推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点活动之一,本次分享会特邀各界代表共赴文化之约。红庙子道观住持陈晓明道长、全国十佳辞赋家刘书环先生、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朗诵表演艺术家李书迪先生、新疆女企业家协会原副会长和天云女士、资深媒体人徐凤兰女士、摄影家贺菊英女士,与道观全体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共话赋作背后的文化传承,共探传统文化赋能的实践路径。
“一纸赋文,既是道观百年沧桑的缩影,更是中华文脉在边疆赓续的见证。”陈晓明道长在致辞中动情说道。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红庙子道观重建工程即将收官,而刘书环先生创作的《红庙子道观赋》,既有对道观历劫而存、道心不灭的历史回溯,也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共生的生动诠释,字里行间满含对家国的赤诚、对文化的敬畏,为道观的新生注入了深厚文化内涵。他强调,道观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将始终以尊道贵德、济世利人为核心理念,以文化为桥促进交往交流交融,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
“红庙子的一砖一瓦,都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道观的数百年历程,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 全国十佳辞赋家刘书环先生分享创作心路时表示,为撰写《红庙子道观赋》,曾多次走访道观旧址、查阅地方史料,深刻感受到这座道观“高举爱国旗帜、赓续文化根脉”的精神内核,从清代戍边时期的文化地标至今,始终是中华文化在边疆的“鲜活样本”。他坦言,选择在道观重建亮相前夕落笔,正是希望以赋文为媒介,让更多人读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深意,凝聚起既尊重传统,又适应时代,让传承更具生命力的磅礴力量。
著名朗诵表演艺术家李书迪先生带来的“声韵盛宴”,将氛围推向高潮。他现场播放了刚刚完成录制的《红庙子道观赋》诵读音频,醇厚悠扬的嗓音裹挟着真挚情感,时而如山河奔涌,时而如春风化雨,传递“历劫而道心不灭,传承而文脉永续”的坚韧,让在场嘉宾在声与文的交融中,沉浸式感受赋作的文化张力与精神高度。“这不仅是一次诵读,更是一次文化共鸣。”现场一位工作人员感慨,声韵中的力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具体、更可感的表达。
“以赋为媒搭建交流平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文化润疆‘实’起来,这是此次活动最珍贵的价值。”新疆女企业家联合会原副会长和天云女士在交流中提出,后续将联合文化界、企业界力量,邀请书法家挥毫创作赋文书法作品,制作成短视频在抖音、视频号等融媒体平台推广,推动《红庙子道观赋》的多元传播,让赋文中的文化精神触达更多群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连接百姓情感的“纽带”。
墨香未尽,初心绵长。整场座谈分享会在阵阵掌声中落下帷幕,而《红庙子道观赋》所承载的文化情怀与精神力量,却在嘉宾们的热议中持续发酵。正如赋文中所咏“春秋蝶变,不改初心之遵循;寒暑荣枯,未易正道之本真。”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旅,更是一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之旅,以辞赋为笔,以文化为帆,为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献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