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大地立文心·致赵德发
李恒昌
沂蒙的山风裹着60年代的土香掠过田埂时,
少年攥着麦穗望远方,掌心已印下土地的纹路——
那纹路后来成了稿纸上的脉络,
让每粒文字都带着泥土的呼吸,扎根灵魂深处。
14岁辍学扛着工分的重量,15岁握起民办教师的粉笔,
黑板上的公式与心底的文思悄悄缠绕,
他早懂:生命的修行从不是坦途,
是在生活的波折里,把微光攒成火炬。
组织部的印章盖过仕途的规整,30岁的前程铺着世俗的坦道,
可胸口那团火总在夜里灼烫——
1979年秋夜的《山东文艺》如惊雷乍响,
他忽然看清:所谓人生,就是让灵魂找到真正的归途。
从此政务的晨光里藏着稿纸的霜,退稿信成堆也压不垮执念,
深夜台灯下的墨汁,是他为修行调制的甘霖,
南山的青石记得他苦读的身影,风雨里骑车的辙印,
是向文学圣殿叩拜的轨迹,每一步都带着虔诚的温度。
山大的图书馆里,他把书册垒成修行的阶梯,
洪楼教堂的蝙蝠掠过迷茫的头顶,他却在墨香里找到方向——
创作的瓶颈从不是绝境,是修行路上的荆棘,
刺破表层的困顿,才能触到灵魂的本真。
《通腿儿》带着沂蒙的土气“顶瓦”时,他把乡土的魂植进文字,
1990年的百花奖不是终点,是修行途中的一声回响,
后来“农村三部曲”扎根大地,他蹲在田埂听老农讲收成,
才懂:文学的修行,是把他人的苦难与欢喜,酿成自己的经卷。
不恋山岭的熟稔,他走向佛教名山的石阶,
晨钟暮鼓里虔诚听经,案头百部经卷铺成星海,
《双手合十》《乾道坤道》叩问红尘与彼岸,
原来修行从不是逃离,是在信仰与人性的边界,看清灵魂的模样。
黄海的浪涛漫过稿纸,他把目光从土地转向海洋,
《黄海传》钩沉千年潮汐,《大海风》扬起时代的巨帆,
他在浪声里悟得:修行是不断逃离舒适的窠臼,
让灵魂在更辽阔的天地里,经历更深刻的淬炼。
七十载光阴染白鬓角,山大讲台延续36年的文学约定,
他说“文学是修行,作家的使命是逃亡”——
这逃亡,是从世俗的喧嚣逃向灵魂的寂静,
是在笔墨的修行里,让生命抵达更澄澈的境界。
当《经山海》《生万物》的故事走进千万家庭,
他仍在修行的路上:不是为了掌声与荣光,
是让每粒文字都成为灵魂的路标,
指引后来者:在山海大地间,找到心的方向。
如今风还在沂蒙的田埂上吹,浪还在黄海的岸边涌,
他立在山海之间,站在讲台上,文心如炬——
原来最高的修行从不是抵达,是永远在路上,
让灵魂与文字共生,在岁月里永远滚烫,永远明亮。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