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笔丹心书峥嵘
—刘锡山先生以翰墨铸就民族精神丰碑
编者按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我们聚焦著名书法家刘锡山先生——这位从戎马岁月走向艺术高峰的耄耋大家,以其磅礴厚重的笔墨,为民族记忆镌刻下不朽的艺术注脚。刘锡山先生生于烽火年代(1936年),江苏徐州人。早年军校从戎的经历赋予其作品雄浑刚健的风骨,而后经山东省美术馆、文化厅的历练,更使其书法融历史纵深与美学哲思于一炉。在当今喧闹的艺术界,刘锡山先生如一位孤航的修行者,毅然谢绝社会应酬,将全部心力沉潜于书斋之中。这位耄耋大家以惊人的艺术生命力,每年都在笔墨中实现着自我超越,其书法艺术始终处于动态的升华之中。
刘锡山先生将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互为滋养。在闭门研习期间,他持续深化对书法美学的理论探索,将历史纵深感融入当下创作,使笔墨不仅展现形式之美,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学术与艺术双修”的创作状态,让他的作品既具传统的深度,又有时代的创新精神。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书协会员,他不仅精研王羲之、颜真卿等先贤法度,更通过《毛泽东的书法艺术》《狂草狂想》等著作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书法美学体系。
刘锡山先生专攻草书与榜书两大领域,却在这看似对立的艺术形态中找到了相通的精神内核。其狂草创作追求“乱石崩云、惊涛拍岸”的磅礴气象,运笔如狂风骤雨,线条似电闪雷鸣。观其近年狂草作品,可见用笔愈发老辣苍劲,墨色浓淡如山河起伏,章法布局中蕴含着强大的视觉张力,仿佛将天地元气收摄于尺素之间。而在榜书创作中,先生则展现出“雄放厚重、英风豪气”的审美追求。每作擘窠大字,必凝神静气,以全身之力运于腕底,一点一画皆如金石镌刻,字字千钧却又不失灵动之气。其榜书既得汉魏风骨的雄浑朴拙,又具盛唐气象的恢弘大气,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
尤为可贵的是,刘锡山先生始终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民族历史叙事紧密相连,著有《颜真卿志》《王羲之志》《狂草猜想》等书,正是对中华文脉的深切守望。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刘锡山先生以笔墨为号角,重唤民族集体记忆。其作品既是向先烈致敬的庄严礼赞,亦是向世界宣告:中国书法不仅是线条的艺术,更是民族气节与精神高度的象征。这笔墨间流淌的,是穿越烽火的坚韧,是文明不绝的传承,是一个伟大时代在宣纸上的黄钟大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