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把乡村志编修列入国家规划。201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 “鼓励乡村史志修编”。山东省诸城市百尺河镇台见新,十年来,跑遍了全镇79个行政村,进村入户访问知情人,查阅家谱等资料,并反复核实,为各村写出了村志概要。今天,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专栏发布台见新写的《大仁和村》,供对乡村文化有兴趣者参考借鉴。
在诸城东北乡的九龙山脚下,有一座承载着百年记忆的村落 —— 大仁和。它曾是元末明初客商歇脚的 “落阳村”,历经姓氏迁徙与更名,最终以 “仁和” 凝聚起一方人心;它亦是近代诸城东北乡的红色堡垒,从组建党支部到抗击还乡团,革命先辈在这里书写了热血篇章;它更见证了时代变迁,从 “十五区” 到如今产业兴旺、人才辈出的新面貌。】

文//台见新
大仁和村在诸城东北乡九龙山脚下西南五里处,村后是九龙山向西延伸部分高大的仁和岭,南边是一马平川,现在分为大仁和东、大仁河西两个行政单位。全村共500余户人家,1600多口人。解放初期,在这里曾经建立了诸城仁和区(第十五区),后来又前后两次设立大仁和乡,是近代诸城东北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历史地位十分重要。
大仁和原来叫落阳村,元末明初,古代高密、平度、安丘客商去东海进行贸易的经商大道就从这里经过,为了客商方便,冷氏便在此开了一家客栈,称“冷家店”。后来,韩氏等姓也前来居住,因为村后是高大的丘岭,南来北往客人到此歇歇脚,然后再过岭。每天满载货物的客商从东海急忙赶到这里,太阳就要落山了,于是,就取“落阳”二字起名“落阳村”。
人们因为觉得“落阳”名称不吉利,加上村在岭半坡位置也不好,村民就搬迁到岭下,即今天大仁和东甜水井附近,以冷氏命名——冷家沟。不久,冷、韩两姓因为村名闹矛盾,韩氏便搬到现今大仁和西甜水井附近,另立村取名“韩家”。当时这中间还有十八家其他姓氏住户。据1982年发掘《李始祖坟墓》文载:“明永乐葬”可知,明代永乐年间,李姓从山西移民迁来,也成为本地老住户。根据《钟氏家谱》记载:“钟氏二世祖尚理公,益都人,明嘉靖末年(1566年)携子三人,先迁魏家庄,后迁大仁和”,可知,明嘉靖末年钟氏从益都钟家村迁来九龙山前魏家庄,过了不久,又迁来此处住居。后来,钟氏靠经商发了家,购了村西三里远的“棘子园村”“凤凰庄”,二合一,改村名为“小仁和”。钟氏因为财大气粗,经过与冷、韩、李、张等姓商量,把“冷家沟”“韩家”二合一,也改名“仁和”(约1728年),为区别西边的小仁和,当地人俗称“大仁和”。1935年修《诸城县续志》记载:“诸城县百尺河练大仁和”。
查阅历史资料,清代初期诸城全县时辖8乡,10隅,大仁和属市苗乡仁和社;后来又设立练、坊制,乾隆二十七年全县时辖32练,大仁和归属百尺河练。民国十八年(1929)11月,山东政府民政厅令饬各县建区设乡,诸城县改并七区制,大仁和属第七区百尺乡。
1945年3月上级从障日山解放区派李绪贵、王振同等人来大仁和开辟工作,从事党的地下活动。4月上级又派董奏吉、崔治华等来大仁和组建中共仁和区委,8月初,在大仁河西村,成立了仁和区第一个党支部,董奏吉以区指导员兼支部书记,发展了王怀三、崔德润、张伦新、郑夕桂、王启元为早期党员。10月,仁和区召开万人大会,成立仁和区第一届人民政府,崔治华担任区长,王启元担任副区长,张泽茂当选农救会主席。
自此,仁和区委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活动,派人到区内各村庄发展党员多人。
1947年9月,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第64师一部分沿诸高公路南下诸城,9月7日(农历七月二十三日),部队进驻北刘家村,以孙介祺为首的白龙山一带土改时逃到青岛等地的地、富、反、坏等反动分子一百多人,组成还乡团,尾随国民党部队,在北刘家村、岳沟两地设立伪乡公所,9月9日,在大仁和设立据点,因北刘家村无圩子墙,不久,还乡团指挥中心就搬到有圩子墙的丁家岭子。
从此,还乡团有恃无恐,趁机大肆反攻倒算,对这一带革命群众进行残酷的杀戮。为了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仁和区委决定先打掉还乡团的指挥中心——丁家岭子。
9月30日,大仁和据点的还乡团将村中干部和群众积极分子多人,捆绑起来,在村后岭挖坑活埋。危急关头仁和区委召集区委人员以及武工队队员60余人,在区长王启元的带领下,从辛兴乡大龙湾村出发,冒着滂沱大雨,袭击了盘驻在大仁和村的国民党还乡团,救出了多名群众;接着,攻打丁家岭子,因武工队武器落后,被还乡团打退。武工队连夜派人去胶州找滨北独立团支援,独立团派出了两个连,一个连在楼子岭设伏,一个连前去攻打,开始派武工队队员引诱敌人出村,敌人坚守不出,最后部队用迫击炮轰开北门,并炸毁了敌人办公的地方,还乡团吓得急忙从南门狼狈逃窜,被埋伏在楼子岭上的战士一网打尽,一共抓获四十余人。
1945年9月9日,诸城县人民政府在县城成立,正式设立仁和区,1951年1月,全县所辖各区按数字依次更名,仁和区改称十五区,下辖花园乡、管家庄子乡、柳家村乡、贺家屯乡、大仁和乡、龙泉乡、小仁和乡、大河套乡、郇家村乡、大村乡、岳沟乡、盆渠乡12个小乡,这是大仁和鼎盛时期,不仅管辖区域面积广大,人员众多,而且,区委组织健全,设立部门齐全,成为当时诸城东北乡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1958年2月诸城县撤区并乡,又设立大仁和乡,管辖附近36个村庄。
1958年9月16日,诸城县开始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百尺河、大仁和两乡合并为胜利人民公社,1959年更名为百尺河人民公社。人民公社设立12个管理区,大仁和设管理区。
1984年4月诸城县解散百尺河人民公社,又设立了百尺河镇、大仁和乡。
大仁和乡所辖范围,从百尺河人民公社东面片区划出小仁和以东,盆渠以南三十五个村庄,以及从辛兴人民公社东北乡划出大捎铺等九个村庄,共四十四个村庄。在大仁和驻地新建了大仁和乡党委政府大院、教委、经委、以及粮管所、供销社、经管站、学校、医院、派出所、饭店等,同时新上了木材加工厂、棉站、多办、酱菜厂等多家小型企业。
1989年4月根据上级要求,又撤销大仁和乡,并入百尺河镇,全镇设立了12个片区,大仁和设立片区。不久,又分为大仁和东、大仁河西两个行政单位。
大仁和设立集市较早,大约晚清时期,规定每月初二逢七为集市交易日。
大仁和村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育,清代设有私塾,解放初期成立了大仁和小学,1976年成立了大仁和初中,1989年又成立了大仁和初级中学,因而,人才济济,名人辈出。解放初期有最早参加革命的张尽孝,曾任南京军区装甲部司令,中将军衔。王启元,原仁和区区长,后任北京航空某部党委书记。现在更是人才济济,其中,孙淑章,大学毕业,高级教师,律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陈志伟,大学毕业,现在诸城市宣传部工作,兼任诸城市文化馆馆长。王学文,大学毕业,诸城市农合银行主任。
现在,大仁和村立足农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在村北岭专门划出养殖小区,吸引诸城市郊养殖户,前来投资,以发展特色养殖业为主,主要养殖貂、貉、狐狸等。同时,发展林果业和蔬菜大棚专业,新建了大仁和冷藏库。
如今,村内沿街高楼林立,商店里货物琳琅满目,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2022年3月18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本专栏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