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艘永不沉没游艇,防疫抑菌液,无人机在上海心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诞生走俏各国市场
文:袁德礼摄:王扣贞
黄浦江的风裹着盛夏的蝉鸣掠过上海心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中国第一艘永不沉没的游艇泛着珍珠般的光泽,纳米纤维消毒液的分子结构在全息屏上流转如星河。前几年疫情防控期间,这家公司投资5千万,开发出心尔牌防疫抑菌液,免费赠送给全国各大部队,工厂,学校,为控制疫情弥漫,立下汗马功劳。73岁的心尔公司董事长王梓刚站在"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展"的烫金招牌下,指尖轻轻拂过展柜,像在触摸一段跨越三十余年的绿色长河——这里不仅陈列着企业的荣耀,更凝结着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家最朴素的初心:让大地呼吸,让海洋微笑,让每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为十四亿人民保驾护航……
一、从"垃圾山"到"绿航标":王梓刚企业家的32年低碳长征
1991年的上海奉贤区大叶公路6133号,还是一片被农田与垃圾山分割的荒芜之地。时年40岁的王梓刚站在林达塑胶化工公司转制成上海心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破旧厂房前,望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废旧塑料,喉结微微滚动。那时的他刚接手这家濒临破产的小厂,却在对面的江滩上目睹了更震撼的一幕:退潮后的滩涂上,塑料袋像雪片般缠住芦苇,小螃蟹的壳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外衣"。"白色污染像积雪一样覆盖土地,我看着心痛。"这个后来被称为"塑料诗人"的男人,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的话。
转型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当同行们靠传统塑料赚得盆满钵满时,王梓刚老总带着团队挤在漏雨的实验室里,用搪瓷缸调配降解配方。"连续47次失败后,有个小伙子把试管摔在地上哭起来。"他至今记得那个黄昏,碎玻璃在夕阳下闪着冷光,他却蹲下身捡起碎片:"看,这些裂痕多像树枝——大自然在给我们指路呢。"正是这种近乎固执的浪漫,让团队最终突破淀粉基降解塑料技术,获得国家专利。2010年上海世博会,当心尔牌的降解塑料袋在联合国馆的延时摄影中缓缓融入土壤时,王梓刚站在聚光灯下说:"低碳不是选择,而是责任。"《心尔之歌》首次唱响:"把关爱注入大地,把责任写上天空",那旋律至今仍在厂区的广播里流淌。
如今的心尔公司,已从当年的小作坊成长为拥有32项自主知识产权、3项国际专利的"专精特新"龙头。占地二万平方米,厂房林立,研发中心里,工程师们用3D打印机制作游艇螺旋桨模型,高分子实验室的电子显微镜下,纳米纤维正编织着消毒液的"防护网"。但最让王梓刚骄傲的,是墙上那张密密麻麻的世界地图——60多个国家的考察路线,串联起从挪威峡湾到东南亚海岛,从云南边境到非洲农村的绿色足迹。"我们不是在做生意,是在种希望。"他常对员工说。26年前,美国总统亲切地接见了他。
二、会"呼吸"的材料:心尔新材料的"绿色魔法"
在心尔的"未来材料实验室",博士生小林正盯着3D打印机吐出银色的螺旋桨模型。"这不是普通合金,我们加入了碳捕捉母粒,生产过程中能同步吸收二氧化碳——每吨材料相当于种120棵冷杉。"这抹藏在材料里的"绿色基因",正是心尔的核心竞争力。
王梓刚常跟我说:"真正的创新,要让科技有温度。"这种温度,在消毒液的纳米纤维载体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传统消毒剂的有效期短、易挥发,心尔团队却从"给活性成分建房子"的灵感出发,用生物酶修饰的纳米纤维作为载体。"就像给病毒准备了一个个'小牢房',"研发总监解释道,"国家P3实验室检测显示,对新冠病毒灭活率100%,在口罩上的有效期延长至三年。"云南边境的山民们叫它"会飞的守护神"——无人机搭载着它穿梭在村寨上空,山雾里飘着淡淡的草木香,比传统喷洒更均匀、更持久。
更令人惊叹的是游艇材料的"重生哲学"。传统玻璃钢游艇寿命不过四五年,报废后难以处理;心尔的游艇却能"永不沉没":外壳采用特殊合金塑料,15米高的跌落测试机反复抛落2000次,形变数据始终稳定在欧盟标准的140%;更妙的是,破损后100%可回收,破碎的塑料碎片经处理又能变成新的原料。迪拜船展上,一位老船长轻叩船身:"这声音像敲在玉上,哪像普通游艇的'哐当'声?"他不知道,这声音里藏着心尔对"循环经济"的执着——从生产到报废,每个环节都在书写"可持续"的注脚。上海乃至全国各大公园纷纷定购心尔游艇。
三、消毒液里的"中国温度":从实验室到山海的守护
2022年APEC展会现场,马来西亚采购商阿米尔盯着全息屏上的分子分解动画,眼睛越睁越大:"消毒液分子在纳米层面分解病毒?这简直是魔法!"当得知产品在海南雨季历经三年考验仍保持100%灭活率时,他当场签下3000万美元订单:"这不是产品,是中国科技的温度。"
这种温度,在抗疫一线更显滚烫。2022年春天,上海的社区里,志愿者背着心尔消毒液喷雾器穿梭楼栋;云南边境的村寨中,无人机载着它掠过稻田,为独龙江乡的孩子们送去"移动的保护罩";甚至在上海的机场、医院的电梯间,心尔长效消毒液的身影也随处可见——传统消毒剂需要每天喷洒,而它的有效期长达三年,大大减轻了一线人员的负担。
更动人的是它的"普惠基因"。心尔没有把这项技术锁在实验室,而是主动对接山区需求:四川大凉山的彝族村寨,用上了心尔定制的小型消毒设备;新疆喀什的幼儿园,墙面上安装着自动喷洒装置,孩子们蹦跳着经过时,空气里浮动着清新的草木香。"我们做过测试,"质量总监翻开一本厚厚的检测报告,"在30℃的高温下,有效成分衰减不超过5%;在零下20℃的极寒中,依然能保持90%以上的活性。"这种"全天候"的守护,让心尔消毒液不仅是防疫利器,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健康卫士"。
四、游艇上的"蓝色诗行":从APEC到全球的绿色航迹
上海心尔展厅的VR体验区,总让参观者发出惊叹。戴上特制眼镜,用户仿佛置身于虚拟海面:心尔游艇劈开碧波,纳米纤维消毒液在船舷边形成透明的防护层,连浪花都泛着细碎的光。"这是我们为APEC特别定制的数字孪生系统,"技术主管指着全息投影,"全球客户戴上眼镜,就能'走进'游艇内部,看每一处结构创新,甚至在纳米尺度目睹消毒液分解病毒的过程。"
这份"科技+美学"的魅力,在迪拜船展上彻底征服了世界。五艘洁白的心尔游艇停泊在码头,阳光穿透船身的特殊材料,折射出淡蓝色的光晕。"传统游艇用玻璃钢,我们用可回收的超级合金塑料,"船长抚摸着光滑的船舷,"更妙的是,它能在海上漂流七年不腐坏,退役后还能100%回收做成新的游艇部件。"当地媒体这样报道:"中国心尔带来的不仅是一艘游艇,更是海洋环保的未来方案。"
在东南亚的普吉岛,30艘心尔游艇已替代了传统燃油艇。潜水教练阿杰每天带着游客穿梭于珊瑚礁间,他指着水下五彩斑斓的鱼群说:"以前燃油艇排出的油污会让珊瑚窒息,现在这些'白色天使'经过时,连浪花都是干净的。"更让他惊喜的是,珊瑚礁的覆盖率比三年前增加了近一倍——心尔游艇的"绿色航迹",正在修复被人类伤害的海洋生态。
尾声:星辰大海里的中国答案
暮色中的心尔厂区,研发大楼的灯带组成了"碳中和2050"的字样,与天上的星斗交相辉映。王梓刚和年轻工程师们围坐在员工餐厅,餐盘里是厂区自种的低碳蔬菜,清新鲜甜。"我们正在试验用新材料建海上漂浮农场,"他用筷子在餐巾纸上画着示意图,"平台能随洋流移动,种耐盐碱作物,退役后就地降解——这才是真正的循环。"电脑屏保上,地球在星河间微笑,下方写着他的座右铭:"最高荣誉不是金杯而是口碑。"
从1991年在垃圾山旁立下环保誓言,到如今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从实验室里47次失败的试管,到APEC展会上惊艳世界的全息投影;从一条降解塑料的生产线,到覆盖材料、消毒、游艇的绿色产业矩阵——心尔的故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中国企业对"绿色发展"的生动诠释。
当夜幕完全降临,展厅里的游艇模型在射灯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远处海湾的波光与厂区的太阳能板阵列连成银海。王梓刚站在窗前,望着自己亲手种下的绿萝——那株陪伴他度过林达塑胶最困难时期的植物,如今已爬满整面窗户。"你看,"他指着窗外的星空,"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光芒。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绿色星星',在地球上亮起来。"
这或许就是心尔公司最动人的注脚:用科技传递温度,以创新守护未来。在这条通往"碳中和"的路上,他们不仅生产材料,更在播种希望;不仅制造产品,更在书写属于中国的"绿色传奇"。当全球的目光聚焦于这片土地,心尔用行动给出答案——所谓"大国担当",不过是无数个像王梓刚这样的追光者,用坚持与热爱,把"不可能"写成"可能",把"绿色"种进人类的春天。就在我们正在采访王梓刚老总之际,一位台湾投资商摸到这家公司欲购58台无人飞机。这是一项高科技新质产业。难怪我在12年采访上海心尔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心中就发出感叹:王梓刚老总能量极大,这家公司前途无量……

作者简介:袁德礼,1954年4月23日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虽年近六甸,但仍冲在新闻第一线。30年来,先后发表三千多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200多万文字。散文《家有盲女》获得2005年度《文学报》举办的全国征文比赛特等奖,《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特稿荣获2011年度上海新闻评选特等奖。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广告公司(国企)法人
总编:山旮旯
责编:袁德礼
总设计:黄诚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