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竿绿影叩心扉
——重晤王秋和《门对 千棵竹》千载竹魂
周光华
推开作家王秋和《门对千棵竹》的扉页,仿佛推开了江南水乡一扇虚掩的竹扉。那“虚虚实实,浓浓淡淡,重重叠叠,郁郁葱葱”的墨痕,瞬间涌出一片沁骨的清气,将周遭的喧嚣与尘埃,轻柔地涤荡开去。合上书卷,那淡远悠长的韵味,却如绕梁的竹音,在心湖上久久盘桓,不经意间,便将思绪牵回了祖母屋后那片摇曳生姿的竹林。
曾几何时,我得以与那片竹林朝夕相对。这片竹林虽无秋和先生笔下那般墨韵淋漓,却同样以其鲜活的姿态印证着生命的多重样态。看它们亭亭玉立,婀娜婆娑,每一竿都迸发着强健生命的律动。
然而,当我的目光沉静下来,不禁默然了——在那片昂扬的苍翠深处竟躲藏着零星的、瑟缩的身影:矮小、干瘪、弯曲、羸弱。这是怎样的悲哀和不幸?
它们在湿润的泥土中扎扎实实地生了根,又奋力破土而出!它们也曾经畅饮江南的晨露,沐浴水乡的清风,时时渴望着成长。由于自然的劫难,它们在高颀伟岸的众多兄弟姐妹面前落伍了。我只得替它们深深惋惜。
直到多年后重返故园,一个寻常的瞬间,如醍醐灌顶。祖母手中,多了一根打磨得温润光洁的竹杖。细看,那材质竟取自那些我曾为之叹息的畸竹!这根看似寻常的竹杖,稳稳地支撑着祖母的脚步,伴她轻盈地走东家、串西家,细数着乡村的晨昏。更令我心头一震的是,在后来游历名山大川的途中,我无数次目睹:一根根相似的竹杖,紧握在旅人手中。它们支撑着或稳健或蹒跚的步伐,笃笃地敲响泰山的石阶,笃笃地探问峨眉的云雾。原来,那曾被我怜悯的畸竹,正以其独特的身躯,默默承载起另一份沉甸甸的托付!它们的青春并未凋零,反而在这蜿蜒的山路上,获得了另一种深沉而有力的延续。这分明是以另一种坚韧的姿态,挺立成世间不可或缺的强健生命!
岁月流转,故乡的竹林连同那些畸竹的身影,早已化作心底一幅永不褪色的青绿画卷。机缘巧合,我踏入罗霄山脉的怀抱,在湘赣交界的井冈深处,与另一片浩瀚的竹海猝然相逢。
蓊郁连天的绿涛翻滚,直扑眼帘。翌君,这位热情的江西姐妹,指着眼前如士兵列阵、旗帜招展的竹林,声音里带着自豪:“看,这就是井冈山的毛竹!咱们土地上特有的筋骨!高可参天,粗壮有力,再硬的岩层也挡不住它!” 我伫立凝望,俯身触摸脚下的土地——表土果然浅薄,指尖很快触到坚硬冰冷的岩层。心头豁然:这磅礴的绿意,这参天的伟岸,竟是凭借着如此贫瘠的滋养!每一根毛竹的根脉,都在看不见的深处,如战士般咬紧牙关,与顽石搏斗,向裂隙深处顽强地伸展、探寻。它们将一种超尘拔俗的生命力,在这片曾历经烽火的大山上磅礴地铺展开来!千姿万态,每一竿都铮铮然诉说着那深植于血脉中的井冈精魂——在逼仄中扎根,于重压下昂首,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刺破荒瘠,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朗朗青天。不同于秋和先生笔下江南水竹的温婉秀逸,井冈毛竹以其磅礴的筋骨与无畏的锋芒,书写着撼人心魄的生命史诗。
离别在即,我珍重地采下一笺刻有历史风云的竹叶,轻轻夹入心爱的诗集,如同珍藏起一把解读生命韧性与存在价值的密钥。
祖母屋后那片浸润着人生况味的竹影,与井冈山上这片承载着历史风云的苍翠,在我心中交相叠印。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一者以弯曲化作了支撑的力,一者以刚直刺破了荒瘠的天——低语着关于生命形态、关于坚韧价值、关于存在意义的永恒诗篇。这诗篇,值得用一生的时光去咀嚼、回味,并永恒地安放在记忆深处最澄澈、最明亮的那一隅。
重读秋和先生的《门对千棵竹》,再回望这两片刻入生命的竹林,方觉秋和先生笔下的“千棵竹”,那“千”字的真意,正在于其包罗万象的胸怀——它既容得下江南的温婉秀逸与“不美”的畸零,也纳得进井冈的磅礴刚劲与岩缝中的倔强。亭亭玉立者自有凌云之志,瑟缩畸零者终成扶人之杖,咬岩破石者撑起一片青天……万般姿态,皆是生命对自身价值的顽强求索与独特诠释。他书中的清气,与我心中的竹影,已然交融,共同谱写着这曲关于坚韧与多元的永恒生命礼赞。
竹 问
推门,见千竿绿影叠印,
洗去浮尘,漾开清气氤氲。
亭亭者,自有凌云意,
那瑟缩的畸影,也曾渴望触碰青云?
泥土记得破土的力,
晨露润泽过向上的心。
命运刻下曲折印记,
却将筋骨,锻成扶人的杖音——
笃,笃,笃……
敲响泰岳,叩问峨眉,
峰峦回响着:独特的躯体里,
挺立着另一种登临!
再看那莽莽井冈深处,
浅土岩层,根脉咬紧不屈。
以竹的刻度,丈量天空的蓝,
每一节拔升,都是对荒瘠的回应。
摘一叶脉络,夹入诗行,
读懂了:所谓强韧,
是江南畸竹化杖的支撑,
是井冈新篁刺破苍穹的碧青。
千竿清影,终落心田,
长成一片不凋的竹林——
风过时,沙沙低语:
所有向上的路,都刻进骨头的年轮……
(作者:周光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