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宏泽:
以笔墨立心铸魂,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立标杆
甘肃省科学院:路等学
在陇东高原的沟壑间,镇原县临泾镇祁焦村的墨香,早已超越了一方村落的边界——这香气的源头,是焦宏泽用六十余载人生写就的“文化答卷”。他不仅是从黄土地走出、作品入编国家级典籍的书法名家,更是以艺术为钥匙,打开乡村文化振兴之门的“筑梦人”。从“报纸练字娃”到书法理论殿堂的入典者,从自掏腰包建馆的“文化愚公”到以精神赋能乡村的“领路人”,他的每一步,都踩在“传统文化复兴”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节点上,用笔墨书写着一位新时代书法家的自觉与担当。
一、墨香致远:从乡土实践到理论殿堂的“守正创新”之路
焦宏泽的书法梦,始于1953年祁焦村农家院的一盏煤油灯。没有名师点拨,父亲的粉笔字便是最初的字帖;没有宣纸墨锭,旧报纸、稀释墨汁就是最珍贵的“创作材料”。当同龄人在田埂上追逐时,他却在“摹《兰亭序》的飘逸、临《中秋帖》的灵动”中,触摸到了书法“形为表、神为核”的本质——“字不只是笔画的堆砌,是要写出骨子里的劲儿,写出生活的温度”。这份对艺术本真的坚守,成了他逐梦之路的“根”。
成为乡村教师后,他将“教书育人”的严谨融入书法研习:课余遍临诸家碑帖,从楷书的端庄到行书的流畅,再到隶书的古朴,在“博采众长”中思考“如何让传统书法接上乡土的‘地气’”。40岁时,于右任“雄浑大气又不失本真”的书风让他顿悟:书法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生活、映照时代”。此后二十年,他将黄土高原的厚重、农家日子的质朴、人生沉淀的通透,熔铸于笔端,最终形成“兼具于派雄劲与乡土灵韵”的“焦式”书风——笔画间有山河筋骨,结构里藏生活烟火,这既是艺术风格的创新,更是对“书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学理念的生动实践。
这份“接地气”的艺术表达,最终叩开了国家级理论殿堂的大门。2009年,他以独特风格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作品50余次斩获全国大奖,并因“兼具传统法度与时代生活气息”,成功入编《首届全国大字典》——这部收录当代书法精品、承载理论研究价值的权威典籍,不仅是对他艺术造诣的最高认可,更标志着他的书法实践,从“个人探索”上升为“可被理论研究、可供行业借鉴”的艺术样本。但焦宏泽始终清醒:“入典不是终点,我的书法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终究要回到黄土地去。”
二、文化反哺:让理论高度成为乡村精神的“生长力”
“艺术不能只挂在展厅的墙上,要刻进乡亲们的日子里,住进大家的心里。”2016年,退休后的焦宏泽,带着入典艺术家的理论积淀与对家乡的赤子心,做出了一个震动乡邻的决定:拿出300多万元毕生积蓄,在祁焦村建一座“能让文化活起来”的书法馆。这座馆,不是他个人成就的“陈列室”,而是将书法理论转化为乡村精神滋养的“实践场”。
如今的“焦宏泽书法馆”,早已是乡村文化的“精神地标”:馆内,他入典的作品与历代名家墨宝并列,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到书法艺术的理论高度;馆外,百米围墙上116块书法碑刻构成“文化长廊”,既有于右任的经典书论,也有他结合乡村生活创作的“诚信”“和睦”等作品——他用村民能看懂的方式,把抽象的书法理论,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文化养分。更暖心的是,这里免费开放,老人来歇脚赏字,孩子来练字悟理,外地游客来感受“乡村里的书法美学”,艺术的“门槛”被彻底打开。
“焦老师的字,是写在墙上的‘精神钙片’。”村支书的评价,道破了焦宏泽“理论反哺实践”的深意。他不仅为全村87户人家逐一提笔写“福”、书“家训”,更创新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书法形式刻于石板,嵌入村道围墙——让抽象的价值理念,通过书法这一传统载体,变成村民日常可见的“精神指引”。目前,40余户村民家的墙上已嵌上书法石板,而他的目标,是“让每家每户的墙上有墨香,每个村民的心里有文化底气”。
三、精神赋能:以文化自觉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力”
在焦宏泽看来,书法的价值,不止于“写得好、入得典”,更在于“能为乡村振兴做什么”。他以书法艺术为核心,构建了“理论+实践+产业”的乡村文化振兴路径,让“高雅艺术”变成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他深知“文化认同是乡村凝聚力的核心”。从2018年起,书法馆每晚都亮着灯——他搬来放映机,放红色经典、农业科技、书法理论赏析,7台机器用坏3台,近300场电影把村民从牌桌“拉”到文化场。“以前觉得书法是‘文人的事’,现在才懂,咱种庄稼的踏实、过日子的真诚,都是书法里的‘真意’。”村民焦新忠的话,正是焦宏泽“文化普及”的初心:让村民从“文化旁观者”变成“文化参与者”,在墨香中找回乡村的精神凝聚力。
寒暑期的“书法课堂”里,他更是将“书法理论”与“精神培育”深度融合。自编教材从“汉字起源”讲到“书法与做人”,写“爱国”时,结合革命故事讲“字要写正,人要行端”;教“家乡”时,联系祁焦村史讲“书法里的乡愁”。准大学生焦妍妍在这里学会了碑拓技艺,更明白了“碑拓不是简单的手艺,是把书法理论变成‘可带走的文化记忆’”——如今,她不仅能独立完成拓片,还能向游客讲解“拓片背后的书法章法”,成了乡村文化的“小小传播者”。
最具远见的,是他正在推进的“于右任书法精品碑拓群”项目。他计划精选60块石碑,以严格的书法理论为指导复刻于右任经典,打造全国罕见的“碑拓景观”。“这不仅是展示书法艺术,更是要做‘书法文化+乡村旅游’的文章。”目前,3期碑拓培训班已让近40名村民掌握技艺,有人靠网上卖拓片增收,曾经“高高在上”的书法理论,变成了乡亲们手里“能赚钱、有尊严”的生计——这正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让文化资源变成发展资源,让精神财富变成物质财富。
四、时代标杆:焦宏泽实践的“三重启示”
焦宏泽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个人奉献”的范畴,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鲜活样本”,给我们留下深刻启示:
启示一:传统文化复兴,要“接天线”更要“接地气”
焦宏泽的书法能入典,在于他守住了传统书法的“法度”(接天线);能在乡村扎根,在于他融入了乡土生活的“烟火气”(接地气)。这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只有与当代生活、乡土实践相结合,才能焕发生机。
启示二:乡村振兴,“塑形”更要“铸魂”
他建馆、教学、推产业,不仅是让乡村“变美”,更是让村民“走心”——通过文化滋养,让乡村有了精神内核、村民有了文化自信。这印证了“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
启示三:书法家的价值,在于“守艺”更在于“践道”
作为深耕书法领域数十年的书法家,焦宏泽不仅在技艺与理论上追求极致(守艺),更将书法艺术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用实践诠释艺术的社会价值(践道)。这说明,新时代的书法家,不应只做“书斋里的创作者”,更可以成为“时代的践行者”,用笔墨为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如今的祁焦村,屋前屋后是墨香,村道两旁是碑刻,孩子们练字悟理,老人们谈书论艺,游客们带走的是拓片,留下的是对乡村文化的向往。站在书法馆的院子里,焦宏泽笑着说:“我这一辈子,就做了‘写字’一件事,能让书法成了乡村的‘精神密码’,值了!”
从入典国家级典籍到扎根乡村沃土,焦宏泽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书法家,既要“上得了殿堂”,在理论与技艺上追求极致;更要“下得了乡野”,把艺术的温度送到百姓身边。他以笔墨为犁,耕植的是文化沃土,培育的是精神家园,更树立了新时代“以书法赋能乡村振兴”的标杆——这,正是一位书法家的时代价值,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弘扬的精神力量。
向传播书法文化的焦宏泽先生致敬!
(图片摄影:段广亭 焦宏泽)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