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0年前,抗日战争的烽火淬炼出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80年后,英雄的故事依然在岁月长河中激荡回响。当我们翻开这段厚重的历史,总有一些年轻的身影,以生命为笔,在民族危亡之际写下壮怀激烈的篇章——抗日英烈刘守玟,便是其中最动人的一抹亮色。
18岁,本是江南水乡少女怀揣憧憬的年纪,刘守玟却毅然放下书本、告别亲人,跟着女学生卫生队奔赴淞沪战场、血战台儿庄。她用纤细的双手包扎伤口,用瘦弱的身躯护住伤员,直至最后一刻,口中仍念着“我还能救一个”。这份超越年龄的勇敢与担当,让“守玟”二字不再只是父母对女儿的期许,更成为守护家国、守护生命的精神图腾。
本文作者强军同志以细腻的笔触,回溯了刘守玟从汉寿水乡走向抗日战场的短暂一生,从晨光中的浣纱少女,到炮火里的白衣战士,每一个场景都饱含深情,每一个细节都直击人心。它不仅是对一位英烈的缅怀,更是对无数无名英雄的致敬——正是这些如刘守玟般的“少年英雄”,用青春与热血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长城,让“家国”二字有了最滚烫的注脚。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重读刘守玟的故事,便是要铭记:和平从不是历史的常态,而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馈赠;青春从不只关乎风花雪月,更可以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愿我们在回望中汲取力量,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让18岁的永恒,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572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17】
【散文】十八岁的永恒
——记抗日英烈刘守玟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1920年的湖南汉寿,沅水汤汤,浸润着江南水乡的温婉。这一年,一个女婴在寻常百姓家呱呱坠地,父母为她取名“守玟”,许是盼她能如美玉般坚韧,守住一方安宁。谁也未曾料到,十八年后,这个名字会镌刻在台儿庄的焦土之上,化作中华民族抗御外侮的精神丰碑。
刘守玟的童年,是在汉寿的青石板路上铺展开的。晨光熹微时,她会跟着母亲到沅水边浣纱,听流水裹挟着渔歌远去;暮色四合后,父亲会在煤油灯下教她识字,“家国”“天下”这些厚重的字眼,像种子般悄悄落在她心田。那时的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的前夜,军阀混战的硝烟虽未完全笼罩这座小城,却也让百姓的日子多了几分颠沛。刘守玟在学堂里读书时,常听先生讲起列强瓜分中国的屈辱历史,讲起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小小的她攥紧拳头,眼神里满是与年龄不符的坚定——她要读书,要为这个苦难的国家做些什么。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划破长空,日军全面侵华的战火迅速蔓延。消息传到汉寿,平静的小城被彻底震动。街头巷尾,人们传阅着前线发来的战报,看着报纸上“上海危急”“华北告急”的标题,无不痛心疾首。此时的刘守玟刚满十七岁,正在当地女子中学就读,成绩优异的她本可循着寻常女子的轨迹,继续完成学业,而后嫁人生子,安稳度过一生。但当她听闻谭道源将军率领的22军正在招募医护人员,丁玲先生更是亲自组织女学生卫生队奔赴淞沪战场时,心底的那粒种子骤然破土——她要去前线,要去救那些为国流血的将士。
父母自然是万般不舍。女儿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从小到大没吃过多少苦,如今要去枪林弹雨的战场,他们怎能放心?母亲拉着她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玟儿,战场太危险了,你一个女孩子家,去了能做什么?留在家里,娘还能护着你。”刘守玟却反过来安慰母亲,她轻声说:“娘,正是因为危险,才需要人去。那些战士们在前线拼命,他们也是别人的儿子、丈夫,要是没人救他们,谁来保卫我们的家?我学过医护知识,能帮上忙的。”她跪在父母面前,磕了三个响头,既是告别,也是表明心志。最终,父母拗不过她的决心,只能含泪为她收拾行囊,将亲手缝制的棉衣塞进包裹,反复叮嘱她“注意安全”。
就这样,刘守玟跟着女学生卫生队,踏上了前往上海的路途。火车一路向东,窗外的景色从江南的青绿变成了满目疮痍的萧瑟。她看到逃难的百姓扶老携幼,看到被日军轰炸后的村庄只剩下断壁残垣,心中的悲愤愈发强烈。抵达淞沪战场时,战斗正打得激烈。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火药的味道,与她记忆中汉寿的清新截然不同。卫生队的驻地就设在前线不远处的一座破旧寺庙里,白天,她们要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壕之间,抢救受伤的士兵;夜晚,还要在油灯下清洗绷带、整理药品,常常忙到深夜才能小憩片刻。
刘守玟从未喊过苦。第一次面对伤员狰狞的伤口时,她也曾吓得手抖,但当看到士兵们强忍剧痛、仍念叨着“杀鬼子”时,她便迅速镇定下来,熟练地为伤员清创、包扎、注射药剂。有一次,一颗炮弹落在卫生队附近,弹片划伤了她的胳膊,鲜血瞬间染红了衣袖。战友们要为她处理伤口,她却摆了摆手,指着刚抬进来的重伤员说:“先救他,他还能上战场。”简单包扎后,她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汗水混着血水,在年轻的脸庞上留下一道道印记,却让那双眼睛愈发明亮。
淞沪会战结束后,刘守玟随部队辗转多地,始终坚守在医护岗位上。1938年5月,台儿庄战役打响,这是抗日战争中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双方兵力悬殊,战斗异常惨烈。刘守玟所在的卫生队奉命前往前线支援,此时的她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救护经验,却也深知此行的危险——台儿庄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经受炮火的洗礼,每一次出门救护,都可能是永别。
战役打响后的一天,前线传来消息,有一批重伤员被困在距离阵地不远的开阔地带,急需救援。刘守玟主动请缨,带着两名护士,冒着日军的炮火冲了出去。子弹在耳边呼啸,炮弹在不远处爆炸,掀起的泥土溅了她们一身。她们猫着腰,快速穿梭在弹坑之间,终于找到了那些受伤的士兵。其中一名士兵腹部中弹,鲜血不停地往外流,已经陷入半昏迷状态。刘守玟立刻蹲下身,拿出绷带和药品,准备为他止血包扎。 就在这时,日军的一阵机枪扫射袭来,子弹朝着她们的方向射来。刘守玟下意识地扑在那名士兵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他。一颗子弹穿透了她的后背,剧烈的疼痛让她眼前一黑,几乎晕厥。但她强撑着意识,继续为士兵包扎,手指因为疼痛而微微颤抖,却依旧精准。“别怕,会没事的……”她轻声安慰着士兵,声音微弱,却带着一股力量。
当后续的救援人员赶到,将刘守玟抬回卫生队时,她的呼吸已经变得微弱。医生检查后发现,子弹已经伤及内脏,伤势过重,无力回天。战友们围在她身边,看着这个只有十八岁的姑娘,忍不住泪流满面。刘守玟睁开眼睛,看着身边熟悉的面孔,嘴唇动了动,似乎想说些什么。她伸出手,想要触摸身边的药箱,那是她在战场上最亲密的伙伴,里面装着拯救生命的希望。
“我……还能救……一个……”这是刘守玟留下的最后一句话。话音落下,她的手无力地垂落,眼睛永远地闭上了。十八岁的生命,定格在了台儿庄的战场上,定格在了那个硝烟弥漫的五月。她还没有来得及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来得及回到故乡汉寿,再看看沅水的流水,再尝尝母亲做的家乡菜,甚至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张清晰的照片,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
战友们将刘守玟安葬在台儿庄的一片荒地上,没有墓碑,只有一束野花插在坟前,象征着这个年轻生命的坚韧与芬芳。战争结束后,由于当时的混乱,刘守玟的家人始终没有收到她牺牲的消息,只是年复一年地等待,盼着女儿能早日回家。直到多年后,一位曾经与刘守玟并肩作战的战友,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她留下的一封未寄出的家书,才辗转联系上她的家人,将她牺牲的消息告知。
当刘守玟的家人得知真相时,距离她牺牲已经过去了数十年。父母早已不在人世, 兄弟姐妹们带着家人来到台儿庄,在当年埋葬她的地方,立起了一块墓碑,上面刻着“抗日英烈刘守玟之墓”。墓碑虽小,却承载着一家人的思念,也承载着后人对这位年轻英烈的敬意。
如今,八十多年过去了,台儿庄早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但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里,刘守玟的事迹被永远铭记,她的照片(尽管模糊)被陈列在展柜中,旁边放着她当年用过的救护包,包上的裂痕,仿佛还在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每年,都有无数人来到这里,缅怀这位十八岁的抗日英烈,听着她的故事,感受着那份穿越时空的爱国情怀。
刘守玟的生命,如同流星般短暂,却在陨落时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十八岁,本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是怀揣梦想、憧憬未来的年纪。她本可以拥有平凡而幸福的一生,却选择了一条最艰难、最伟大的道路,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家国”二字的重量。她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留下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她在战场上的每一次救护,每一次坚守,每一滴汗水与鲜血,都化作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在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早已远离了战火硝烟,不必再像刘守玟那样,用生命去守护家国。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像刘守玟一样的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的名字,或许有些已经被岁月尘封,但他们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每当我们想起刘守玟,总会想起她十八岁的脸庞,想起她在战场上坚毅的眼神,想起她最后那句“我还能救一个”。那是一个年轻生命最真挚的告白,是对家国最深沉的热爱。她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青春不仅可以是花前月下的浪漫,更可以是为国担当的勇敢;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在于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沅水依旧在汉寿的土地上流淌,台儿庄的阳光依旧温暖。刘守玟的故事,会像沅水一样,代代相传;她的精神,会像阳光一样,照亮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十八岁的她,永远年轻,永远鲜活,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的英雄。(3178字)
【刘守玟简介】
刘守玟(1920—1938),湖南汉寿县军刘村人,抗日女英雄。1935年考入长沙周南女中,1937年参加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随谭道源部赴上海淞沪战场。1938年5月,在台儿庄战役中因抢救伤员牺牲,时年18岁。
一、人物生平
刘守玟自幼怀揣爱国热情,1937年瞒着家人参军,随部队参与淞沪战役。因伤亡惨重,部队回湖南整编至50师卫生队。1938年春,她随50师再次奔赴台儿庄前线,在禹王山阻击战中,为抢救伤员被日军击中牺牲。
二、牺牲事迹
刘守玟在台儿庄战役中,目睹连长被日军杀害后,奋起反击并击毙日军军官,但随后被流弹击中胸膛。重伤后被送至陈开灵祖母家救治无效去世。其遗体后安放于湖南革命烈士陵园。
三、历史影响
刘守玟是台儿庄战役中唯一有明确记载的女兵牺牲案例,其英勇事迹被收录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2004年,陈开灵通过媒体帮助其遗骸归乡,实现“落叶归根”的遗愿。 (361字)
共4124字 2025年8月26日于宝鸡
2025年8月30日定稿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