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赤子的诗意追寻
——读刘美健《西行组诗》
文/婕妤
当刘美健的《西行组诗》,以其灵性的语言,跃动的思维,奔涌的情感,以及深邃的哲思,映入我眼帘的时候,引发我关于一些诗歌理论的思考。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高屋建瓴的历史目光,深厚的赤子之爱,以及隐匿在诗句背后的对于一个民族精神的讴歌与传颂,都把一种个性的、时代的审美经验传递给读者。
“向西/沙漠和戈壁/印着/远去车轮的辙迹/我即将踏上追寻之路/而那片刻的犹豫/古老马车上的女子啊/你让我面红耳赤。”
这是《西行组诗》的开篇之作,《遥望解忧》中的开头诗句。诗人回眸的眼睛,深情定格在“解忧”名铸史册的历史意象身上。解忧,那可是一位一千多年前与乌孙和亲,为汉朝与西域的安定团结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女子啊。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它一但进入诗人的审美视域,就被赋予“文化符号”的特质,诠释着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
诗人的目光,显然在当下而不在过往。在《遥望解忧》的结尾这样写道:“你扎下的根与草原上/盛开的小花/让我羞愧/风里/不止有尘沙/还有种子。“从这一段美丽如画卷一样的隐喻里,不难读出一种历史变迁后的动人华彩,一种民族大爱的永世传承,诗人巧妙地借用自然界的花草,把发生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人物,与当下着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形成一种呼应,不仅表现出了对传统留白美学的承继,更让读者在意犹未尽处开始了冷静而又深刻的沉思。正如美国评论家杰姆逊所说:“过去,不仅仅是过去了”“所有过去的日子,都存活在意识里。仿佛不屑于昨天,而在今天。”
敦煌应该是古丝绸之路上最为靓丽也最具有历史考古价值的一个驿站。且看诗人是怎么抒写敦煌的:“洞窟中的文字与壁画/熟悉又陌生/由此我开始想像/那些或远或近的执笔人/沧桑的模样/呼啸的风如金戈铁马/掠过指向天空的白扬/骠骑将军猎猎的旗帜/开拓 守卫 英勇/亦有恐惧呐喊/穿越荒漠草原直至大海/我知道没有如果/但是如果/他拥有数个二十四年呢。”初读,诗人仿佛是在欣赏着壁画,细品,诗人又好像不仅仅是在欣赏壁画。他思惘的羽翼早已穿越了历史的烽烟,早已回到了一千多年以前那个战马嘶鸣的冷兵器时代,早已置身于那个风沙弥漫的战场,与军功赫赫的冠君侯开始了一场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深层对话。是的,如果霍去病再拥有数个二十四年呢?那么一个国家的版图及一个王朝的更替何至如此?从作者这句不无痛惜的反问里,我似乎看见,现实中诗人的远大抱负与史册中英武少帅的封狼居胥,就像是两枚闪闪发光的回旋镖一样,透过反射着金色阳光的沙粒,在敦煌的壁画前相撞重叠,发出砰然巨响,又各自向前飞去。这是一种何等惺惺相惜的灵魂碰撞:你征战沙场之时,我尚未出世。我来看望你时,你却早已长眠。是的,我们虽相隔千年,当我踏上你当年踏过的足印,却依然听得到,你曾经出征时马蹄的声响,却依然可以勾勒出,你曾经征战疆场时风沙的模样。是的,我们拥有着一片共同的热土,我们就像不同时空里热爱着同一个母亲的兄弟,用心呵护着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只是你借用的是手中那柄闪着寒光的剑,我借用的是手中这支淌着大爱的笔!
诗人从鸣沙山月牙泉倔强的沙枣树,写到了 “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大柴旦翡翠湖,从清澈如镜的茶卡盐湖写到了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无不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与才情,仿佛是要把自己目之所及的所有的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都要通过每一粒珍珠般的文字,与海浪般狂涌的激情,融入到自己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幻像,彻彻底底地完成一次人与大自然的零度融合,从而达到一种心灵的共振及精神的共鸣。请欣赏诗句:“沙枣树在你身旁/树影婆娑/倔强地结满沙枣/酸甜的味道像是褒奖又像诠释/倔强的原因也许早已注定/而生命的选择/站在这里便以足够。”摘自《鸣沙山月牙泉》。“洁白的心/留在浅浅的湖底/随微波轻轻荡漾/热爱在孤寂中从未减弱/大地的调色盘/在这遥远的地方/只蘸取天空和云彩。” 摘自《大柴旦翡翠湖》 “茶卡/达布逊淖尔/都是你的名字/悬挂在柴达木的胸口/天空之境/天空的闺房/人类如同瑕疵/死亡如此澄明/欲望失去庇护/我是如此渺小/白色的火焰/赤裸的燃烧/然后沉入静谧的海底/最后的澄明不用担心/我终将走进你。“摘自《茶卡盐湖》。“大海离开时充满不舍/青海湖是你转身时滴落的蓝色泪珠/生长在湖畔的鱼类/你忠实的臣民/品尝出其中的咸涩和爱恋/沧海桑田/坚守的爱情依然纯洁依然神圣/水天一色/他们在天地的边缘衔接拥吻“ 摘自《青海湖的献诗》。读着这些或优美或空灵或纯净或晓畅的诗句,我们也仿佛跟随着诗人生花的笔墨,在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陆地、沙漠、湖泊与山峦之间走走停停,放飞自我。仿佛和诗人一起去感受那里的云彩之湛蓝、湖泊之静美、沙漠之浩瀚以及天空之高远,就好像一直蜗居在我们胸腔里的那颗沾满了灰尘的心,也被荡涤成了如水的月光一样。这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内修的收获以及人格的丰盈!
我尤其喜欢里边的这两句诗:“人类如同瑕疵/死亡如此澄明。”感觉这两句诗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在回环复沓一咏三叹的抒情过后,笔锋轻轻一转,如同一位洞明世事的哲人,在看清了人类世界尚存的某些弱点与病相,相较于自然风景的安静纯粹完美无暇的落差之后,吟出的一句振聋发聩的醒世恒言,直击读者的心灵深处。
诗人在最后一首诗歌《张掖七彩丹霞》里写道:“丈量理想与现实/找到引以为傲的泉源/浇灌心中戈壁/种植信仰/山峦/依然在蓝天下燃烧/在风雨淬火之后/实现/一种连接亦或跨越。”这段诗句依旧是美得惊心动魄!当诗人用“一种连接亦或跨越”这句诗结尾时,我们的读者会想到什么呢?那是我们的国人沿袭了历史的优越与荣耀,正在描绘的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悄然崛起,那是我们的国人正在不遗余力地编织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梦想而重塑起来的一个民族渗着骨血的坚强不屈的脊梁!它不仅在历史的进程中散发着恒久的魅力,而且在一个国家现在以及未来的蓬勃发展中,必将起到一个承前启后赓续血脉的纽带作用。
毫无疑问,这组如潺潺溪流之清冽又如云锦虹霓之炫目的抒情诗,几乎调动了作者在诗歌创作中所有的写作技巧与生命体验,面对如此人间仙境,诗人逃离尘世之琐碎放浪形骸于塞外,展开大胆而狂妄的想象,任自己的思绪穿越千年的阻隔,与历史的片段对视,与文化的精髓对接,更与一个民族的精神偶遇。我猜想,诗人的这一次丝路之旅,定然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使命之行。他一路向西,一路思索,一路观光,一路写诗。所以,他才会把一个中华赤子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无尽爱恋,浓缩在了一次次虔诚的仰望里,他才会把一个理性诗人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哲学对望,凝结在了一串串闪光的诗行中!
十年前,当我读到那本散发着墨香与荷香的诗集《六月荷》,就曾被诗人如荷般纯净的诗心,以及如荷叶般铺满整个湖面的葱茏诗意深深感染。去年,当他的第二部诗集《野马集》,如一匹腾飞的野马,裹挟着大地的尘土与汹涌的诗情,再次闯入我视野的时候,我不禁被其内里灵动的诗句以及诗句里折射出来的哲学思想再一次打动。尤其是疫情期间创作的诗歌《母亲请你相信》《这个春天不会拐弯》,其细腻的情感及智慧的才思,常常使人潸然泪下且充满前行的力量!
近期,当《西行组诗》以其锐不可当之势,再一次辉映诗坛的时候,我知道刘美健的诗歌作品,无论是从语言上的精雕细琢到情绪上的自如收放,还是从技法上的跳跃转化到取材上的恢弘壮阔,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令人刮目相看。记得他在前一阵的文学讲座上说:诗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我惟有衷心地祝愿诗人刘美健,在瑰丽奇谲的文学山峰上,一往无前所向披靡勇攀高峰,去摘取山顶上那一颗最为明亮最为绚烂的皇冠上的明珠!
附录
刘美健《西行组诗》
1、遥望解忧
向西
沙漠和戈壁,印着
远去车轮的辙迹
我即将踏上追寻之路
而那片刻的犹豫
古老马车上的女子啊
你让我面红耳赤
平坦的路是一种拉近
也使想像变得难以企及
为此心怀焦灼
连风都在身后催促
日行千里于你是神话
我却觉得缓慢
你一寸寸抚摸光阴和大地
伴着回首,让爱一寸寸绵延
使我的追随啊!略显轻佻
熟悉的一切渐渐远去
而映入眼帘的陌生
将成为新的熟悉
你扎下的根与草原上
盛开的小花,让我羞愧
风里,不只有尘沙
还有种子
2、敦煌
石头很坚硬
沙子
在不远处或者洞外
山下一条路湮灭
又重生
洞窟中的文字与壁画
熟悉又陌生
由此我开始想像
那些或远或近的执笔人
沧桑的模样
呼啸的风如金戈铁马
掠过指向天空的白杨
骠骑将军猎猎的旗帜
开拓,守卫,英勇,亦有恐惧呐喊
穿越荒漠草原,直至大海
我知道没有如果,但是如果
他拥有数个二十四年呢
一粒沙,不经意
吹入眼中
泪水,如一叶小舟
载着或许因为你们曾经触碰
而留下依稀的消息
从眼眶里缓缓而出
而后在脸颊上渐逝
只留下一丝淡淡的痕迹
而沙,将继续新的触碰
我知道没有如果,但是如果
没有那个王道士存在
这是我最不愿意并且
最为心痛的结果
3、鸣沙山月牙泉
鸣沙山拱卫着
古老的月牙泉
我攀上你的额头
看见梦中深邃的眼睛
四周孤寂一浪高过一浪
天似穹庐
骆驼在山的另一边,没有惊扰
芦苇摇曳,你似乎永不干涸
寂静是沉默的平衡
风中沙鸣不断迎送匆匆的过客
沙枣树在你身旁,树影婆娑
倔强地结满沙枣
酸甜的味道像是褒奖又像诠释
倔强的原因也许早已注定
而生命的选择,站在这里便已足够
你目不转睛望向天空
那是我的误解
当我终于起身将要离开
不经意发现,在你清澈的眼中
是我怅然的身影
4、大柴旦
翡翠湖比海子的《日记》
更遥远
我曾见过你的妹妹
她将天空紧紧地
揽入怀中
于是,我决定向更西处追寻
路过
你蓝色的毡房
当我揭开你的面纱
一颗连着一颗
翡翠般晶莹的泪滴
你为什么而难过
洁白的心
留在浅浅的湖底
随微波轻轻荡漾
热爱在孤寂中从未减弱
大地的调色盘
在这遥远的地方
只醮取天空和云彩
5、茶卡盐湖
茶卡,达布逊淖尔
都是你的名字
悬挂在柴达木的胸口
天空之镜,天空的闺房
人类如同瑕疵
死亡,如此澄明
欲望失去庇护
我是如此渺小
白色的火焰,赤裸的燃烧
然后沉入静谧的海底
最后的澄明,不用担心孤独
我终将走进你
6、青海湖的献诗
高原上英雄似的山峦
作为守卫者,连绵不绝
绿色的披风从天际飘延至湖边
缀满斑斓又自由行走的珍珠
原始的风吹动你的秀发
巍峨的山巅变幻莫测的云彩
大海离开时充满不舍
青海湖是你转身时滴落的蓝色泪珠
生长在湖畔的鱼类你忠实的臣民
品尝出其中的咸涩和爱恋
沧海桑田,坚守的爱情依然纯洁依然神圣
水天一色,他们在天地的边缘衔接拥吻
山上飘扬的经幡与脚下摇曳的格桑花
在诵经声的风里遥相呼应
每一次呼吸都与祖先的灵魂轻触融合
五体投地的匍匐,如一叶小舟
每一步都是一首驶离苦海靠近彼岸的诗
并以风为马在草原上传诵
白云以醉人的风姿
在蓝色的穹庐下做忘我的诠释
7、张掖七彩丹霞
山峦
在蓝天下燃烧
必须穿越山谷
在我被燃尽之前
火焰坚硬而高耸,火的纹理
竟呈现出溪流的模样
丹霞,数亿年前诞生
对于宇宙
你还是个婴儿
对于依然无法预知的未来
此心足赤
张国臂掖,你的名字
牵系着许多远古族人的名字
像绵延起伏的祁连山脉
巨大而无法回避的存在
又仿佛山下那片青青的草场
喻义则随着黑河
从不干涸的雪山融水流淌
两侧绝壁峻美而苍凉
你是悠长的走廊之上
心的部分
当我推开焉支山门的那一刻
便看见了你
耳畔,羌笛与琵琶的余音回荡
而乌鞘岭早已消失在身后
太阳每次划过天空的角度
都与向往的方向重合
之所以留意
因为晨间产生的期许期许
与日俱增,今夜即使今夜
没有月光
即使火热与寒冷并存
重叠,重叠,每个脚印
丈量理想与现实
找到引以为傲的泉源
浇灌心中戈壁,种植信仰
山峦,依然在蓝天下燃烧
在风雨焠火之后,实现
一种连接亦或跨越
作者简介:
刘美健,男,生于1971年,原籍陕西省礼泉县,现居咸阳。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秦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散见于《人民网》《作家文摘》《星星》《诗选刊》《鸭绿江》《特区文学》《青年文学家》等刊。入选多种选本,多次获奖,著有诗集《六月荷》《野马集》。
婕妤,古城咸阳人,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现为农工民主党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秦都区作家协会主席。迄今已出版诗集《红舞鞋》《划开生命的河流》、散文集《烛影摇红》、短篇小说集《一夜成名》、中篇小说集《荼蘼花尽》、长篇小说《还我最爱》《心灵摆渡》。组诗《祖国请听我说》荣获2010年中国作家金秋笔会诗歌类一等奖;组诗《让我用长城的城来爱你》荣获2011年全国华语诗人庆祝建党90 周年纪念辛亥革命 100周年诗词大赛二等奖;中篇小说《荼蘼花尽》已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青丝》。
